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资本追逐下的新水墨艺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资本追逐下的新水墨艺术

资本追逐下的新水墨艺术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策划:本刊编辑部      

  记者:郁华  辛追  渐鸿

  一千年前,文人通过笔下的画作,勾勒出无数迁客骚人与庙堂江湖。

  上世纪早期的民国时代,画家们托物言志,用笔墨记录下了身处乱世的无奈,以及他们对“出世”的徘徊。

  如今,当世界政治、文化、经济的格局快速变形,人类渐失群体安全感和个体存在感之际,很多心事已经很难托付给画纸上的一叶扁舟,或者枫山孤寺。人们亟需画家们以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倾心关注与解读,甚至是哲学观点的提炼,记录下此刻人类共同感知到的希望与烦躁、孤独与彷徨。

  在这一过程中,载体无疑是画者与观者的沟通桥梁。而水与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也促动着创作者要更深入地关注当下,以当下人们对于生活感知的共鸣为最终追求,创作出新的水墨作品。

  新水墨之所谓新,从题材上看,缘于她对于此时此刻人类社会的新记录;从画法上看,在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书画大家的不懈创新之下,成为当代水墨画家名垂千古的唯一路径, 是在新形势下,让水墨画得到新的艺术语言。

  而从市场上看,古代书画真伪难辨,近现代作品一尺千金,新水墨自然而然地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目标。

  新水墨兴起

  呼之欲出的美好未来: 已呈现黑马之姿 

  新水墨市场暖不暖?新水墨画家的钱包先知晓。

  “柒舍雅集”成员之一的刘琦,2005年开始实践新水墨画。2012年“新水墨元年”之后的近两年,用他的话来说,“订单、展览多得好像狂轰滥炸”,不论画廊还是拍卖行,都在跟进,2014年他的个展、联展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如今,他的新水墨画的均价在四五年间翻了几倍。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嘉德秋拍,刘琦一幅5平尺的作品拍出了15万,更不用提,徐华翎等人已经在拍卖市场跃上了百万级舞台。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80后艺术家郝量2011年创作的《寒林独立》以256万元港币的高价成交,成为80后水墨作品的领跑者。

  新水墨作品最早进入拍场,可以追溯到2003年荣宝斋在北京推出的当代中国画的专场拍卖,但此后十年来却一直零零星星。2012年,北京保利推出了“中国当代水墨中坚力量”等3个当代水墨专场,北京荣宝推出的“新人新水墨”专场则以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力量与新锐艺术家为主体,香港天成国际拍卖的秋拍也以“当代文人”作为主题专拍,推出当代水墨,拍卖成绩不俗。在众多拍卖行的推动下,新水墨市场热度明显升温,无疑已成为拍卖市场的一匹黑马。

  2012年春拍,“中国嘉德”重槌推出了新水墨作品专场“水墨新世界”。这个仅有53件拍品的专场,成交率达92.45%,其中有4件拍品超过百万元,包括徐累的《夜中昼》、娄正纲的《自然—ZG123》、谷文达的《遗失的王朝—E系列》和朱伟的《开春图二十号》。

  或许多年后,人们梳理历史时会发现,那场新水墨专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宣告新水墨终于以整体的姿态迈入了拍卖市场。2012年,也因此被有些人称为“新水墨元年”。

  拍卖市场的火热搅动了市场的热情,如今即使是在济南这样的二线城市,周末常常都有三四个新水墨展览,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则更多。

  日渐清晰的成长轨迹: 概念逐渐被接受

  从2003年至2013年,对于新水墨来说,可谓雄起的十年。在刘琦看来,“70水墨”可以说是新水墨的踏板。这十年间,新水墨有几个节点至关重要。 

  2003年12月6日至12月12日,“传承与开拓——70年代出生水墨画家联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展出杨怀武、韩朝、刘学惟、徐坚伟、林蓝、丘挺、王今昉、党震、傅旭明、金维久、杨珺、曾三凯、彭薇、徐光聚、左胜、黄欢、关红、黄丹、刘琦、董俊超20位青年画家的六十余件作品。

  在刘琦的印象里,那会儿传统画家和现代画家并没有分得很清楚,但已经出现了分离的端倪。当代意义上的“水墨”概念在这个时候有了雏形。

  2005年,荣华堂曹平邀请贾方舟先生,发起了 “水墨新锐年展”,一做就是5年;其后的“水墨新方阵”再一次推动了新水墨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2007年,养墨堂主办的“2170中国画提名展”主张以20世纪70年代作为新旧水墨的分界线,这一概念,得到不少业内的认可。这些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把“新水墨”从画家的自我实践推到了大众眼前。

  2010年,在《艺术北京》中的《无界——青年水墨联展》,是青年水墨画家的一次集体亮相。

  2013年的蜂巢艺术中心的《中国当代水墨大展1》也是水墨领域的重要展览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拍卖行的关注对于新水墨的发展推波助澜,2012年中国嘉德的水墨专场起到了定音锤的作用,新水墨的黑马之姿逐渐被确立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内对新水墨概念逐渐确立的时候,国内、国外对新水墨的认识差别日益显现。

  2013年12月11日,“水墨艺术:古代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礼物”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开幕,展览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 K·Hearn)特别提到,展览作品不涉及遵循国画传统规则及国画结合苏俄写实主义的派别,也不涉及一味地跟随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往下走的派别。“文字”“新山水”“抽象”及“非架上”四个主题囊括了35位画家的7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基本包括了上述各类新形态的水墨,但同样无法用“新水墨”一词定位其类型、内涵和价值。

