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望远镜(艺术工作室)“隐藏”在草场地布满小食店和摊贩的小巷子里,与被高墙围起来的“红房子”的精致空间遥相呼应,二者不同的处境却形成了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艺术家张新军把两个小空间完全利用起来,墙面,天花板,甚至是墙体本身,都用作展示作品的途径。经房东同意,艺术家在进门右侧的小空间墙面底部凿开了一个洞,洞口很小,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破碎的砖角清晰地裸露着。这件作品是现场体量最大的一件装置,由一百多块从睡袋上裁剪下来的三角布缝制而成,进而将小空间完全填满。随意放置的几双一次性鞋套成为“帐篷”的邀请函,观众可以穿上鞋套,半蹲进入其内部,游历艺术家用情感记忆连缀而成的幻境。斑斓的色彩拼接和具有毛躁边缘的洞口试图消除观者的抗拒感,这里如同一个“子宫”,充满了张新军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于母性温柔的怀恋。
在主展厅部分展出的作品包括张新军为塑形这件装置所做的两张草图以及一个雕塑模型,它们也以作品形式加入展览。纸张、泥塑和拼贴的三角形卡片都取材于最常见的质料,从中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以某种质朴的方式冲淡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晦涩感,辅之以对情感记忆的追寻。另一件作品中,张新军回到过去的小学,将自己曾经用过的旧桌椅收集起来,用悬挂空中、紧贴墙壁、置于地面等方式呈现于展厅,突破了物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固有属性。桌椅过度使用之后表面凹凸的岁月痕迹,使其具备了漂浮和岁月积淀的感性气质;而光线般的黄色丝线,从桌椅当中穿过,将零散的物件连缀起来,相对于桌椅作为通向记忆的回放画面,金色丝线则具有更多的抽象气质,是艺术家本人独有的回访路径。在此过程中事物因凝聚其中的情感而产生了临时的变化与意向的叠加,也最终被迫脱离自身,成为个体经验流转的可见媒介。
张新军并没有给本次展览的作品命名,艺术家用“还没来得及想”而一句带过,于是,作品之间独立与否无从判定。对于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张新军试图用理性突破表象结构,以记忆与情感为尺度对世界进行拆分与重组,却囿于个人经验的不够丰富,没能让作品以最充沛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年龄问题作为围绕在作品周围的背景因素,其意义并非物理性时间的累积,而在于艺术家本人对记忆本身的把控:对于张新军而言,过去的岁月将在未来得以完善,时间迅疾前行,而其中的情感终究会得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