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军械库艺术展:中美艺术邂逅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军械库艺术展:中美艺术邂逅

军械库艺术展:中美艺术邂逅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中美艺术邂逅 中美艺术邂逅

  本年度的军械库艺术展于2014年3月6日至9日举行,有来自29个国家的200家画廊参加,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多达5000多万。“焦点:中国”展区吸引了全纽约的中国艺术爱好者。尽管中国艺术的支持者分裂成不同阵营,军械库艺术展的“焦点:中国”展区是纽约人了解北京和上海艺术界最新情况的极佳途径。

  寒冷的三月第一周,来自华语世界的艺术家、画廊主、艺术商和策展人将北美的艺术之都纽约变成了类似北京798或草场地的模样。切尔西的大街小巷常飘来普通话的声音,在各色开幕酒会上不期而遇,充斥着威廉斯堡艺术家常出没的时髦场所。来自中国的艺术界人士全涌入纽约,来自北京的最新艺术潮流占领了军械库艺术展。

  纽约人曾经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调侃式的毛主席像、政治波普或“异见者艺术”—被全然颠覆,代之以视觉上更具深度的作品,并且加上了和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令人肃然起敬的价签。

  两个艺术界融合碰撞的契机是军械库艺术展,101年的历史使它成为美国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艺术展上,专为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策划的区域称作“中国聚焦(China Focus)”,邀请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6家画廊。

  除此之外,还有为期两天的“中国专题研讨会”(China Symposium),艺术界最优秀睿智的头脑将就当代艺术界的中国问题进行讨论,中国艺术界人士也将出席。这是军械库第一次为年度焦点地区举行深入的讨论会和公开辩论,公众的反响非常积极,每次讨论会都人山人海。两项活动都由田霏宇(Philip Tinari)策划,这位美国策展人在中国旅居多年,他曾是《艺术界Leap》杂志的主编,如今是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总监。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参加本年度军械库艺术展的中国画廊中超过一半从来没有参加过亚洲以外的艺术博览会。”霍洛维茨先生说道,他承认语言和运输方面的障碍使得从中国输出作品非常困难。不过这个选择十分明智,因为中国收藏家对西方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国艺术市场规模巨大,尽管不乏赝品和拍卖丑闻。霍洛维茨先生没有提及军械库的主要竞争对手—2010转移到纽约的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不过他承认自己处在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希望用“聚焦:中国”来证明,他的博览会仍然充满生机并且与时俱进。而它确实已经吸引了许多大陆收藏家。

  “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是非常聪明的一步,中国收藏家们已经开始真正接纳西方艺术,而一开始他们只是大力支持自己的本土艺术家。”伦敦策展人兼艺术商肯尼·沙赫特(Kenny Schachter)说道,他为《纽约观察者》报撰写专栏,对军械库艺术展常持质疑的态度。“弗里兹看起来做得越来越好,也吸引了更优秀的参展商,军械库在纽约一家独大了多年,目前显然在努力奋起直追。”他评价道。

  纽约收藏家苏·斯托菲尔(Sue Stoeffel)是军械库艺术展的常客,也常在博览会之外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她看来,今年艺术展的焦点是双赢。“因为中国急剧膨胀的当代艺术市场,从军械库方面来说,将中国艺术界的现状更多地展现在美国社会面前是他们必要的部署。”她说道。斯托菲尔女士认为让中国艺术商登陆纽约会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她还补充道:“它将变成购物天堂。”

  艺术博览会的整体视觉设计深受中国风的影响—徐震的紫红色春季色调随处可见,这些画面来自他质感丰富的“蛋糕霜”油画作品。这位上海艺术界的“坏男孩”当选为本次军械库艺术展的委任艺术家,他特别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美味厚涂”(传单上是这么形容的)毫不含糊地覆盖了博览会所有的横幅广告、目录封面、VIP卡和印刷品。而原版的作品在他位于中国焦点的没顶画廊(Madein Gallery)中出售,油画颜料厚得令人难以置信,据画廊代表称,光是晾干就花了一年多。这幅画作宏大的创作过程是否可以比作“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为在西方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而跋涉的千山万水呢?

  有中国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之称的徐震没有错过调侃博览会购物式体验的好机会。他在“聚焦:中国”区域的中心放置了名为“意识行为”(Action of Consciousness)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事实上是一个十英尺高的箱子,两个隐藏的表演者往上抛物品,超过箱子的上缘,于是参观者只能瞥到一眼。可能看到的东西有天安门广场模型、凡·高的胸像、动物布偶和其他玩具,它们被看到的时长只有一两秒。为了让整件事更混乱,没顶还在博览会上设立了一个展位,充当艺术商,专门展示尚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

  K11基金的创始人、香港亿万富豪郑志刚到场宣传他在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的项目。博物馆馆长沈其斌身兼数职,他在一次讨论会上谈到中国的艺术体系,似乎身在体制之内,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为杭州的天人合一艺术中心的展位工作,出售徐震、邱志杰和金锋的作品。这类角色的混淆让美国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市场以及在中国大陆司空见惯的各种利益纠纷产生了怀疑。

  大多数中国艺术商展示了更为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接受的作品,他们回避明显的中国文化标记,偏爱更全球化的艺术语汇。“中国艺术家这个称呼听上去像是一种侮辱,”徐震在1月的一次采访中这么说,“但是全球艺术家听上去更侮辱人。”