  “西方人不习惯于看架上,从大都会的水墨展览可以看出,他们偏重于装置、影像,眼中的新水墨范围更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具有东方特质的当代艺术作品。”刘琦解释,“而且这种观点以后可能成为国际化的倾向,因为在西方,架上绘画几乎消亡了;但这并不影响新水墨在国内的兴起,因为国内架上绘画仍然是主流,而且中国一直有水墨传统,民间基础大。”但是,伴随市场的火热,并没有减淡一个绕不过尴尬:什么是新水墨画?相比于在市场上旗开得胜,新水墨的学术研究尚处于招兵买马阶段。

  新水墨:欲说还休的模糊边界

  模糊边界

  新水墨的兴起,存在一条融合西方现代艺术或借用西方现代艺术改造中国画的脉络。民国时期,林风眠、刘海粟等前辈画家已经在此脉络上有所突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兴起,谷文达等艺术家也试图通过类似的方式去改造中国画,并将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融入其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水墨的发展得到突破,形成了以张羽、刘子建、王川等为代表的“实验水墨”和以李津、李孝萱等为代表的“新文人画”等类型,尽管该时期的新水墨在图像和风格上有所推进,但依然受其制约,难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独立的现代艺术类别。

  这一时期纳入新水墨范围讨论的,不仅有“实验水墨”和“新文人画”,还包括徐冰、邱振中等人的文字水墨,黄岩、戴光郁等人的水墨行为,王南溟、彭薇等人的水墨装置;刘庆和、田黎明等创新的学院水墨,徐累等人的“新工笔”艺术也纳入新水墨关注的对象。 

  贾方舟先生曾说,如果说传统水墨是植根于传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之中,那么,当代水墨就应该是对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类型的一种思考和回应。  在绘画语言上,新水墨有区别于以往的色彩、构图、造型,视觉经验,新鲜大胆;在绘画主题上,新水墨表达了工业文明改造现代人的生活产生的感受;而在哲学、美学观念上,古典主义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精神趣味表达,比如文人义气、用笔格调,新水墨则从哲学思考,比如对存在、真实性的强调,表现出更理性、逻辑化的思考。

  跟踪新水墨多年,在雅昌网互联网事业部内容中心主编裴刚看来,新水墨并没有割断与传统水墨在笔墨、载体上的天然联系,无论是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等等对水墨本体的拓展,从语言到载体还在试验中。在裴刚看来,新水墨的当代性是明确的,技巧和方法并不“新”,称为当代水墨更恰当。新水墨的倡导者之一杭春晖认为,“新水墨”并非“风格概念”,而是水墨的一种“状态”。 

  有待成熟的艺术语言  

  2013年10月20日,徐累个展“世界的壳”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刘琦特地从山东赶到北京参观。“徐累先生细笔的皴染手法充满古典美,作品里又充满东方的思考。他画的不是技巧,而是种美学,既有‘虚无’等东方哲学的重要命题,又与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玛格丽特相连通。”

  中国画现代改造的第三次转向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试图以西方的抽象艺术、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形式,比如装置、行为、Video形式,将水墨植入当代艺术的模式。在刘琦看来,虽然新水墨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但内核一定要有,跟传统、跟现当代都要有牵连。可惜的是,目前像徐累这样能够把握住新水墨内核的人还是太少。 

  在他看来,不少画家将东西方元素强制塞进画作里,这种拼接太过简单粗暴,到目前为止,不少新水墨画家只是借用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形式,并未形成成熟的新语言。 

  “70后画家,对艺术语言融合、转变的思考比较多;80后、90后画家受到的教育,直接接受新水墨教育,有可能忽略传统水墨的功底,这不利于将来的创作。”业内人士分析。 

  此外,艺术市场的新水墨类型过于丰富,过于多元,有时甚至一些现代大家、知名油画家或当代艺术家的墨戏亦名列其中,难于进行理论总结。不过,当市场已经领先于学术,学术界也应加强对新形态水墨的关注和研究,给新水墨的发展更多理性的支撑。

  资本促动下,新水墨市场线条渐次清晰

  从已有的拍卖成绩单看,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之后,能够在拍场上被圈点出来的板块,新水墨或者当代水墨无疑要算在其中。

  与诸多板块“爆炒”后遇冷相比,新水墨市场方兴未艾,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人气、作品两旺,虽然很多人认为新水墨缺乏学术梳理,但从实践角度看,这一板块已经可以容纳下更多的资本。

  资本关照新水墨是因为其“新 ”

  新水墨缘何得到更多的资本关照?对于这一问题,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吕立新在接受《艺术品鉴》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当随时代,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必须的。艺术作为一种反应所在时代的语言符号,其关键词、表现方式总要发生变化。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时,科学技术在进步,文学艺术也一定会随着时代步伐前进,艺术也必然地要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来。

  “很多人愿意把中国美术加上‘传统’二字,称其为中国传统美术,其实美术作品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自己新的东西。比如齐白石的花鸟画,现在我们认为这是传统画,但在画家生活的近100年里,他的红花墨叶派也被视为是一种创新,曾令人耳目一新。山水画集大成者黄宾虹先生,现在我们认为他是传统的,但在当时,他也是创新派。因此艺术作品想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或者在某个时期拥有自己的美术史地位,一定要体现在新上,艺术的价值也在于新。或许50年、100年后回望现在的水墨画,会有人把她们也视为传统水墨,但你我都知道,在当下,这些作品就是‘新’的”吕立新这样说。

