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尹吉男曾经说上海在当代美术范围,一直没有“自我命名”的文化习惯,但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的“上海身份”,终于以“抽象艺术”作为标识得到认定。
2008年5月28日,“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在上海正大现代艺术馆举办。该展览将时间点截止于’85美术新潮运动兴起之时,也是为了将那些被淹没的新潮的先声呈现出来;将视野锁定在上海正是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发端之初,这个城市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锁定抽象这一主题,则是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抽象画取得大发展的源头。该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李山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85美术新潮到来的时候,所谓的新潮已经旧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上海的实验艺术已经转向抽象了。在抽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上海一直发挥这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上世纪初最初的探索,到当代艺术发端之时,抽象艺术在上海都颇为“流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印象派、野兽派这些西方现代艺术风格,正如前文(《民国油画新风貌》)所述,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上世纪初接受现代艺术思潮姿态最开放,也接受的最完整的城市。所以当时的艺术家们希望在创作上超越他们的老师,如刘海粟、林风眠,从创作形式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探索必然走上抽象之路。
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王纯杰、张健君等艺术家都是早期进行抽象探索的上海艺术家。李山早在1960年代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便开始了抽象艺术的实验,通过70年代的在语言上的不断探索,李山作品越来越抽象。1983年9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在当年非常轰动,不过展览仅展出了两天就被封掉,而且在业内该展览也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李山也在其中,他展出的是创作与1979年的《秩序》系列的纸本作品,在这系列创作中色彩已经被抛弃,剩下的仅有黑色,画面是单纯的平涂。查国钧也是该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他转向抽象艺术源于波洛克等西方抽象艺术大师的影响,198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带来了一本波洛克的画册,画册上流动的线条吸引了查国钧,除此之外他早期的创作还深受米罗的影响,他还曾创作过《上海的米罗》,当时许多艺术家接触到西方艺术都是通过画册。
1985年,“现代绘画——六人画展”在复旦大学举办,在这个展览上余友涵展出了他的成名作《圆》系列,据余友涵自己介绍,他个人对老子的《道德经》非常感兴趣,从1981年就开始抽象探索的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他就开始反复的画“圆”,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均来自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汪谷青、艾得无是同班同学,丁乙、秦一峰和冯良鸿是同班同学,余友涵是学校的老师,冯良鸿后来回忆说,“余友涵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了解,对塞尚的喜好和研究让我们深受启发,使我们萌发了追求现代绘画的愿望。当时的探索,主要是受塞尚关于绘画的基本观念的影响,开始以抽象形式为主的所谓纯粹性绘画实验。现在回想起来,这一点很重要,他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有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不难看出在余友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走上了抽象的道路,并坚持至今。即便是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们师生之间多交流也未间断。后来,丁乙、秦一峰、艾得无从美院毕业后也成了老师,像余友涵一样一边创作,一边教学。
现在我们提起陈箴会把他定义为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舞台上最重要的青年艺术家之一,但是就在80年代,他还不是那么出名的时候,他的创作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蜕变,从西方向东方的回归,创作于1980年代中期的《气游图》系列作品也是当时上海抽象艺术的代表,不仅如此,陈箴在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一系列系统、坚实的探索抽象艺术的文章给当时上海抽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上世纪80年代这批艺术家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探索,90年代的上海抽象艺术发展呈现繁荣的态势。
1997年“无形的存在——上海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展览汇集了上海地区近20位艺术家的作品。据当时的策展人李旭统计,全国搞抽象绘画的加起来也不足50人,其中有半数艺术家在上海。或许是受到该展览的启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上海陆续举办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抽象艺术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5届的上海美术馆“形而上”抽象艺术展,该展览仍旧由李旭策划。李旭本人并不否认自己对抽象艺术的关注与其到上海来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他说,“上海的实验给我启发,想到对抽象艺术进行学术探讨的可能性。”评论家尹吉男曾经说上海在当代美术范围,一直没有“自我命名”的文化习惯,但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的“上海身份”,终于以“抽象艺术”作为标识得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