  中国一向是新闻媒体中昙花一现的话题,最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水墨艺术:当代艺术的昨与今”,古根海姆即将举办北京艺术家汪建伟回顾展,而徐冰的凤凰在东海岸巡回,目前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教堂展出,这些与中国相关的艺术大事件让我们得以断言,纽约当代艺术界的中国味从来没有这么浓过。

  不难猜测,中国正在全球艺术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然而军械库最近的“中国聚焦”佐证了我的一个怀疑:西方人仍然对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不够关注。几个西方媒体记者证了这一点,比如一位见识尔尔的《福布斯》记者给自己的文章取名为:“小心:中国当代艺术正走向全球化。”然而眼界稍宽一些的艺术观察者都知道,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已经全球化了至少15年了。

  在市场方面,最近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证明了亚洲市场的力量。艺术方面,在一个多世纪前徐悲鸿和林风眠把沙龙现实主义和现代抽象带回中国之后,当代中国艺术家已经完成了全球化。中国艺术的全球化历史已然在那里,市场的力量不容忽视,因特网打破了屏障,那么中国观众究竟期待从“中国当代艺术”中找到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中国当代艺术家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他们的布鲁克林或柏林的同行看到的东西。显然,2014年军械库艺术展例证了在“当代艺术”领域,我们的两个世界前所未有地彼此靠近。

  当然,中国艺术界是多代的,也是多维的,这些中国画廊选择的大相径庭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从站台中国(Platform China)展示的所谓“北方绘画沙龙(Northern Painting Salon)”画家到杨画廊(Yang Gallery)展出的梁硕有意为之的花哨廉价商品雕塑构造,不一而足。来自草场地的墨斋(Ink Studio)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海燕的传统木刻技艺与水墨画脱颖而出,而北京艺门(Pékin Fine Arts)则展示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1990年代的先锋派—陈绍雄、王鲁炎和赵亮。艺术品本身体现出了独特而多层次的艺术历史,然而美国观众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和理解中国艺术世界的深度,仍然值得商榷。

  参加军械库艺术展的中国画廊主发现美国参观者的两种普遍反映令人无奈:首先,他们抱怨军械库展出的作品已经和本土艺术家一样贵了,其次,他们觉得这些艺术品“看起来像是从布什维克来的”,位于布鲁克林的布什维克是纽约年轻艺术家聚集的潮流地。但是前文已经列举过许多实际的理由—为什么来自中国的艺术不能和全球性艺术相似?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当代中国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应该和“西方”艺术家不一样?

  所以,田霏宇在2014军械库艺术展上呈现的中国视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质疑“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分类。这个引起麻烦的提法只有在有限的语境中才能奏效,比如在与所谓“西方艺术”的二元对立中,或者放在诸如“中国聚焦”之类的语境中,即用地理上的联系将艺术家们集合起来,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

  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暗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一概而论或是解读在北京、上海、香港或新加坡生活工作的艺术家的有效分类。更富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者用“来自中国的艺术”来取代“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不禁怀疑“华语艺术界”的提法是否更加实用。

  中国聚焦研讨会探讨了“华语艺术界”独有的问题,比如真实、透明和保值如何影响市场及收藏潮流。“博物馆繁荣”讨论组集合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亚洲策展人亚历山德拉·蒙罗(Alexandra Monroe)从市场角度探讨了最近艺术界对“水墨艺术”的关注,把它作为一种泛亚现象。而“开关一代”的艺术家胡向前、赵要和李明和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孙冬冬分享了他们关于网络时代全球化和艺术制作的想法。

  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被部分美国观众热忱接受,洛杉矶当代艺术馆的前总监杰弗里·戴奇(Jeffrey Deitch)出席了研讨会,尽管是艺术博览会专题研讨,它还是吸引了非常出众的学术人士。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麦克斯维尔·赫恩(Maxwell Hearn)整整两天坐在观众席上;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委员会主席杜柏贞(Jane DeBevoise)也和艺术历史学家巫鸿教授一起出席了题为“崛起的共识”的讨论会。

  军械库艺术展的悠久历史始于其将海外艺术潮流介绍给美国观众。1913年,第一届军械库艺术展在纽约举行,许多美国人第一次亲眼见到著名的欧洲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作品。六年之后的1919年,徐悲鸿前往巴黎美术学院,一年以后林风眠也追随他的脚步,中国艺术从而踏上了现代化的历程,中国艺术学院随之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不幸的是,华语艺术界长期与西方艺术界分隔两端。

  2014年军械库艺术展为两个艺术世界提供了短暂融汇的机会,它们有相似的根源,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如今两者的历史以“当代艺术”之名重新结合,然而问题仍旧存在:我们所谓的“西方”能否接纳华语艺术界,把它视为与我们平等的存在?纽约人能否将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看做多元艺术界的代表,而非来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或市场对手?刘炜或许是一个成功突破障碍的例子,他的大型雕塑遍布整个艺术展,在形式上与任何“中国”元素没有丝毫相似之处。他的代理画廊在纽约,“官方”而言,他也不属于中国聚焦区域,尽管他是北京艺术界如日中天的人物。我期待文化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我们更多关注艺术的内涵,而非来自何方。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