  今天,经济、科技的快步前行改变了人们既有的思维理念。父母与儿女之间、甚至是年长几岁的兄长与弟弟之间,会很轻易地产生代沟,这种代沟来自社会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学艺术的创新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内涵,要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这就要求,新水墨的‘新’字必须体现在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绘画技法上。新水墨的出现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她的传承脉络颇为有序。我经常跟别人说,周思聪女士很厉害,大家会认为她是一个传统画家,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是这样。她的画技从李可染、叶浅予那些老先生处得来。但我认为,周思聪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开启了中国当代水墨的新篇章,特别是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批荷花作品,由于患上了类风湿,晚年的她无法画人物画作,转而绘画荷花,留下了几十张成形的作品。刚一面世就令中国美术界大吃一惊,大家感到这种画法太新鲜了,这个新就表现在观点和绘画语言和技法上,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墨和线的固定位置,又采用很多新的材料,比如将矾加到墨中,呈现出斑斑点点的效果。” 吕立新说。

  在吕立新看来,周思聪的这批东西在当时很有新意,因为她的探索,才有了后来的田黎明、刘庆和、武艺等一批活跃在中国新水墨领域的中坚力量,而现在的很多新水墨画家,同时也是这批人的学生。“周思聪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此后这二十余年,你是可以看出这一创新的发展脉络的。”

  当然,不仅是周思聪,也不仅是田黎明这一批人,吕立新表示,在他们的同时期,有大批的画家都在探索。也正因为有这几代人的积累,同时,每一个阶段的画家都在有意识的探索中向前走,才为新水墨集聚到了现在的气候。

  板块催化剂,资本总要追逐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资本在水墨画每一次的创新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它就是一个催化剂。”吕立新说,资本总是追逐有价值的东西,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20年后,在中国美术上有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好东西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藏起来了。而中国收藏家的重点不在于收,而在于藏。

  “为什么新水墨能够成为新的追逐点?资本其实更愿意追逐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板块相对安全。但现在市场上狼多肉少,好的传统作品很可能追不到,追到手的又不一定是真东西。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第一,艺术品市场需要新资源进来,在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状态下,新水墨无疑是成形的,具有一批创作者,形成了规模和面貌,这样的东西才可能作为一个板块或者群体,来充填艺术品市场。如果这个门类里面只有一两个画家在画,就太小众了。第二,资本市场也同样需要新的东西浮出水面,这批东西又要具备自身优势,手法新、面貌新、容易打动人心。如此一来,两者结合,就有了现在新水墨受资本热捧的局面。” 吕立新说。

  新水墨的购买者中,收藏新锐或许更多些,年轻的收藏家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艺术品的价值一定是走在时代前面,至少在当下,它是很有价值的。传统艺术品在她所在的时代也很有价值,现在收藏传统艺术品,也就是在收藏传统,但这些作品对于当下生活的诠释和感情的释放是存在语言障碍的。”吕立新表示。

  纵观艺术品市场,资本无疑是某个成形板块火爆的助推器,但它同时也是试金石。当众多作品被资本大浪淘沙后,留下来并拥有较高身价的,一定是出色的画家和作品。

  虽然自己的画作常常被圈内人定义为“艺术语言创新”,但新水墨领域代表、女画家徐华翎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平和而谦虚。别人说她的工笔花鸟和人物突破了传统勾线填色的界限,但她说这样做的初衷仅仅缘于那些线条给作品带来了束缚感。“我有时觉得,传统勾线填色的方法过于简单,也很有限制感,给我形成了障碍,因此我认为线条是可以舍弃掉的,而且线条不一定要勾出来,也可以是染出来的。”

  现在,已经任教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徐华翎既感觉到了新水墨板块的火爆,同时感觉到了这一领域缺乏足够好的东西,因此她认为应该有更多人参与创作,不要把板块限定得太死,“水墨画在东方国家的发展是很有养分基础的,因此还是要多出精品,这样才对得起市场与资本的关注。”

  何铁生:

  对真正藏家而言,

  现在是介入新水墨最好的良机

  何铁生,一九六一年生于北京。自幼师从画家康宁先生学习中国画。同时向罗尔纯、薛智广先生学习素描和油画。其间得到李苦禅、吴作人、白雪石、王叔晖和大康等先生的亲授与点拨。除水墨画外,他也涉猎架上抽象油画和装置艺术。在国内外举办过众多个展和联展。同时涉猎诗歌与散文创作,著有多部诗文集。其大量绘画作品被海内外买家收藏。现常居住在北京和伦敦两地。

  北京画家何铁生善于运用多重元素勾勒他的作品,这或许缘于他对生活的多侧面体验。在何铁生看来,虽然缺乏扎实而严谨的理论支撑,但新水墨已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近乎于“保真”的优势,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关注,他甚至认为,当前就是介入新水墨收藏的一个不错的时机。

  但同时,何铁生也关注到资本裹挟之下,艺术创作群体的心态变化,当创作的劲头缘于资本而非艺术需要,他也开始担心一些问题了。

  形式追求超出传统精神内涵,

  新水墨铺陈与拓展存在理论困境

  记者:中国新水墨作品现在很受追捧,甚至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收藏新锐们的首选。您怎样看待这个板块的热度?又如何理解“新”字?

