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章利新)“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名家座谈”24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全世界站住脚,一定要植根于中国传统,通过传统的当代性转化来创造当代艺术样式。
专家学者围绕此次优秀作品展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乃至当代中国艺术进行多角度分析,传统性与当代性、艺术性和手艺性、材料的物质性与创作的精神性等基本关系成为讨论的焦点。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指出,这个展览“把手艺推到了前台”,甚至预示着一个文化趋势,就是当代艺术从侧重观念转向手艺(技艺)和观念并 重。今天大家认识到,艺术是有门槛的,艺术是有技艺的,艺术是有传承的。“这个展览的最大特色就是,成功地把传统的技艺转化为一种当代的视觉样式”。
在此次展览中,有艺术家用玻璃、用纤维创作各种传统山水意象,让张晓凌眼前一亮。他说,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的视觉重现,不同材料的介入把我们带到反思山水画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除了传统技艺,传统的理念、价值观都需要在当代艺术中进一步转化。
“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全世界站住脚,一定是通过传统的当代性转化来创造的当代艺术样式。”张晓凌说,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正从精神文化和形式两个层面来同时实现这种转换,而不仅仅像以前那样简单地利用传统符号。
中国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工艺美术比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在价值上稍逊一筹。“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工艺美术从古到今是综合性的艺术基础,造型艺术不能离开手艺。艺术家必须要动手、动脑、动心,才能通过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
“材料的变革往往是走在观念和形式的变革前面。而工艺美术家对材料非常敏感,对材料所蕴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非常敏感,所以他们非常值得尊重。”邵大箴说。
在邵大箴看来,参展的这些艺术家有传统工艺的基础,有对传统艺术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表现性、抽象性、象征性等特点也有自己的领会和理解,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和中国传统工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但面貌是现代的、时代的。
艺术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的有机统一,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的关注点。他认为,一般纯艺术重视精神性,很少注意物质性,但工艺美术家们对物质性方面挖掘得非常好,“走进了那个物性的、天性的、工艺性的那个天地里,和自然合为一体的”。
“优秀的工艺美术家对每种材料的每个性能,都能充分了解、利用、实践,基本上人和物化为一体。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相互超越、相互重生的境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刘巨德说。
多位专家都注意到,在当代艺术领域,各个领域的界限正在消失和融合,其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潜力。
“观念在改变,界线在模糊,艺术和工艺美术在融合。”《中国美术》主编杨会来指出,原来工艺美术是注重实用性,现在观赏性、收藏性、唯一性等特点也很突出,融入了很多新的观念。在创作手段方面,跟其他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两样。当代艺术内部的界线都在模糊、融合。
张晓凌则指出,当代艺术的各种媒材之间如今很多是跨界的。传统工艺美术领域内部有严格界限,做漆艺的做不了陶瓷,做陶瓷的做不了纤维,但是这次展览是跨界融合的,无形地扩张了媒材的表现力。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由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展览分为金属艺术、漆 艺、陶瓷艺术、玻璃艺术、纤维艺术五大系列。200件参展作品从2575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还集结了多个国际艺术和工艺大展的获奖作品。展览5月10日 开幕,5月30日结束。目前参观者已近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