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广东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来自亚洲各国美术馆、艺术机构及部分欧美著名艺术博物馆的近80位馆长及资深策展人以“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为议题,对亚洲艺术发展问题展开对话。论坛引申出的东西方对于馆长和策展人概念理解以及工作方式上的异同等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不知何时起,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业名词悄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中国艺术的持续发展,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多,策展人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对于公众来说“策展人”这个角色仍然是雾里看花,对他们具体是做什么的仍有疑问,本期评论版将会围绕这些疑问进行阐述。
不知何时起,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业名词悄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艺术的持续发展,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多,这一角色变得越发活跃。只要组织了一个展览,都可以叫做策展人;无论是画家、批评家、画廊老板或是任何人,都可以挂在展览的名下叫策展人。但是不管怎样,一个好的展览必定需要有一个好的策划,而好的策划背后必然有一个好的策展人,要做一名专业策展人,其实它的门槛并不低。他类似于一位导演或制片人,不直接与观众接触,却又通过展览本身与观众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
策展人是怎样工作的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 ,它的产生与西方博物悺、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我国正式在官方中出现策展人是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年展,要走到国际化的道路上和世界接轨,就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策展人团队,这在当时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仿佛一夜之间,中国有了策展人的概念,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非常郑重的一笔。策展人的概念在同时期的亚洲其他国家也日渐兴起,几年前在韩国的博物馆中对这一词汇的翻译还是研究员,而近些年来也用策展人一词代替。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亚洲知识分子人觉醒,和主动在21世纪突出本土现代性,书写自身艺术史的决心。
中国的美术馆在策展人出现之前可以称作是美术展览馆,展览模式相对被动,而策展人出现以后,展览方式逐渐变成一种主动的文化诉求。一个好的策展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策展人也绝对不仅是“挂画人”,把作品挂在墙上展示的简单概念,他们本身像导演一样,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把文化意识、艺术现象传递给观众,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作为策展人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对专业要有一定的研究,二是要有实践经验。一个好的策展人必须要能够提出国内和国际当下语境中存在的或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提出了这些问题,他才能在学术界、在专业界、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在策划高度上被认可。当然因为理念不同,同一个展览主题对于不同的策展人来说,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策展人的工作非常专业而繁杂,在一个完整展览呈现的背后,可以说任何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问题都应在策展人的思考范围之内。从灯光的调试、新闻稿的撰写,到资金的筹措、预算的规划、空间场地的编排、作品的运输、保险与收藏研究,以及公共教育的推广,文献的编印与出版,衍生品的开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是作为策展人一定要关注的。主观决策是策展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展览中策展人会根据情况的变化探讨很多不同的可能性,作出自己的决策。如果一个策展人作出的决策可以给观展人带来好的体验,这是作为策展人感到最成功的时刻。比如说在一个经典的传统亚洲艺术的展厅里,作为西方的观展人可能会觉得迷茫,因为他没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没有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的眼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策展人就需要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思考如何分享经验,将展览流程变得更加透明,利用展品创造一种新的叙事,一种新的展示方法。
“curator”中西理解中的异同
中国跟欧美国家的艺术馆建制有所不同,中国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内部会设有学术部、研究部、典藏部等部门,学术部、研究部可以担负起组织展览的工作,有类似于策展部的职能。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策展人孙志新介绍,美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并没有专门的保管部、策展部、研究部,而是受西方美术史分类方法的影响,分为中世纪部、近现代艺术史部、亚洲艺术部等,“curator”一词更类似于部门主任或部门主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17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就叫“curator”。部门主管的工作包括收藏、研究、策展三项,最基本的工作是研究,当然策展也是其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策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有多么精美,而是利用艺术品来讲述故事,阐述问题,展示研究成果。作为博物馆的“curator”角色很重要,一方面,他要懂收藏,帮助博物馆征集文物;另一方面,不能让它们躺在库房里睡觉,而是要利用这些文物办展览,进行文化研究;第三项工作就是出版,让展览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同时,馆长和策展人的关系也十分地密切,在欧美和亚洲许多国家,一个艺术馆的馆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展人,因为只有具备策展经验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知道怎样去评判一件艺术品,怎样进行艺术品的管理和设计艺术品的展示。如果一个馆长不是从策展人出身做起,而是从别的渠道升迁上来,会被认为难以培养出对于策展和博物馆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策展人应致力成为未来的馆长。“curator”也称为馆长。与国外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展览制度相比,“策展人”这一概念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尚短,在中文里它带有更多创意、策划的意思,是在当代文化研究的情景下产生的新职业。这个职业的背景严格来说与我们原先的博物馆文脉是脱离的,当代一批策展人成长的过程也非常艰难。上海双年展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一批有着做国际展览经验的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博系统对策展队伍的建设日渐重视,在吸收西方策展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亚洲的博物馆机制,培养了一批艺术馆和博物馆内的策展人员。随着展览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还涌现了一大批以策展为职业的独立策展人或兼职策展人,甚至有很多已经活跃于国际舞台,成为对展览是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的推手。
机构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的主要区别在于,机构策展人有更多收入上的保障,而独立策展人有更多决策上的特权。机构策展人除了工作职责之外,还有对于机构运作和管理上的工作,但是独立策展人就相对自由。目前来看,我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由馆内策展,仍需借助外界的力量,比如邀请固定合作的策展人启用合作的策展人机制。在西方,机构内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馆内的绝大多数展览主要由馆内人员策展,客座策展的情况相对较少。
国内策展人培养策展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建立在思想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的展示。以前学院教学中并没有相关专业,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创办了艺术管理学系,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策展和艺术市场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美术学院也设有艺术策划与行政专业,学科涉及到美学、历史学、图像学等等,培养了很多高起点的专业人员。近几年来,青年策展人逐渐崭露头角,这与美术学院对艺术管理和艺术史专业的重视密不可分。如今,它们都已经成为美术学院当中的热门专业。如何让这个专业学以致用,如何通过策划实践教学培养出学术型的策展人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经过双年展、三年展等一些重要展览的历练,我们培养了一批有着做国际展览经验的策展人,认识到了与国际策展水准之间的距离。2012年,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全国美术馆策展人培训班”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以策展人的名字为主语,对全国美术馆系统人员进行策展培训,普及海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弥补对于策展经验的缺乏,为中国策展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