  何铁生:新水墨画是近十来年才新兴的画种,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上,以前没有成就体系。它既不同于我国传统水墨文人画,更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工具、材料千差万别。就观念而言,它是紧贴当下的。在保留中国传统笔、墨、纸等的基础上,保留宣纸纸性的特点上,大量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创作,这是对有唐以来中国传统水墨的大胆革新。笔墨概念放任无忌,立意鲜明,甚至有大量破败、凌乱和恐惧的形象与内容,同时在形式上的追求又远远大于其材料自身的传统精神内涵。这,就是“新”。

  半世纪以来,美术创作一直奉行的是主题、思想和写实的技巧。而现在则更加注重色彩、创造、纯形式和与其它门类艺术的横向交叉与重叠。以前是形式服务于内容。而现在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也是“新”。

  或许,新水墨这个种类在学术成果的梳理上暂时还比较单薄,但在国内外拍卖市场,这个版块已经先声夺人了,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而在相应的理论体系上真正去做、认真去研究的人却并不多。我认为这是存在缺陷的,因为这个种类将由此在一无反顾的前进中跛足,这是新水墨市场的铺陈与拓展在理论上的困境和矛盾。

  不难看出,在新水墨快速发展的背后,很多国外商业机构一直跟踪甚至可以说是扶持着这一市场。

  早些时候,有位纽约佳士得水墨项目专家就说过:“当代水墨是一个新兴市场,我们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从纽约举办的展售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参观者还是买家的反应,都表明国际买家对当代水墨有着广泛的诉求,以整体形式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出这些艺术家及他们的创作,无疑是一种跨文化的积极动作。”

  现在,香港和东南亚也有了一批新的藏家与客户。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展览与拍卖会,亲身接触到这一令人向往的画种,由此逐步明确并建立了这个富有魅力的收藏主题,借助一些权威的、知名的艺术网站和相关画廊的从中搭桥,将其定义为自己收藏的首选。

  同样因为市场的越来越热,吸引了一大批新锐的买家,大家除了对新兴艺术的向往和追逐外,资本对这个项目的逐级推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中国当代水墨继续强势升温。在2013年中国嘉德香港春拍中,嘉德首次推出“香港水墨”专场,共有20位艺术家的25件作品亮相,受到藏家热烈追捧,成交比率高达88%。

  在拍卖场上,香港及内地的主要拍卖公司普遍将当代水墨作品列入当代书画这个范畴进行拍卖,也会将一些数量有限、具有当代观念的水墨作品归类到以油画为主的当代艺术专场中进行拍卖。这种做法很像当初拍卖林风眠先生的画一样,说明了当代水墨的市场规模尚不足以形成专场的规模。新水墨刚刚受到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关注,收藏的好时机悄然到来。

  尽管如此,相对于动辄千万元、几千万元的近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中国新水墨的市场似乎仅仅是起步,一切才刚刚开始。它亟需得到市场的关注,大部分当代水墨艺术家的拍卖行情只不过才启动。这是一块丰厚的沃土,可挖掘、开垦的还很多。

  今日和昨天已有天壤之别,

  无人可以任性地固守传统

  记者:在您看来,新水墨或实验水墨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健全它学术与理论高地的植被?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未来发展与其对世界和历史的自觉能不能相互融通呢?

  何铁生:水墨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一个部分,相传始于唐代。东方文人飘逸、清简的哲学思想一开始就因应笔墨纸砚的自然性而得以传达。生于自然,表现万物,表达生命的发散和融合,进而以水与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结合笔势的跌、宕、起、伏、静,在宣纸上产生借手绘心的万化佳境,简便而不简单,绝对适宜中国文人看世界的心境。这种由来已久的艺术方式,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光辉而独特的地位。

  自西方绘画进入中国始,水墨画经历了百余年的万千巨变。它的姿态与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时期中,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照的行为和思想,是与思维方式同步自觉的一个画种。也就是说,当水墨以独立姿态成为当代艺术时,它 “遭遇”的一切问题恰恰也是这个时代问题。今天和昨天已有天壤之别,无人可以任性地固守传统。这是一种每天都在寻求突破的自觉与力道,而它精神内涵的全面提升恰恰正在改变着水墨世界的全部现状。

  水墨发展至今,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变。与其说这是水墨面临的创新挑战,不如说是整个时代对于艺术的迫切诉求。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视野已涵盖了远远超越自身的矢量范畴。人们迫使自己再也不必去拘泥于原有的传统介质或材料工具。因为大家发现,以当下的观念与心得来审视,水墨自身就在那里发光,它仿佛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现象。因为其本身的静态或被赋予的动态现象,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反向回馈于我们的一种方式。它可能、也可以在任何物质材料上永久沉默与突然发生。同时,水墨这种介质和心像也体现于自然世界的伟大而无穷尽的变化之中。我们在东西方当代艺术中不难发现各种水墨作品的创作与浸淫,它仿似大自然的一光一影、一动一静和恒久与飞逝的感觉。这是奇妙至极的序曲。新水墨或实验水墨,它通融于任何时代或自然万物之间,独立而不可替代,只能间接通过时间与人们对艺术的透析达成短暂的共识。

  艺术与资本原本没什么关系

  记者:有人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是资金或者推手包装出来的。这些人手握资本和作品资源,甚至垄断画家和市场。您如何看待新水墨板块火爆背后的资本力量?是否存在爆炒和泡沫,这样的热度背景下,画家们的心态和话题又是怎样的?

