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评台湾美术馆2013亚洲艺术双年展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评台湾美术馆2013亚洲艺术双年展

评台湾美术馆2013亚洲艺术双年展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亚洲双年展来到了第七年,从最初的发声想望,到今日的局势时事、世界改变、内部外部变化,亚洲双年展有企图经营的特色,将重点放在视觉、占相当比例的绘画等。本届也有相当多的年轻艺术家与台湾艺术家。36件数量不算多的作品,让人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展览概况。

  不再直谈全球流放的社会文化大论述,“返常”的策展论述放掉了高空的艺术修辞,回归日常生活,不再以主观好恶、单向立场来做决定,不涉及政治评价,而是让“生活之景”的艺术探讨,自然而然透出政治、经济、文化等框架,代替了过去一统概括、易与现实断裂的亚洲论述(例如上一届的M型思维),以作品呈现艺术家各自存在的文化脉络和语汇,返回日常,让生活景容许的暧昧与矛盾缓缓说话——至少这还是真实。

  但策展论述的观点,却让人感觉到某种“公务性”(也许我偏见了),冲击既有体制与批判行动,被论述形容为“反常”,文化歧异交叠的现象则被视为“超常”。可是在今天,文化交错重叠混搭的现象,早该是个很常态的普遍情状,策展论述仍把文化现象视为纯种,以令人讶异的旧式框架,描述日常让我们与他者真实交流,不涉入近期亚洲重申的艺术权力欲望,感觉策展是一种旁观者而非介入/行动/研究/论述者,令人颇为惋惜。

  人们会从个别表述的艺术品中,理解来自各文化艺术家想法,试图超越不流于表面的理解,展览是一种管道,建立了各种或零碎或统概的叙述,也就建构了研究的轨道。

  我如何在短暂的相会中,理解这位艺术家?这便要靠策展人用展览呈现的各种中介,若中介效果不好,便要靠个人的造化。

  翻阅策展人们的出国报告,除了平日的努力,其方法确实有点像去各地区有名的市场,由各区店长中介菜色,再挑选回家做餐的感觉(尚不论所谓名店观点如何产生)。相较于繁杂的田野调查方法,这样的确是快速省钱又能交差,即使我明白公务策展的局限、资源时间与劳力的局限,但这样的速食研究法,却也让展览变成是浅浅的双年一聚,深深的透着年年为生产而生产的疲惫消耗感。

  或许,这正是台湾的处境,返常展倒也呈现一个非常诚实的台湾观点——道出我们实实在在的狭隘。所谓的台湾观点,正是除了少数伴随商业的文化往来之外,我们离很多亚洲很远很远的事实,除了大洋洲6个岛国,西亚南亚北亚中亚中东,我们没有任何所谓“亚洲”的邦交,甚至连第三世界援助性的外交卡位战也极少参与。政治文化之上,我们只与亚洲的少部分有对话和合作的习惯,要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也许会是更高的难度。

  在馆方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及google的协助下,可以读到关于他的艺术书写:

  It is a crisis that strikes at the heart of some of our most treasured illusions, those which have sustained us for centuries and that only we Thais can understand in the context of our own society and our own cultural beliefs。

  以及 “The artist here conjuring the birth of Thai democracy and so modern Thai political history as a means of commenting on actual and pressing political issue。”

  若评论是真诚的,也就标记出Natee作品的阅读/评价角度:泰国政治民主历史的指涉,“Thais”。于是我想着,研究各亚洲不同情境艺术家的作品,除了仅依靠当代艺术的视觉语汇,民族的标记也正是文化理解的真实现象,这也必须经过阅读时间的拉长去理解何谓“Thais”,才能贴近作品近一点。我想着,策展人需要做多少的研究,才能达到与艺术家的表述内容共鸣的境界呢?

  另一个差点不理解的作品是Khvay Samnang的《空气》,阅读之后我才明白,这位艺术家在日本驻村发展出来的作品来自他早先批判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公共环境——地方政府非法允许私人财团填湖造地,好兴建房地产、工厂、楼房等出售盈利,而这些腐败的少数个人利益,却必须由众多家庭承担后果,填充的砂地不但破坏环境,更逼迫原本居民搬迁,并且不准抗议。为了表达对此的不满,Samnang不停把河流填沙、污染物浇在自己身上。我思肘着策展人为何会选择这一件,而非在柬国的那一件,是因为我们离日本比柬埔寨近,还是交错的文化文本更有意义,还是因为这一件正在新加坡分身乏术呢,也许是后者。

  几个下午仔细阅读展览之后,整体来说还是有点被无聊到,并不是没有有趣的作品,这个展览其实什么都有了,有东西南北亚中东和太平洋洲,有政治正确的澳洲原住民、有政治正确的战争批判、有政治正确的日常、有些好作品跟无聊的作品、有双年展必要的常客与形式,但仍缺乏扎实的研究,仅依靠艺术家的个别表述,日常的絮语即使有趣,串起来却没有太多有趣的景深。

  如何常态性的与他者交流,交遇并理解,“返常”展已经不再讨论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积极参与介入,其实也正对应着台湾美术馆机制尚未健全的事实,我们只能依赖双年展弥补原本该发生的交流与跨境,这攸关着讨经费,攸关着台湾民主程序的诸种古板,美术馆生产展览、生产交流,这是当世能做的拼装式填补法。因为缺少积极参与,返常没有政治性得很反常,有一种与世无争之感,许多作品只能好好的窝在墙壁上,纵使想剧烈地走出来,却都卡在框上。

  绕完亚洲双年展的展场,还有个粗糙的印象:经费似乎比以前少了些。这并不是由于参展作品数量的关系,而是整个展场有一种硬要撑下广大空间使命的局限感——空间的处理并不高明,作品与展场区块没有太多关联,观众的行走拐弯探头举步回绕以及注意别撞到悬吊的大液晶荧幕,空白的移动时间听着空白的廊道声音,空间的姿势对作品/展览似乎没有加乘的效果。有些作品的展间过大,作品或投影也就摆得很广,但却没能呈现出辽阔的空间语汇,比较像很努力填补过大又微斜的展场,或许空间并不在策展人掌握的范围……好吧,这可能不是重点。

  优点是,台湾美术馆的观众,比起过去增加不少,印象中总是偌大又空荡的展场,现在一连几个平日都涌入不少参观者,有学生、有中老年人、有看起来像收藏人的人、有携家带眷的伴侣。也许双年展是一个工具,是当代艺术教育中,民众接触当代艺术家的机会,以观看进行文化交流。

  虽然这只是我私心的想念,台湾的艺术交流、文化交流,please do it more and more and more! 文化或许仍无法冲破政治,人的相遇如恩宠,但岂在朝朝暮暮。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