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现代性废墟与废墟艺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现代性废墟与废墟艺术

现代性废墟与废墟艺术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岛子 郝青松

  郝青松(以下简称郝):我们当下所在的时代,似乎被描述为一派清明盛世。然而虚华之后,分明是一片触目的废墟。岛子老师对此有何感受?

  岛子(以下简称岛):我的感受是痛苦且悲哀的,无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或人的精神状况,都在加深废墟化,乃至于救赎的呼召也一再被无尽的废墟掩埋。你在博士论文《废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阐释》中所论述的艺术废墟概念,有助于我们去省思历史,从现当代人文、艺术的纷乱状况中勘察精神性艺术的出路。我发现在废墟概念的理解上,即便在答辩委员会中也存在着诸多歧义,如果不去思考这些概念的历史性和普遍社会现实关联,我们就不能严肃地进入问题的思考。

  郝:废墟的概念在这里不仅仅是物理范畴的建筑废墟,而是深入到社会历史和精神范畴,意指历史废墟和精神废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依然处在现代性废墟之中。

  岛:关键是精神废墟的清理,现代性问题不失为一个切入点。在现代的伪神、假先知相继坠落之后,对一个时代的批判观察者乃至合格的艺术家而言,不可废止的依然是上帝的信仰,它关乎生存安全和精神家园的终极信靠。事实上,我们从殉道者**、朋霍费尔,从伟大的现代作家卡夫卡、当代艺术家博伊斯、基弗等已经看到,宗教的普遍精神已经发展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抵抗力,用以反抗废墟化的力量、抵制现代性的异化过程、清理尸骨累累的极权制度。

  郝:与现代性废墟相对应的是海德格尔的所谓“世界”概念的关系结构。天地人神构成了我们存在其中的这个“世界”,从人的视角看出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神四种存在关系,这四种关系之间又是动态的互相依存关系,互不分离,不可割裂。人、自然与社会组成此岸的人间世界,与彼岸的信仰代表的终极精神形成一对完整的张力,构成整个“世界”。

  岛:是的。人与神的关系是最原始,也是最切己的关系。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任,人就不能生存下去。

  郝: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并不全是理想的结果。由于人被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地人神的平等游戏就成为一种虚妄。当存在被确定为仅仅与人有关才意味着存在,存在之意义就变成了一种确证和推理,这样的存在破坏和阻止了天地人神世界结构的完整,最终导致了存在的世界坍塌成废墟。岛子老师,您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存在”概念?

  岛:现代性的技术化、无神论生存耗尽了人类的一切,直到出现了世界性的大屠杀。1966年,福科在他的《词与物》一书中不详的预测了“人的终结”。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就发出警告:若无上帝存在,一切皆被允许。人在精神意识上先杀死神,接着人就真的死了,人的“身份”已经死了。以启蒙理性、唯物主义、政党政治替代神与神的恩典,人们失去了全部的虔诚与自由。如今的新左派人士变得愈加暴躁,所谓右翼人士也旗鼓相当。如果在启蒙运动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道德和普遍性的虔诚,而不是后来的暴力革命、个人崇拜、以至价值纷乱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废墟则会少一些。因此,在神学与美学结合的范式上,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存在之真实性,需要保持清明的心智和自由思想的信心使心灵变得温暖、柔弱,需要回归诗与宗教的同一性的存在本真:筑基、馈赠、启示。

  郝:存在与非存在,对应着历史与废墟的关系。人们在历史演进中追问存在的意义,但是只有在对作为非存在的废墟加以追问之后,才能真正完成对历史的追问。作为非存在的废墟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世界的探讨命题,而且是现实世界的实践命题。事实上,也只有在现实世界真正经历了废墟的危机,才能理解到存在的意义。