  何铁生:这一市场的强劲发展,既是资金的推波助澜,也源于国力增强后我国人民对艺术创作照亮生活的迫切愿望,更是我们对文化价值与体系的重新认定。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始终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它既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源,也控制着这些资源与资本的流量、流速和方向。这些因素促使了新水墨板块的爆发和热度。

  市场始终带有强烈的逐利特色。近一段时期,国内拍卖市场中流通的当代水墨作品的数量一直处于一个新的增量状态。虽然还不足以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因为此前这一板块较少有大额资本的介入和恶意炒作,因此投资环境还不算太混乱,也未必轻言“泡沫”二字。

  再者,伴随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藏家的介入,当代水墨已完全具备一定的国外买家基础,或者说,她已经很国际化了。资本始终是逐利的,具有这些国际盘的优势,再伴随着新买家的源源不断地介入,作品的成功易主也让人嗅到了当代水墨在未来艺术市场当中“犀利”的价值。所以就整体而言,当代水墨市场的未来仍然看涨。

  需要看到,当代水墨历经多年酝酿和蛰伏,必有一批新锐和中西思想融通并兼的艺术家会留名于当代水墨史上。同时,由于目前很多当代水墨的优秀作品因缺乏关注而整体价位不算高,多在几万元至50万元之间,价格逾百万元的都极少,因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当代水墨必会走向市场喷发的阶段。对于真正的藏家而言,现在当然是介入新水墨最好的良机。同时,这一领域也不存在中国传统水墨那些真伪鉴定难题,创作者大多健在,从这一方面说,其投资风险就小之又小了。

  当然,还不能说这个市场已经成熟。尽管在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推广中已然见到了成效,它仍然还处于突围与决战之中,还在当代艺术这个广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确切位置。

  业内学术的理论对一个艺术家的推广是必要的,但显然又不如商业谋划的力量更大,学术常常在资本面前显得轻如鸿毛。因为曾经有一些新水墨画家的成功,而这种所谓“榜样”的力量,会促使很多以前不画水墨的画家也去接触水墨、直接参与这个市场。他们热切希望同样能够获得金钱与其它无形财富。所以当下的大部分艺术家心态有些浮躁,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不纯粹。但最要命的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本身与资本市场,是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的。

  王新友:

  如果学术梳理不够,

  新水墨板块3~5年就会被市场消费掉!

  王新友,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商界的成功后转攻艺术界。现为北京798偏锋新艺术空间掌门人,关注新水墨板块,专注于年轻画家成长。

  由爱而苛刻,这是王新友在谈及新水墨板块时,给《艺术品鉴》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作为画廊商和策展人,王新友对于左手托着的资本,以及右手握住的画家都很了解,在他看来,一个版块得遇天时、地利、人和而火爆,并不是件容易事,要维持住现在市场、资本甚至媒介对新水墨的关注热度,这个版块没有学术支撑是不行的。

  “如果仅仅是资本逐利,而学术梳理得不够,这个版块前景也不容乐观,在3-5年内就有可能被消费掉。本着对这个版块负责的态度,我认为需要一些批评的声音……”王新友这样说。

  市场火爆,能代表板块成熟吗?

  记者: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买家不再去片面追求前期市场上已经炒过几轮、或者明知是假货还要追买的东西,当代水墨成为了市场新宠。在资本的促动下,当代水墨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板块了?

  王新友: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往的投资渠道大多是股市、楼市,前段时间我看胡润百富榜,榜上有名的人当中,有30%财富积累靠股市、楼市。而在中国富有阶层中,有15%是职业炒作股市楼市的人。但我们也知道,在政策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股市并不景气,楼市有着极严格的限购措施,资金势必要寻找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就很可能会涌向艺术市场。

  在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书画市场上,古代作品真伪难辨,近现代作品价格颇高,油画市场还未走出低迷,资金很自然地就流向了买家看得懂、真伪容易辨别、价格相对趋于低位的当代水墨上来。

  这是这一板块热起来的原因,但我并不认为当代水墨板块由此就可以被视为发展成熟了。需要看到,在这个版块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画家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前进起到推动作用,丰富了艺术语言,扩大了格局。此时此刻,我倒认为要警惕新水墨板块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大家要把新水墨的概念定义清楚。新水墨究竟新在哪里?现在有些人强调的新,其实一点都不新。比如你可以去大规模研究古今绘画历史,最后会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在模仿宋画、陈洪绶(陈老莲)、八大山人和傅抱石等,这说明当前画家队伍中,一些人不仅创新能力不够,学习能力也不强,只学到了皮毛,功力差得还很远。

  第二,画家为了让人一看就懂,画了“小清新”和“小情趣”,但一看就懂的,能是真正的艺术吗?如果画花像花,画水像水,仅仅是朦胧了一点,大家不如去买摄影作品,为什么要来买艺术品?

  第三,想成为艺术大家是很难的,从基本功到理论支撑,再到摹古之后的飞跃创新,要走过无数大浪淘沙的艰辛岁月。但如今,只要赶上资金需要出口的好时候,中央美院刚毕业的学生一平尺都要到了5000元到8000元,而很多80年代获得过全国美展金奖的老艺术家们,一幅作品才卖到1万元。

  基于这几点,我并不看好当下所谓新水墨这一板块的市场,或者说,这一板块的学术梳理还远远不够。

  市场眼中的“新”不是小清新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水墨的“新”字?

  王新友:我认为,真正的新,表现在作品的实验性、探索性和更具个人面貌。要符合这一特征,还要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以郎绍君、水天中、皮道坚等人为代表的多位老先生所选择的策展与批评方向,依旧值得现在的人们深入研究。在当时,他们推出了实验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新文人画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寻着前人的足迹,难辟新径。画一个杯子、一双鞋、一朵花、一匹马,把它们放在一个晕染的环境中去,烘托出一种所谓的气氛,这就是当代的水墨吗?

  记者:怎样的作品会让人眼前一亮?

