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隐于市:东莞农贸市场国际艺术节”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作为一次当代艺术展,它所选择的空间是一座刚刚开业的农贸市场——东莞厚街茂涌中心市场,它所呈现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们来到当地考察之后就地取材、即兴制作的。
街坊们一大早来到这座新投入使用的菜市场,带着好奇注视着那些熟悉的物——新鲜漂亮、却打上了硕大二维码、或者被切片之后在地面上摆成花样的蔬菜;路边小摊上常见摆卖的皮鞋、却标注了令人不解的价格;买豆腐的摊位上,年轻的美女邀请他们免费品尝豆腐脑,却不为推销;有人即兴在地面铺设的宣纸上挥毫,有人一角钱一份出售“梦”,有人向经过的每个人提议交换食物与“想法”……
被策展人、《中国国家美术》杂志学术主持朱其称为“东莞首届农贸市场国际艺术节”的这次为期半个月的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地的二十多位艺术家参加。
这是一次实验性的前卫艺术活动,朱其和这次活动的发起者、香港当代美术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曾良谋认为,这次活动利用公共的消费形式,把艺术植入消费空间,强调艺术与市民社会的交流性,将消费空间这个“场域”作为艺术的一个情景主义的语言载体。
“农贸市场”的象征意义:当下中国的缩影
在农贸市场举办当代艺术节,朱其的这个想法成型于多年前在韩国光州双年展的一个外围展上。当时他看到几个工作室在一个集贸市场中所做的生活、工作和展示,他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在国内未见,国外也不会很多。
“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回到国内一直想着这个事儿,但是没有机会付诸实践——大城市的农贸市场寸土寸金,不太可能让你做当代艺术。后来认识了曾良谋馆长,他在北京798艺术区做香港当代美术馆,和我有了合作。今年听说他在东莞开了一个农贸市场,我觉得机会来了,因为他不仅是个企业家,他也是一个当代艺术馆的馆长,他能理解这个事情。跟他谈了构想之后,他非常热情,事情就这样搞起来了”。
那么为什么要在农贸市场做当代艺术呢?近年来,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向社会开放空间的例子倒是挺多,机场、酒店、闹市街头,都能看到当代艺术的影子,但走到农贸市场里面去,这还是有点奇怪。
朱其认为,作为一个消费性的公共空间,农贸市场象征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临时的现代性。它在地理、商品和消费者上都是城乡混合性的,“不仅是一种半城市、半乡村的过渡形态,还是一种半工业、半后现代的混业社区。比如,既有早期现代化的初级农产品和工业品,也有电子游戏机、计算机配件、手机、影碟等后现代的电子产品,甚至有游戏网吧等虚拟社区的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城乡接合部”状态的临时的现代性,其实是东莞乃至当下中国的缩影。东莞是中国南方现代化起步最早的加工业重镇,它聚合了一切初级加工化、后现代消费主义等临时现代性的中国特征。因此,朱其认为在东莞的农贸市场举办一场实验性的当代艺术节具有探索意义。
前卫艺术的探索与“临时现代性”的社会实际是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
在展览构想的过程中,朱其谈到了“前卫主义”。他认为,当代艺术需要清理过去的艺术语言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它的前卫主义成果,并与对社会政治的文化思考更好地融合。而艺术语言探索的前卫性与中国“临时现代性”的社会实际,是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方案,“场域艺术”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当我们强调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全球共同经验时,我们其实忽略了中国各个地区社会与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朱其解释:“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试图创造一个纯艺术系统,在语言上从形式主义到符号学,前卫主义实践是在语言系统的内部进行的。但这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从立体主义到极简主义、概念艺术,西方的艺术的自由主义诉求体现在语言内部的革命。但中国的社会政治仍未完成现代性,消费主义又提前到来,形成一种复合总体主义。
朱其认为,这个活动强调利用公共的消费形式,为其“注入”有关总体主义的思考内容。作为一种“场域艺术”,除了在语言上使用公共空间和交互性的消费形式,还强调为这个公共框架注入的艺术内容不是一种单向灌输,也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形式植入,而是强调艺术内容要与市民社会的日常经验重叠,并且不是将市场当作一个变相的艺博会或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