  岛:人生的无选择性、被迫接受有组织的谎言、言语和行动无时不在恐怖的威吓之中,这就是非存在,日复一日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真的不知道何为存在了。但死亡是真实的,癌症、萨斯和雾霾也是真实的,它们解构了一切权力中心。有趣的是,解构主义不是在哲学领域,而是恰好在生态伦理废墟上得到了印证。

  郝:“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海德格尔这句话极好地概括了废墟的现代存在意识。海德格尔倡导的是一种本真的向死的存在。死亡将从生命的负极处来策动人生,对死的畏惧将从反面促进生的动力。一旦人清楚意识到自己在废墟中的处境,将能够明白自己要承担的命运,积极筹划有限的人生。人将在对死亡的反思中,通过对既定命运的不屈抗争,在生命的终点——也在整个人生中间,显示出人的尊严和自由精神。

  岛:向死而生。意味着通过信仰的合乎人道的力量来证明人的存在;意味着对现代性废墟举行哀悼;也意味着拒绝把宗教完全变成审美或蔡元培那个破产的方案——“以美育代替宗教”。属灵的存在,应是向罪而生。罪的代价就是死亡。人的本质的善,表现在天国的象征叙事中,而人的生存条件则表现在罪、内疚和死亡的现实性之中。

  郝:这就涉及到废墟性的概念,当废墟进入主体的精神范畴,即人类意识到自身的生命必然会在某一刻终结的时候,废墟就不再只属于死亡的那一刻了。它开始成为无时不在的存在。非存在就进入了存在,也就是说废墟成为了生命的一种内在属性,即废墟性。废墟性是一种主观意识,从废墟中升起而复进入主观存在。它生成的过程也是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的过程,而且重在积极。如果在废墟中只包含着消极意识,那么废墟只是物理性的非存在而已,对于人类的世界不会有任何意义。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够永垂不朽,都是因为废墟意识之中有批判反思,从而使得积极意识能够产生出来,作用于生的世界。可以认为,废墟性即是对废墟自身的救赎。

  岛:这个否定性的辩证是合理的。但还应该意识到上帝与我们的“同在性”,“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将使你们安息。”我们不可能控制现代性怪兽的破坏性和自我毁灭的疯狂,但我们相信上帝道成肉身的永恒救赎。如果我们不能认识绝对者,那么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对祂的信仰委身的绝对热情,而在黑暗中触及祂。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要把上帝的“同在性”当作现代性的修正因素,进而来思考废墟问题。我想,在你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未来在你的博士后神学课题思考中,罪的概念应该被引入废墟性的辖域,它会成为一个神学词语,至少属于存在主义神学词语。现代性言说不可能回避罪和罪责问题。在我看来,现代人真正的困境乃是罪的困境,这种罪绝不是黑格尔坐在上帝宝座旁边宣称的“必要的恶”——所谓通往善的过渡阶段,而根本是人的生存的非真状态,虚脱状态。人靠自我认识从来就看不见罪与罪性,只有通过神的启示它才被彰显无遗。

  郝:作为废墟的具体内核,废墟性就包括了创伤——直面废墟、反思——批判废墟、希望——走出废墟三个递进的因果环节,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直面废墟,承认废墟的悲剧存在,是废墟性的最基本态度,是废墟激活的出发点。反思废墟,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独立立场,在历史废墟中它一定体现为明确的政治立场。走出废墟,是对废墟中蕴含的纪念碑性和崇高性的肯定和希望。您如何理解艾略特《荒原》中揭示的废墟意象?

  岛:读解《荒原》,要联系卡夫卡的《城堡》、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及乔治奥威尔的《1984》。《荒原》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那不仅仅是西方价值体系的坍塌,因为神的启示是普世的、全地的从而也是垂直的),信仰之树的枯萎,精神废墟的生成:破碎、错乱、空虚、孤独、丑陋、衰败、颓废、肮脏、恐惧、荒诞、死亡诸多意义的“荒原意象群”构成了可怕的涵义,艾略特在第五章“雷霆的话”给出了复活与救赎的基督教主题,“水”出现了十一次,并引用圣经经文,“平安!平安!平安!”结束全诗。“卡夫卡的世界”则预告了现代范式的危机:人的彻底异化、被排斥被放逐乃至种族屠杀浩劫的来临;而古拉格以及东方极权主义的“动物庄园”与我们几代人经历的“反右”、“文革”、大饥荒有着刻骨铭心的切己性联系。

  郝:导致现代性废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因素:终极精神缺失和政治哲学异化。您如何看待现代性的“祛魅”历史?

