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生于北京,“80后”一族。与“60后”、“70后”不同,“80后”的孩子,童年甜蜜而温馨,是传统游戏中玩大的一代,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后长大的一代。由于父母从事广告设计创作,独生子女的吴琼很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8岁开始学习中国水墨画。1994年进入知名学府徐悲鸿艺术学院,学习西方美术。1998年,考入师范大学油画系。2003年,留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实现了他出国深造,切身感受异国文化的愿望。正是这种跨文化的教育背景,熟稔的异域他乡,让吴琼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思索自己的艺术之路。
吴琼的早期作品(2003-2006),处于艺术探索阶段,刻画了形形色色心理状态的肖像。绘画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画家毛焰(生于1968年)的影响。吴琼的毕业作品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通过水彩似的油画,以从容淡定的笔触表现出来。他用自己当时的感受表达画家的挫败、不安以及对生活的彷徨。作品《哭喊》中,作者自己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趴在阴暗的街角。上面的一束光,照着他张大的嘴、紧闭的眼,格外触目。他左手举起,做出开枪的样子,扭曲的面部肌肉,在哭与笑之间挣扎。在生动的蓝色基调衬托下,画布上有力地传达出了人物挫败、绝望和无助之感。
2006年底,吴琼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早期作品自我嘲弄和黑色幽默的晦暗基调转变为对中国和中国特色象征体的探究。“中国制造”系列作品标志着吴琼从早期作品向近期成熟作品的转变。荒凉的背景下,一群可爱的孩子,小脸却麻木痴迷,作品表达的依旧是对人生的彷徨。解读吴琼作品,他通过刻画一群发育不良的、有时半耷拉着裤子的大头娃娃,向读者传达“中国制造第二”的内涵。画布左边角,一个小男孩打着哈欠,头部很大,把身体拽向后方,双眼紧闭,似乎仍在睡梦状态,小嘴大张着,充满敬畏。他身着满族服饰,可能暗示着画家自己的满族血统。在作者2007年叙事系列作品“生于80后”,同样可以找到“中国制造”系列作品中熟悉的大头娃娃身影,并且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作品中,吴琼定格了他现在的四个艺术肖像主题,着力刻画孩子和云朵,茫然的孩子,玩耍的孩子,男孩和女孩。“中国制造系列”作品中晦涩的面孔,开始明朗生动起来。“生于80后”系列作品中吴琼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法,即主要人物位于前面,与后面一组稍小重复的小脸相呼应。如在作品《抽陀螺》中,那个与其他小孩儿一起抽陀螺的小男孩敬畏的小脸,以及在作品《大合唱交响乐》中,指挥一群男孩子唱歌的那个唱诗班小指挥,都体现了这种手法的运用。同时吴琼对细节的处理也使构图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效果,如在作品《弹子戏》中,一小撮头发使孩子避免了头上光秃秃的境地。
儿童形象的刻画在中国现代艺术中并不陌生。比如画家余陈(生于1963年)创作的《红孩儿》,穿着毛泽东时代的衣服,表情五花八门,以及唐志冈(生于1959年)在作品《儿童会议》对孩子的刻画。余陈选择孩子作为绘画的主人公是基于她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小孩儿”1。作为复员军人的唐志冈,选择孩子作为绘画的主人公,是为了避开绘画直奔主题批判“制度生活下的荒谬”2,从而为作品注入诙谐的成分。对于吴琼来说,“孩子”则是吴琼对自己童年时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生活的一种怀旧,一种寄托,可以尽情嬉闹于传统游戏和玩具中,可以无限徜徉于幻想中。某一天早晨,当吴琼醒来,孩童时代的曾经一度被遗忘的幻想涌入脑海,再次鲜活起来:纵身跃下高楼、大逃亡……在吴琼最近的创作《坐在云端》和《飞翔》中,小主人公摆脱了重力,在蔚蓝的天空中,浮坐云霓。正如诗句“月是故乡明”所感,吴琼悲叹“天是幼时蓝”。
TanHweeKoon,艺术顾问,新加坡籍艺术刊物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