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伪当代艺术”话题,是触及当代艺术价值判断和价值缺失的问题;另外它也触及到艺术家创作“真诚和敏锐性”的问题,“真诚和敏锐性”是艺术创作中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伪当代艺术”会造成艺术家个人心理的浮躁和不平衡;还会引发艺术生态的功能缺失。
一、“当代艺术”和“伪当代艺术”的特点
要了解“伪当代艺术”首先要知道当代艺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即使是针对历史、经典和未来话题的表现时也进行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一个时代的艺术是最能直接体现这一时代整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现象。当代艺术是时代的前沿,最能代表这个时代。当代艺术是艺术史及艺术规律发展的必然阶段,其价值体现与国际接轨,当代艺术以它敏锐、实验、先锋、多元、鲜活的特点出现,具有未来更大的价值潜力。传统艺术更多偏重继承中求发展,当代艺术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
“伪当代艺术”是缺乏敏锐性、先锋性、真诚度,貌似具有当代语言的艺术,它不以价值判断走向为理想,迎合某种世俗趣味或资本炒作为前提的创作态度。伪当代艺术披着当代艺术的外壳,没有艺术家自我真诚体悟的艺术类型。
“伪当代艺术”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极端的推理、模仿、公式化,缺乏生存体验的教条化;艺术圈的江湖炒作、占山头的名利场;艺术家自身修为和能力不足、思维固化、山寨心理、不适应时代的变化;缺乏宏观和客观的保险系数展览、脸孔化、关系户、老人循环、垄断、不鲜活的现象;事件化的假象、以艺术的名义走捷径、胆大原理等等,都会滋生“伪当代艺术”。
“伪当代”是很多情况下是创造力缺失的点子化策略和炒作,不以学术性为目的运用公关能力借名人和名机构达到拔高自己的目的,这样“催熟”的名人,背后却是自己学识和修为的虚弱,缺乏艺术价值的判断。
二、造成“伪当代艺术”的几个重要类型分析
资本炒作也可能造成的“伪当代艺术”的产生
当代艺术主要是展览、评论和画廊,以及拍卖的推介。当代艺术在中国处于蓬勃向上的势头,但受到资本炒作的冲击会出现浮躁的“伪当代艺术”。
我们不反对创作后的市场,但反对为商业而改变创作的独立性。当代艺术需要创作的“独立性”,现在的创作跟经济有关的很多,创作的独立性不能被炒作、消费、跟风所改变。运营“伪当代”的本质在于它缺少先锋的意义。“伪当代”是当代艺术生态的纯粹性发生市场异化的表现。比如当今艺术的价值引导掌握在两类人的手里,一类是批评家、策展人;一类是画廊、拍卖的经济人和收藏家、大众消费人群的手里。这两类人群从外部影响来说都会改变艺术的价值导向,尤其当下消费社会不懂艺术的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资本运作带来伪当代的可能性更大,这类掌握话语权的人同样参与创造和改变艺术史的发展,如果过于为了商业私利,以此引领艺术价值走向,产生的艺术生态的泡沫化就很可怕,这里只有靠艺术的真诚与良知来平衡这种良性关系。2006年和2007年的艺术市场泡沫就是典型的例子,好在全球的经济危机平息了这场泡沫引发的“伪当代”的势头。
展览策划中“伪当代艺术”的体现
这两年以无主题的乱炖、拼盘式展览居多,据有影响力的网站统计全国每年当代艺术展览中“烂展览”至少占80%,这么多的展览毕竟会给观者带来视觉选择的麻木,失去展览判断力,而造成对好展览的冲击、消解,造成历史价值的不真实性,很多展是商业炒作、包装的负面结果。主题针对性强的展览是未来策展的方向,这样的展览会将展览的目的明确。通过一个展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策展人不仅仅只是资源的整合纽带,更重要的是展览定位和独立性。现在很多展览不注重主题性,把策展人资源的多寡作为展览价值判断的标准。很多策展人把和谁一起策过展,与哪些艺术家、机构合作过作为主要衡量展览价值的标准,这是现今策展人最大的问题。谁出名便与谁合作,一群策展人象苍蝇一样抢夺固定的“名人资源”,会造成新人生态建构的缺失,也会造成展览的伪当代性。
艺术事件中“伪当代艺术”的体现
目前艺术领域依然存在一种浮躁的现象,一些艺术家对艺术表达的目的和真诚受到质疑,有些艺术家依然想靠艺术轰动性和事件性极易制造伪当代艺术,自我炒作,这与2000年后现实社会以“耻”为荣的“自嘲风”(芙蓉姐姐、凤姐、甘露露等人社会效应)成为炒作方式相应一致并愈演愈烈。
有些艺术家作品质量一直受到质疑,因为大家记住的只是事件,如果产生艺术事件就是炒作式的禁忌比赛和“勇者胜”而被载入历史,那艺术就靠胆大就能成功,这种捷径会诱使很多艺术家效仿,助长艺术家不劳而获的心态和生态,这样也会把艺术带向一元化和简单化;虽然勇者的事件作品中不乏好作品,质量要看作品为什么而勇和勇者的“智慧性”,还有艺术不只是极端的代名词,艺术有很多智慧话题和感受也需要表达,多元化现象值得我们讨论。我们更需要智慧和勇气并存的作品,这依然需要把现实最困惑的生存状态转换为艺术的敏锐感受。作品语言简单粗糙、概念的作品,这里我们不提倡,因为艺术史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历史梳理,现实生活中文献讲究历史纪实性和社会性,褒贬争议的事件都可能进入历史;而艺术史依然以作品的精英化价值和意义为选择标准。
在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觉、历史文化、思想的针对性和未来感最重要,这里面每个作品的敏锐性和个人经验是个人作品价值体现的基础。国内很多的艺术事件依然具有争议,但我认为不是有争议的作品就是质量好的作品,这需要放在个人脉络和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中分析其价值,也要放在现实时代中分析其利弊影响,一件作品给现实和未来带来的积极意义还是负面的消极意义大,在作品中需要体现作者的“态度”。
泛艺术中“伪当代艺术”的体现
很多艺术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转换的不到位和选材的表达存在问题,这样就是“以艺术的名义”的泛艺术,借此招摇撞骗,伤及无辜。当代艺术必定与艺术史语言脉络有关,不然就不是文化批判,那是现实中“真实”的社会概念,现实中的真实不是艺术的真实,艺术不是现实的翻译,艺术反映现实感受但不等于现实。它有虚拟和语言转换成分,不能说现实中文革的行为和二战的行为是行为艺术,也不能说艺术中表现杀人暴力就要真的杀人(即使有艺术家身份和空间转换也不行,除了自我体验和伤害),可以利用道具和化妆等艺术的语言实现艺术的真实,这样对于公众的心理伤害会小些。这需要我们一直探讨,这样的争议因为艺术发展有一种悖论,体制下自身的压抑,而使艺术家想释放压力进行抗争,这时产生极端艺术事件需要价值判断,其目的性、艺术脉络、真诚感和敏锐性最重要,缺少这些条件便会造成公众、社会的误读,滋生伪当代艺术,使当代艺术成为过街老鼠,这时我们依然需要把重点放在价值判断上,这样才能让我们支持什么艺术,批判什么艺术。
结语:
“伪当代艺术”的产生在当代艺术一出现时便会产生,存在与历史的每个时期,然而我们这个时期更适于伪当代艺术的滋生。原因是这个时代现实社会变化太快、信息快、消费的欲望大,所以艺术家的压力大、功利心理更强。发展快、资本运作,内心世俗的欲望驱使,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圈急需要警觉浮躁的伪当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