  岛:祛魅,就是人类的伪神、假先知以其理性的傲慢,制造出一个个外表华丽的恐怖梦魇,这些梦魇构成了无神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决定论的、官僚科层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非人世界。

  郝: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资源构成现代性生成时内在的重要维度之一,成为现代性内在的价值约束性维度。只有引入关于宗教维度的分析,才能对现代性做出全面的分析。

  岛:对现代性的研究,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综合的解释方法,向包括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基督教神学的更大关联域敞开。这也是阐释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尝试要理解的事物,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联系中找到阐明。你的论文是由信心、希望、博爱的基督精神来架构的,这是扎实可靠的基质。从19世纪后半叶,艺术和文学在没有宗教视野,并且受到自然主义、实证主义和无神论侵染的情况下寻求的所谓的自律,实际上是现代性范式的最后阶段。今天在向后现代、后历史过渡中进步的兴奋感烟消云散之后,其狭隘和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郝:关于现代性历史中的政治哲学异化,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就是奥斯维辛大屠杀了。难以想象,20世纪的现代文明世界居然犯下了如此违背人性的罪行!

  岛:奥斯维辛和古拉格群岛——纳粹国家主义灰色神话和斯大林主义红色神话,都属于极权主义现代意识形态,它们一开始就在制造敌人,用仇恨替代爱,用强权替代伦理,直到它们彻底覆灭。

  郝:奥斯维辛大屠杀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在失去宗教终极价值内在制约之后政治哲学异化的必然结果。整个二战中的德意志民族因此成为没有社会理性,更没有政治理性的民族。极权主义成为成功反对理性政治,而建立在非理性政治哲学基础上的极端典型。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极权主义在推行其政治主张的时候,所有政治手段高度仰赖理性主义所设计的方式、方法与举措。这成为后来人们反思现代性废墟最直接的动因。20世纪后半叶的政治哲学,因此大多建立在反思极权主义现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极力避免极端政治思潮的卷土重来。直至今天,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和影响依然存在。

  岛:关于“极权主义”,需要我们从政治哲学来严肃审理,它的理论原创者汉纳·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有着十分精湛的论述。其特性可以简要概括为四点︰一、反文明,本质上是一种野蛮;二、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运动;三、反功利,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四、反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宿命论。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暴政,因为极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不局限于政治体制。这种思潮不是为人类某部分人的利益服务,而是彻底地反对整个人类,反对一切人性,反对所有的文明。极权主义反对一切静态的制度约束,倾向于运动。它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永远没有休止。为了使斗争进行下去,便需要不断地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所谓“敌人”作为斗争的对象。阿伦特指出,在功利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的英美没有发生过极权统治,而在功利主义根基不扎实的德国、意大利、苏联,才出现了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创造意识形态,通过这一方式,它为自己创造了合法性,从而有别于一切老式的专制主义。它把对屠杀的重重顾虑视为微不足道的资产阶级情感,用意识形态代替人们的功利计算,利用社会主义和种族主义,唤起人们对极权主义事业“无私无畏”的真诚信念。极权主义无视功利,蔑视现实,导致的后果则是使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无法预测”,谁也不知道哪天厄运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在中国的现代性历史中,极权主义的幽灵无处不在,尽管没有出现在阿伦特笔下,却凸显在从“五四”以来的所有政治运动中。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价值,不是建立在人的基础利益即阿伦特的“功利”,而是建立在无论谁都解释不清的“革命”意识形态上。近三十年“革命”的元气耗尽,就转移到“民族国家”,另一种含混暧昧的意识形态。