  王新友: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当代画家,比如徐华翎,她虚化了工笔画中线的概念,使得新水墨向前前进了一步,这是画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还有个年轻人叫满涛,我也很欣赏。他同样在绘画语言和艺术本体上有突破。此外,贾平西,韩书力,王乃壮、梁铨、曲磊磊、谷文达,王川,田黎明,晁海(西安),李津、武艺、魏青吉、聂鸥、王迎春、王孟奇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水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语言和表达内容上寻求突破,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形式感和标新立异。

  当然,“反面教材”也有。有一部分人是在盲目创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受材料(宣纸、笔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人因为视野更开阔,更愿意借助新的一些元素,进行简单的抄袭和借用。

  资本更爱听“批评的声音”

  记者:资本的逐利性有时很可怕。

  王新友:资本的逐利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资本的正确选择,二是艺术家的学术支撑。如果仅仅是资本逐利,而学术梳理得不够,这个版块前景也不容乐观,在3-5年内就有可能被消费掉。本着对这个版块负责的态度,我认为需要一些批评的声音。在此也呼吁有更多的批评家、策展人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期待有很好的画廊与美术馆展览出现,资本也需要专家团队的帮助。

  记者:我们关注到,在多个拍卖季上,拍卖公司也在推广当代水墨板块。另一方面,很多画廊在致力于此项事业。两者的区别在哪?

  王新友:在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少拥有财政拨款的美术馆,却做着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事,展览既不专业,也对艺术没有多大推动作用。而画廊则用个体的真金白银来支撑着美术创新,但由于资金问题、视野问题,导致其难免存在片面性。拍卖公司本身就是商业机构,推动当代水墨也没有问题。但从这个话题可以延伸到另一个问题上,就是国立美术馆没做的事情,让别人做了,会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

  比如去年12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做了一场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但是,别忘了,那是外国人在看待中国水墨,他们更看重形式。评价中国水墨的创新性,中国人更具话语权。当然,国外关注中国当代水墨,从宏观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又会导致国内市场的跟风,在学术支撑缺位的情况下,最终或将导致资本的盲目选择。

  杭春晖:

  “新水墨,只是一种手段”

  杭春晖,1976年出生,安徽当涂人,新水墨新锐画家。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谭平先生;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师从田黎明先生。著有《中国新锐艺术家》、《新工笔文献丛书》等,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嘉德在线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环铁艺术城的冬夜,冷清漆黑,远离喧嚣。这大概是个做艺术的清净去处。

  在杭春晖的画室里,陈列着一幅他去年刚刚完成的新作《蝴蝶识别手册》。绘画和蝴蝶标本,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相逢了。蝴蝶和太湖石原本都是水墨画里极其常见的元素,但在他的画里,太湖石像轻柔的云一样,五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标本“立”在画面上。他解释,引首写的“蝴蝶识别手册”消解了引首原所应有的文学性,画心本身是就种混搭,题跋区的百科全书式写作则消解了题跋原所应有的诗情传承,东方的感性文化与西方的逻辑文化在这里共生。看到他的画,新水墨模糊的概念似乎有了注脚。

  说起新水墨画,杭春晖不护短,用他的话来说,“它就像婴孩初啼,凑合着起了个名儿,将来成龙成虫,还未可知。”采访杭春晖,会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边,能看得见眼前的波涛,也让人看见远处的滩涂。

  一个不讲究的名字

  艺术品鉴:新水墨的概念比较模糊,您怎么解读新水墨这个词?

  杭春晖:一般说到新和旧,就会涉及时间概念,但若从时间来讲,很难说清今天的新水墨画,我们更多应该考量一种出发点。中西绘画融合,是20世纪重要的课题。林风眠是真正从现代形态对中国水墨画进行革新的旗手。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个时候已经有新水墨的意识。

  整个20世纪,人类文明告别古典时期,产生很多新的哲学思考与文化流变。所谓新水墨画,其实是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典主义告别。

  近两年,人们比较频繁地提出新水墨,但这是一种更宽泛的界定。这几年为了区别新文人画,暂且用一个时间的概念来理解它,因为它正在发生,无法用一种很强的话语权去定义它,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美术史不可能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评判,用参与的心态亲历它,比试图对它定义、评判更有价值。

  新水墨不是流派,只能是一种现状,一种混乱的现当代的环境下,暂时的、相对可以概括的词,仅仅起了个名称。就好比生了一个孩子,随意也好,精心也好,起了个名字。一开始,这个名字是没有意义的;若干年后,这个孩子长成什么样子,才赋予了这个名字内涵。

  不能说,生了一个孩子,起了一个名字,这名字就是他的意义。

  艺术品鉴:您看好新水墨的前景吗?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杭春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近几年,新水墨横空出世了,就像婴孩初啼,但将来成龙成虫,现在评判还为之过早。

  在新水墨刚起步之初,确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无用的,直到它成为产生价值的个体。几十年后,现在这批画家的艺术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新水墨才能被固定。如果说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没有做出什么成就,那么新水墨这个名字就会被消解掉。就像历史上有很多重名,只有部分塑造了伟业的人才能留名青史。

  从徐蒋体系到建国后政治色彩水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水墨,历史的流变还在进程中。与其评判历史,不如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是无数艺术家在黑暗中,进行个体的探索,每个人在按自身的线索、逻辑做艺术,但无需费神为历史做定义,最终,历史在无数个艺术家的感性的摸索中做出一个逻辑选择。

  每个人都好比一块砖,至于这块砖最后是被历史拿来垫脚,还是置于碑塔最高层,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

  一种混搭的工具

  艺术品鉴:您在创作中,怎样使用新水墨的语言?

