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华朝锋:讨厌艺评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华朝锋:讨厌艺评人

华朝锋:讨厌艺评人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对“艺术评论人”这个角色的认知,是在近几年才有所加深的。之前的从艺经历中,对艺术(美术)所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角色身份,了解的相对较少。所谓“无知无畏”,因没有顾忌过多外在因素对自身艺术实践的影响,所以此过程中思想上也相对“轻松”。随着意识范围的拓宽,艺术评论人这个角色就逐渐进入到了自己的视野当中。起初,我对这一角色的存在是持一种仰视的态度,因对其了解不多,再加上一时还没有真正捋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实践)与艺评人之间的互存关系,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其“敬而远之”。

  近两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活跃“繁荣”,艺术界里的艺评人也迅速活跃起来。现实中能够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画家出现的身旁或背后,通常少不了艺评人这个角色。换言之,没有艺评人的一番话,画家的作品似乎还缺乏一点说服力。而这一点,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在公众面前似乎都显得很有必要。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家、艺术作品、艺评人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合理默契、缺一不可的形式“联姻”关系。这种“铁三角”似的形式关系,也正在逐渐地影响和说服业界与公众意识里的认可情绪,逐渐形成了一套客观认识艺术家和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的“专业”审视体系。

  一个艺术家(画家)的成功(这里指功利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资本炒作手段)。一般来说,人生早期阶段时能够成功的艺术家,除了具备相对扎实的艺术功底外,外界的认可是较为重要的。其中包括业界的标准认定和“天时地利人和”的现实环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人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实也的确如此。无论何种行业,处处都可见优秀“良驹”的存在,艺术圈里的优秀人才不乏也是一抓一把。然而当提及“成功”的概念时,则需要“更优秀”才行,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成功。

  当艺术人(美术人)开始意识到“画外之功”的超现实作用时,很多人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在没有认清“画外之功”的真实涵义之前,很容易由最初的单纯理想向现实欲望逐渐靠拢,在靠拢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持一种较“矜持”的态度。从这种矜持态度中似乎可以看出,其好像还心存一丝犹豫。至于这种犹豫是在顾虑些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很难准确的给予分析。“画外之功”对艺术家和公众来说,有时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其“涵义”涉及的范围较广,再加上不同群体对其的不同见解,所以形式上也是无所不包。通俗一些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就个人而言,我有时也会无意识地思考,艺术之外的“无用功”与艺术之间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存在关系?对自身来说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追逐“画外之功”的脚步究竟对还是不对?会不会浪费了感情没有结果而导致业界讪笑。要知道,世俗中的有些“画外之功”有时候是与艺术理想和内心追求相矛盾的,很多时候都可能是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实系情非得已。尽管我会有这种多虑,但现实中也能够看到的是,勇敢智慧的人则没有这么矜持,使出浑身解数向欲望靠拢。

  欲望,做为艺术发生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促进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因,没有欲望也就没有艺术的产生。然而这种欲望多是一种出于情感和表达欲的萌动,与功利性欲望存在成分上的差异。当然,在欲望产生的过程中也不排除功利性欲望的趋使。当艺术家对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时,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艺术家情感的波动,艺术作品可能会出现反复,当然也就不排除作品随时面临破产或搁浅的可能。因此我们说,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且又相对辛苦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气质,往往与艺术家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相联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对艺术家产生求知兴趣。当艺术品开始走向市场与大众近距离接触时,有很多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从艺过程、人格特质....。.等等,是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初衷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除了艺术家本人之外,其他人未必完全得知,那么再说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时,外界就更不可能完全知晓了。

  艺术创造相对自我,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在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它与内心相连与思想相合与情感相印,创作技巧不过是一种手段。就绘画艺术而言,理论性和技法性的传承,是影响艺术形式再现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表现有利于把艺术划分到理论和技法层面的审视标准之中,有利于艺术在原有或已有的标准体系中完成现实审美评定。这样的审视评定相对容易造就出所谓的时代性、功利性的认可,因为它“有据可依”。至于这种认可是否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切愿望相符合,我想,这并非是简单的一个或几个“标准”能完全诠释的。说句主观题外话,艺术(美术)类的各种评奖只是一种“无用功”,它在局限性地肯定着某种艺术创造的同时,又“积极”地扼杀了一大批先天性的绘画因子,同时又“努力”地试图将艺术自我化的本性转变为功利化的目的,从而引发了连锁性、持续性的误导效应,这貌似更像是现实功利性和功利性欲望给艺术造成的一种“灾难性”后果。因此,我本人愿意继续保留我对“艺术评奖行为”的不欣赏态度,因为它助涨了人性中的功利性欲望,歪曲了艺术独有的“人格特质”,也不符合艺术的独立本性。

  对众多的艺术家来说,当欲望成分中产生“多元化”的现象时,追求艺术的现实功利性,貌似也是符合人性某种特质的,这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也不能算违背“伦理道德”。但值得推敲的是,现实功利性和功利性欲望所折射出的正负作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状态?同时,功利性欲望与艺术发生和内心情感之间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划分比例?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时候都不能排除功利性欲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艺术发生的一种原始“动力”。做为艺术发生的原始主体,人的各种情绪、欲望都可能是影响艺术产生的最初动因,功利性的诱惑也是影响艺术家产生情绪波动的外在原因。功利性欲望的强度,取决于个人性格和个人意志。同时,功利性认可有大有小,这取决于业界和公众对其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艺术发生主体(人)的情感强度和其与业界标准之间的接近距离。换句话说,艺术形式的外在表现越是与“标准”接近,越能体现“标准”对其的肯定,反之就越小。对一部分以追逐功利化为目的得“艺术”而言,功利性的认可性质有时会如同市场性质一样,具有“双刃剑”效应。对艺术家而言,个人认为还是以冷静心态处之为好,艺术的真正价值并非完全体现在“时代光环”和表面价格上。

  当艺术的形式和概念产生了多样化时,艺术的审视标准自然也得随之产生变化,从这种变化中不难发现,貌似是先有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随之再产生一种新的审视标准,而新标准的产生速度较新艺术的产生速度来说,则相对滞后。还是要说,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艺术家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产物,其产生的整个过程多与自我情感和对世界(包括自然、人、社会等)的认识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不会与第二人产生任何关联。那么,做为与艺术相关的艺术评论人是何时出现并介入到艺术家身边来的呢?