  在阿伦特看来,极权主义运动中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以一种宿命论取代了个人的道德责任,用历史目的代替个人良心。人不需要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无须承担人类创造法则以及把这些法则施加于自然的责任,而只需要顺应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潮流,积极投身其中,就无往而不胜。就此意义而言,中国现代极权主义的祸水不仅仅来自某些伪神、假先知的专横与欺罔,还有阿伦特所说的“群众”。“只有当他属于一个运动,他在政党中是一个成员,他在世界上才能有一个位置。”群众既不是某个阶级的成员,也不是公民,极权政党将目标锁定在组织和争取群众之上,把群众的力量引爆出来。这使某些人得到短暂的发泄私愤快感,却破坏了传统遗留的所有确定性︰道德、信仰、法治、秩序。在极权主义思潮下重建秩序,就像在沼泽中建造庙宇,没有一块辉煌的瓦片得以存留。

  郝:1949年,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中写道:“奥斯威辛之后仍然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奥斯维辛成为二战之后艺术发展绕不过去的心灵障碍。

  岛:对于历史苦难和罪恶的反省,我们应当记住德国牧师马丁·内穆勒的一段名言:“当纳粹屠杀共产党人时,我们没有说话,因我们不是共产党人。当纳粹屠杀犹太人时,我们没有说话,因我们不是犹太人。当纳粹屠杀天主教徒时,我们没有说话,因我们是新教徒。当纳粹屠杀工会成员时,我们也没有说话,因我们不是工会成员。当纳粹最后向我们杀来时,已无人能为我们说话了。”无论做人和写诗,我们都需要道德担当的勇气,建立在畏缩上的沉默和建立在累累尸骨上的浪漫抒情其性质是一样的。就欧洲诗歌而言,战后出现了写出《死亡赋格》的大诗人保尔·策兰,还有俄罗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使阿多诺收回了那个极不耐烦的论断。

  郝:面对现代性废墟,需要区分艺术废墟和废墟艺术这两个概念。

  岛:这是你的论文的核心概念。

  郝:艺术废墟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具有废墟性的苦难、反思和希望的属性。它有的则是对废墟时代的认同,或被外在繁荣假象所蒙蔽而不认为身在废墟。艺术废墟歌颂废墟,认为它是圣殿和完美的化身。艺术废墟绝对排斥自我批评,它只对异己的敌人大加鞭挞。艺术废墟的希望从不会在实践中呈现,只是虚妄不着边际的乌托邦臆想。艺术废墟中看不到苦难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再现观。

  岛:这正属于阿多诺的“野蛮”之谓。

  郝:与艺术废墟价值相对的艺术称为废墟艺术。废墟艺术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废墟性。它能直面现实生活的苦难,能对废墟时代和自我进行批评与反思,并且对未来抱有终极的美好希望。废墟艺术首先要将废墟转化为苦难,不回避废墟的存在,直面苦难的社会根源,以此对人性幽暗意识、历史决定论做出深刻反省。

  岛: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历史的方向和意义,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学会该爱什么,惧怕什么,凡是为历史预测未来的,都有谵妄症。

  郝:对废墟的审美因此必然包含了强烈的伦理维度,废墟之美除直观的形式因素外,更在于它经受的创伤、承载的记忆、激起的反思等等这些经历者或观看者能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建筑废墟,多因战火而致,物理废墟的被毁只是大的历史废墟的副产品,所以废墟性指向的是伦理领域。废墟审美不能止于观看的愉悦,而是进入人类历史深处,直面废墟的伤痛和记忆。

  岛:你的论文把德国“废墟文学”以及反思性的德国当代艺术作为废墟艺术范例进行探讨,在逻辑上、悲剧美学上是自洽的,那么它们究竟和神学、元政治有何关系?