  杭春晖:新水墨是尝试的结果,虚与实、光线,画面上的气韵生动、绘画中的不确定性,这些绘画语言都是我一直在探索的。2013年,在一个非常浅的色域里做一个非常厚的色阶层次,在实中找到虚幻,从而形成新的视觉经验,这是我找到的我的语言。

  这些模糊、朦胧的色调只是我的一个美学习惯,随着我自身心性做出来的结果。我非常喜欢元四家之一倪瓒的风格,灰灰的、笔墨形成的空灵的感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利贝拉莱我也很喜欢。新水墨并不是我的目的,而是一种混搭的工具,我只是在用水墨材料做当代视觉艺术。

  古典主义时期的表达主题,新水墨的意义在于思考不同艺术边界的突破,对已有的文化机制、文化意义的再思考。在告别了古典主义的形式后,新水墨提出了新的美学语言,产生个体思考,如果这些思考有饱满的情绪、明确的热情,符合这样的标准,新水墨就可能有未来。

  新水墨正在热热闹闹的进行中,不少作品过于形式化。如果新水墨的形式动机还停留在古典主义的审美上,将来会产生问题,不是为了好看、讲个好故事做个形式,应该多思考主题,表现存在与意义。

  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

  艺术品鉴:您的新水墨画订单多吗?拍卖行情如何?

  杭春晖:如今,有一批新水墨画家在拍卖市场上节节升高,但这还只是开始。新水墨画家前二十名和当代艺术画家的前二十名相比,作品收集只是一个零头,这么便宜,藏家能不考虑未来的潜力吗?

  现状是,目前这一批艺术家手里没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作压力很大。今年6月份,如果我能完成60%的工作量,11月我将在今日美术馆办个展;如果达不到工作量,只能推到明年年初。

  艺术家的工作主要在画里,我不太关注市场,这市场不是我关注就有效的。一个艺术家对市场最大的负责,便是对学术负责。琢磨作品比琢磨市场好,作品做好了,自然会被市场所选择。

  刘琦:

  新水墨容易引起新兴藏家共鸣

  艺术品鉴:现在从事新水墨创作主要是什么群体? 

  刘琦:新水墨画家大多有学院背景,在画作里既有传统脉络,又要表现现代特点。很多人有误区,不少油画出身的人如今也进入新水墨画领域,以为只要把材料换成毛笔、宣纸就行了,其实画新水墨需要很扎实的语言积累,不能丧失传统语言的特性。  

  艺术品鉴:有评论说,新水墨的兴起主要是商业上的考量,您怎么看? 

  刘琦:单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当代水墨热,是片面的。新水墨的兴起,也有文化输出的需要。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富起来以后,推出了东山魁夷、横山大观、高山辰雄和加山又造“四座大山”,帮助他们成为世界级的大师。美国也推出现代艺术,波普艺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的文化也要走出去,新水墨不仅有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也有西方的特质,能跟世界对话,因而被时代所选择。 

  艺术品鉴:如今,新水墨已成为拍卖市场上的黑马,您觉得有哪些原因?

  刘琦:新水墨的流行,与市场推波助澜分不开。现当代作品资源很少,而且价位很高,利润有限,因而只能再找一个新的增长点。新水墨的上升空间非常大。

  而且艺术品市场回暖,资金到位了;在语言的成熟性上,也出现了非常优秀的画家;加上媒体的关注、舆论的热情,这都促使新水墨迎来了一个好时候。

  现在一批新水墨、新工笔画家大部分都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许多新兴藏家是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内心在作品中的传达以及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容易让藏家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新水墨画在不损失传统绘画美感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观念、时尚气息,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当下接受。

  艺术品鉴:您觉得,如今新水墨的发展有什么不足?

  刘琦:现在还处于起步期,没有明确的美学概念,没有沉淀下来。  现在有一批新水墨画家,过于注重材料,没有往前走。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看,我们现在国内做过的所谓创新,其实他们都玩过了。我们的水墨装置大多数步人后尘,模仿性太强。如何既与国外不同,但又让外国人看得懂,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需要理论界跟上,继续往下挖,与中国的哲学、美学对接,形成新的美学观点。

  林跃平:

  新水墨发展中两种力量正在较劲

  林跃平,字十耳,号五孚堂。生于福建漳州东山岛,定居北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北京新水墨意象馆馆长、策展人。

  曾荣获 “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之十大创新人物、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被多家艺术媒体评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画家;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画家;不可多得的诗书篆画全才画家。

  采访林跃平之前,已经知道其作品多以钟馗为主,钟馗系列有"当代第一钟馗"美称,见面之后,确然,画如其人,性格豪爽的他颇有几分传说中的钟馗之风。谈起新水墨,作为北京新水墨意象馆馆长的他,许多话都直截了当,明心见性,直切当前新水墨发展的肯綮所在。

  “关于新水墨,目前两种力量正在较劲。” 林跃平对《艺术品鉴》记者说。

  在林跃平看来,当前新水墨的实际状况是,西方一些经济团体想要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意图以此影响世界对水墨的判断。这是一个经济策略,和当年推动国内油画市场的套路是一样的。“这不是艺术家干的事情,这是卖画的生意人干的事情。” 林跃平说。

  而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新水墨画家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试图用东方的语言构建来建立新水墨的审美标准。“这些画家正出于上升期,他们的年龄有新鲜感,思维有新鲜感,价格有新鲜感,他们的作品自然受到市场的青睐。” 林跃平说。 