  艺术(美术)评论,“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评定和价值判断。美术评论是美术欣赏的深化,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以理性的分析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就美术评论的解释来说,个人主观认为,艺评人的职责和艺评人的“作品”不同于艺术家的作品,他的“作品”特征多是体现于艺术理论的背景前。艺术评论人所掌握的艺术理论的深厚广阔程度,是决定艺术评论不出现“误判”或轻判(主观轻率态度)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艺术评论的“理性”特征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往往多趋于感性而发,艺术不同于“数理化”,有它的情感成分在其中,由于艺术家人格、思想意识、心境.。.等等的不尽相同,所以很难从理性的角度给予完全准确的分析。现实也的确如此,“由于受到各方面制约,艺术(美术)评论有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就是说,艺术评论人的涉足空间和可针对领域,比起艺术创造(包括艺术家的想象空间)来,要窄之又窄,那么此时评论人的“话语权”自然也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和挑战。在这种处境下,艺术评论人往往在面对独特且没有标准可依的艺术现象时,容易插不上话。这也容易造成业界评论“紧缺”和失衡混乱,同时又容易造成艺评人数量严重少于艺术家的局面。

  当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时,艺术评论人就少了些用武之地,话语权也逐渐被削弱,这个时候会有一部分评论人选择暂时“闭嘴”。对于这些有“自知之明”的评论人来说,客观理性地退出,无疑是“明智”的。在本着“不说不错”的原则上,给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创新让出一条路来。凡是真正从事艺术的人都明白,“新”艺术形式的萌芽阶段其实是很脆弱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来自外界的鼓励、呵护以及客观公正的理性评价。艺术本没有对错,“艺术标准”也不应该完全成为评论人手里的“宪法”依据,评论人主观(客观)的自我审美原则在此时也不应该成为艺术家(艺术现象)的唯一执行“法官”。艺术创造可以不客观,但艺术评论绝不可太主观。这对评论人来说,是一种高要求。

  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言,艺评人的短缺对整个艺术体系包括社会、公众对艺术的认知以及美学意义等层面来讲,都是一件遗憾的事。这也不难理解,艺术(尤其是绘画),很多公众对其的认知是相对有限的,这就需要艺术评论人在其中发挥应有的职责。这种职责中既包括对所有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也包括向社会公众进行理性讲解的自我义务,同时还包括适度地艺术批评。所有这些都能够证明,艺术评论人所掌握的知识面较艺术家来说,则需要广阔的多丰富的多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评论人有时也会扮演一种具有“双刃剑”效应的角色,因为艺术评论中往往少不了尖锐的艺术批评,这也容易招来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声音。

  在目前艺术界“新老更迭”的过渡阶段,会有一批新生力量的艺评人涌现出来,这也是一批接受过系统艺术理论培养的队伍,在这群人中有很多“年轻、活跃、激情、前卫、自我、独立、个性”的理论思想迸发出来,给整个艺术界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对这样的群体,整个艺术界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包容,对一些还未具备理性、深厚、客观的激进评论应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宽容。除了这个群体以外,在时代背景的影响和艺术市场的需求下,还有一些自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所谓艺评人也开始活跃起来,在面对公众需要和业界标准处于“失衡”状态的动荡时期,这些所谓的“艺评人”则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这种“浑水摸鱼”的环境也为一些不称职的艺评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借着学术与市场正处混乱的东风,对艺术家和艺术现象进行主观浅薄的“胡言乱语”,从而严重扰乱和误导公众。这对美术界和收藏界以及社会对美学价值的认识,将会起到负面消极的影响,副作用会持续很长时间。

  至于某些具有“学富五车”的艺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介入到当下艺术界里来的?个人认为,大概有这么几种原因,其一:这也是一些接受过相应地艺术(美术)理论造就或熏陶的人,对艺术、美术事业有相应的热情。其二:适时的环境和土壤为其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在没有约束机制的空间里尽可以随意倡言。其三:论资排辈的傲慢心态使其完全可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一点从其的评论话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实属现实版的“傲慢与偏见”。其四:功利性欲望使其逐渐忽略了自我职责,在艺术评论和艺术批评之间不断越界混淆是非,见利忘义、排除异己,争夺业界话语权。

  艺术有别于政治,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体现在“与世无争”上,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艺术在特定时期可以成为政治的附庸,但艺术的本质应时刻保持相应地独立性。艺术家可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但过分地将政治色彩引入到艺术当中是不妥的。艺术家也好艺术评论家也罢,不必过分粉饰自我的政治素养,这与艺术是不协调的。艺术界遵崇“百家争鸣”,艺术人“争鸣不争霸”。

  目前的现实中,优秀的美术评论人就像伯乐一样稀缺,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了美术界人才队伍暂时性的“青黄不接”,也折射出了整个艺术体系的脆弱和艺术界的混乱。在没有一种确切艺术标准的背景下,真不知道艺术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做为美术人,我很期待艺术界里的“伯乐”,同时,谢绝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赵括”。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