  郝:废墟艺术承载了有关神学的终极思考和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废墟带来的苦难是一个宗教问题,它关系到上帝是什么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些涉及人类存在本质的核心问题。由废墟的思考中激发出的是一种“元政治”关怀——以个体存在为本色的人类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元政治与通常意义上那种围绕权力关系展开的时事政治截然不同,哈维尔称之为“反政治的政治”。在元政治语境里,“政治作为对人类同胞真正富有人性的关怀”,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对“至善”原则的捍卫,强调的是超越身份、种族、性别的普遍利益。这种元政治也是康德的“人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非工具”意义上的人文理念的落实,着眼于普遍人性的共同追求。

  岛:实质上,这里触及了上帝作为生命回归的问题。我们知道,审美现代性指向生命的自由、品位和质素,康德的艺术哲学完成了大规模审美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这是从永恒世界到历史世界,从上帝到人,从理想化的理性到情感,从永恒之物到短暂之物的细微精审,这种激进的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仍在持续。圣灵所结的果实首先是文化,上帝被视为人类发展着的精神生活的整个宏大历程,被看作对普遍意义的基督教内在含义的揭示,尤其对上帝道成肉身的揭示。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上帝的“与人同在性”作为神学与艺术事业的终点。个体的生命经验与信仰,二者是共生的。无论我们是否有宗教活动,生存本身都要求我们去探求精神世界,追问存在的理由和灵魂在来世的可能性,思考我们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关键联系,并且时刻审视那些看似无法解释的体验,这就是精神性艺术合法化的根本,它由来有自。

  郝:文革美术和消费艺术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废墟。

  岛:前者是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蒙昧和歇斯底里,绝不可以写入正典误导后人。后者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厚黑游戏,艺术界的某些“富豪”一面带上面具结交大大小小的世俗权力,一面和资本结成秦晋之好,于是一种“关系美学”应运而生,这是庸俗、野蛮、欺世盗名的勾当,这样的艺术根本没有希望。

  郝:作为反思性的废墟艺术,您如何看待后文革艺术?

  岛:后文革艺术在今天依然富有建设性和现实意义,徐唯辛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个案。遗憾的是这样的艺术家太罕见。

  郝:今天更为迫切的精神危机就是消费社会的废墟了。消费社会固然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独立性,但更造就了当代艺术的精神废墟。面对这样具体的现代性废墟和艺术废墟现实,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转向尤为必要。

  岛:消费主义是全球化的主要意识形态。现在看来,审美现代性处在两难的境地,以康德美学为基础的艺术自主理论以及晚近的形式主义理论,实践上已经遏制了艺术中所指涉的社会问题、权力操控机制和政治内涵。这些所谓的“他律”,无疑有助于人们理解艺术的复杂性,但硬是把艺术价值还原为社会价值或历史价值,就在方法论上犯了还原主义和历史决定论。

  社会理论从来就不能从社会事实推论出一套艺术品的价值,即使它能够阐释艺术品的价值,但并非价值的依据。中国当代艺术要么依附于社会学说辞,沦为社会理论的还原主义,要么则是审美自主性的收缩、膨胀、痉挛,例如近期抽象主义的复兴,实际上背后是一种中产趣味的消费主义使然,这种延迟的抽象艺术试图兼顾自主与他律,演示折衷,不幸而一再地走向了剧场化——所有展览都要制作成一个秀场,景观化的秀场。当下流行的装置、影像、行为貌似先锋,然而难以逃脱秀场笼络。这样一来,整个社会文化、全球的艺术双年展都成了江湖秀场。然而千年之后,米开朗基罗依旧是大师。

  像百足蜈蚣那样

  溜进一个骷髅剧场

  任历史说谎

  任聋子听五雷轰顶

  在聚光灯下虚脱

  政治很可口

  经济很可乐

  形而上够妖魅

  精神,精神

  一条百足蜈蚣

  镶金戴银

  2013年7月,于清华园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