  林跃平所代表的无疑是后者。

  新水墨代表一种态度 

  “其实新水墨的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全盘西化,而且强调西就是西,中就是中,不可融合。”谈起这一段历史,林跃平颇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中西方文化构建的出发点不同,中国的美学是模糊美学,更多的从一个人的修养、学识等方面决定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画从开始就是以心灵本相来创作,本质是一种心灵感象,注重一种情怀。如果将新水墨理解为表象的手法,那西方的画家玩这些已经玩得非常好了。所以,新水墨一定不是表象的东西,不是装饰画,不是满足感官的刺激。” 林跃平说。

  在林跃平看来,新水墨的“新”字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更冷静的思考。新的不是你画什么东西,而是人,是人的心性,是当代人如何冷静地去思考古人所做的事情,再用当下的角度、心理去理解他。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水墨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它只是代表一种态度,代表这个时代的人想做的一件事情。” 林跃平说。

  对于当前为什么出现“新水墨热”?林跃平认为,新水墨的“热”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政治、经济以及人的心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综合产物。“时代的需要给了新水墨土壤和时机,当油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新鲜感的时候,当代艺术需要一个新的命题,于是,新水墨出现了。” 林跃平说。

  新水墨要突破,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经典的认识上

  对于当前新水墨的现状,林跃平用“比较混乱”来形容。“有一些人是从油画转过来的,而一些人则是打着艺术的幌子在做表演。一些人抨击古代山水画,抨击梅兰竹菊等题材,但实际上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创作。无知才是腐朽啊。” 林跃平说。

  林跃平欣赏的是音乐界的谭盾,欣赏谭盾把民族化的音乐带到国际上,并赢得声誉。画家也一样。

  “中国的风水、五行、太极等思想是丰富的创作宝库,讲心性,讲修为,西方永远也赶不上。” 在林跃平看来,新水墨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民族化。古人给你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而你去抛弃他,那是你傻。

  因此,林跃平认为,当今的新水墨改革,一定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态上的“新”,这种“新”不是单纯复古,而是面对经典的东西进行反思,以文化心态上的复古,加以现代心性的再创造。

  但是,面对经典,有人觉得古人已经无法超越,面对大山产生畏惧感,林跃平认为,这就是死在古人之下。归根结底,还是勇气不够,沉淀不够。

  “西方经常有一些艺术家可以横空出世,是因为西方艺术带有实验性,需要一些刺激和感受, 而东方艺术则不同。” 在林跃平看来,东方艺术非常讲究“相”,讲究修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所以很多人在古人的高山下,败下阵来。

  而尤其让林跃平担心的是,现在一些新水墨画家思考的是西方的买家怎么看,这种建立在西方审美角度之下的新水墨创作,注定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新水墨要突破,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经典的认识上,要看到古人的力量有多大,但同时要与古人‘同而不同’” 林跃平说。林跃平所谓的“同而不同”,就是与古人有相同的心态,心性,思维模式,而做出不同的方式。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在世界历史上立得住。

  于立:

  新水墨画家一定要有民族情结

  于立 :

  1967 年,生于江苏,江苏常州人。

  1991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

  1991年至1999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

  1999 年,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和装饰装修,曾任清华环艺所主任设计师。

  2005 年,和几个朋友一起全程策划和组建了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2009年,开始艺术创作,同时任香山美术馆馆長。

  “中国的新水墨画家一定是有民族情结的,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新水墨画家于立对《艺术品鉴》记者说。

  在于立看来,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叫“观”。“观”是什么?“观”是闭着眼睛看。中国人画画从来不讲究写生的,而是以自身的修为,带着观念去看山,不讲求对色彩的迷恋,讲的是“空灵”,“神来之笔”,“气韵生动”。

  “而这些,正是新水墨应该追求的。” 于立说。

  艺术之神降临到于立身上的经历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在因骨折卧床休息的漫长时间里,于立莫名其妙地看到一本明末清初人张岱写的《陶庵梦忆》。该书所记的青楼酒肆、说书唱戏、迎神驱邪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把他带入了既亲切又遥远、既熟悉又梦幻的世界。

  “书中的书画和各种工艺,印证了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相貌,而艺术文化的本质就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于立说。

  而更鬼使神差的是,于立得到了一部从五代到南宋时期的大画册。当他翻到那幅相传为董源所作的《溪岸图》时,忽然一道闪电涌上心头。

  “于是乎卫贤、赵幹、李成、郭熙、范宽、吴镇、倪瓒等大师们迅速走进了我的心里,也完全激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感觉,同时也摆脱了西方油画居高临下的统治力。”于立说。

  在于立看来,现在资本都在找出口。当代艺术话语权在西方,但市场是在东方,所以,新水墨是很有市场的。但艺术可以炒作,却不可以打造,并不是你有多少钱就可以成为艺术家。新水墨的发展也应该如此。

  “新水墨要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从古代文人的品味和格调中,加以现代心性的再创造。” 于立说。

  在于立看来,中国人的艺术追求中,讲究最高级的是“精神”,而不是思想。讲求思想,是中国的大艺术家摒弃的。因此,想成为西方的艺术家,容易;而要想成为东方的艺术家,难。

  对于如何提高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水平,于立提供的方法是:以一种怀古好古的情致,以眼观物之形貌,以心观物则得物理,由物致情而为形而上的境界。

  “例如,可以立足于云、水、石三个最传统的绘画题材。例如,可以借鉴中国文人画中看似画山,实则在画石,例如,可以看小画大,可以看大画小等。” 于立说。

  于立告诉记者,他父亲看了他的作品后,专门为他题写了一联:“意境赋其趣高古看似拙,技法堪怪异独特实是巧。”这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对新水墨的追求方向。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