文:张永和
·产品·
在百货商店里,你先去电器货架中选出一套符合需要的音响,又在服装楼层上挑了几款心仪的衣物,然后来到邻近的住宅部,在一个接一个的房子之间徘徊,寻找自己中意的建筑。请注意:这些房子不是以图纸、模型或照片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是实物,是和电器、服装一样的产品。
·预制·
百货商店出售的产品之一是建筑?这似乎和现实有距离?有距离,但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在东京有乐厅无印良品的商店里,在服装部旁边,就有独栋住宅出售。但是,名为“无印之家”的建筑产品,除了一栋是实物陈列外,其它几个仍是以图纸和模型表现的。此外,房子的选择远没有象洗头液那么多。你也许会问:住宅区内建好的房子不也是产品?和无印店里卖的有什么区别?当然销售地点并不是真正的差异所在,之所以称“无印之家”为产品,是因为它是在工厂里的生产线上生产组装的,而不是原材料运到建设基地,在现场制作施工的。工业化生产建筑的过程又称为预制。
·系统·
目前日本大约30%的独立住宅是预制的,尽管在商店里销售的并不多,甚至可能只有无印良品一家这样做。为何预制?首先因为工业化生产可以保证质量。其次可以降低成本,加快建设速度。再者,还可能让消费者挑选不同的建筑构件进行组合,从而参与设计。因此,工厂批量生产的预制建筑与现场单栋建造的建筑之间,在设计上也出现了质的不同:设计单栋建造的建筑时是在设计最终的效果,设计预制建筑时很大程度上是在设计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建造系统。
·节点·
尽管现场施工目前也普遍存在,但它的手工性质决定它是属于前工业时代的,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匠人的手艺曾经是它的质量保证。手艺尽失的今天,现场施工常常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过程。然而,预制改变了建筑和施工之间的关系。建筑的质量可以不再依赖施工人员的态度、经验和技能。假设生产设备是一个稳定的因素,预制建筑的质量更依赖设计,如一辆汽车(或一部手机)的制造:流水线上人员的状态仅是一个已经被设计考虑进去的变量。于是,从包豪斯时代就有建筑师投入大量甚至毕生的精力去设计建造系统的关键:多个房屋构件和/或多种材料的结合方式,即节点。
·历史·
以一生设计一个节点著称的建筑师康瑞德。瓦克斯曼(KonradWachsmann)生前曾多次做长 达五个小时的讲演,介绍一个节点的设计。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节点应该是为了他和葛罗比乌斯,又一位力推预制的包豪斯建筑师,合作的项目:套装住宅体系 (PackagedHouse System),他们的设计目标是一个九个小时能建好的房子,是较早的预制建筑。那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甚至认为预制是通往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之路。如果想要寻预制的根,恐怕1851年完工的为伦敦博览会建的水晶宫是老鼻祖。它是一座临时建筑,预制铸铁构件到现场组装,并在博览会结束后异地重建。由此可见,预制装配的建筑还有着循环使用的可能。1967年,穆旭。萨夫迪(Moshe Safdie)为蒙特利尔博览会做的叠摞住宅群设计栖地67(Habitat67)-- 是以工厂预制的箱型单元为出发点的。中国对预制建筑的概念并不陌生。在七十年代,北京就完成了一批预制大板多层住宅,据说由于是节点作法有抗震的隐患,后来这方面的研究就没有继续下去。简而言之,预制建筑是一部不短的、正在进行的历史。
·技术·
以上提到的案例中,预制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预制的是梁柱,有的是墙体,有的是房间,乃至整栋房屋。材料从铸铁到混凝土,而在今天的日本和美国,木材在预制住宅中大量被使用。另外,计算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运用,使预制建筑的完成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从数控机床到机器人,建筑施工工艺被不断地再定义。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一位同事斯盖勒·梯比茨(Skylar Tibbits)推出四度打印 – 特定的材料在打印出来后自行组装到位 – 又一次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建造方式的发展方向。促成预制建筑诞生的是工业革命,促使建筑走向产品的则是目不暇接的新技术。
·趋势·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预制的意义不止是质量,速度,和造价。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抹杀了标准和独特的差异,帮助建筑师实现了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而,预制,尤其是数控建造,使建筑师得以想象一种无需施工队的施工:即建筑师指导机器或机器人而不是人,直接把控设计最终的成果 – 完成的建筑。贪婪的建筑师还在琢磨新技术,包括新材料,探索其中潜在的通往更新建筑之路。我在实践中也曾做过一些相关的尝试:例如用数控车床雕刻一种人造石制作一个屏风,为了使人造石局部透光,需将某些处的厚度精确地控制在4毫米,手工是做不到的;又如正在施工准备中的南京玻璃钢宅,它实质上是一栋预制建筑:工厂生产的玻璃钢柱子及楼板,使现场的工作仅剩组装的干作业,现场的施工周期也将大大缩短。尽管这些项目中采用的新技术都很有限,仍然使我有机会看到预制是建筑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筹备中的上海西岸双年展将成为对预制建筑的一次研讨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