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楠
去年,著名瑞士收藏家乌里。西克准备捐赠出141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等待了大约一年之久,国内美术馆竟然没有一家呼应,而且还有传言说,乌里。西克的某些藏品水平低下、甚至不堪入目。事实是,这些作品都具有着很强的实验性、前卫性和变革性的,乌里西克是以西方的美术馆藏经验,综合而客观的囊括了中国近三十多年的艺术现代史的颠覆性变革,这些是中国官方美术馆所无意识的、不可启及的,或者是不敢于面对的。最后,这些藏品成功进入香港九龙的当代艺术区博物馆M+艺术中心,同时也包括四十多件销售部分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有序,实现了亡羊补牢的贡献。同时把西方美术馆藏的先进模式带入中国,包括收藏的历史完整性和学术客观性观念带到中国。
由此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思想和文化的同步高速发展,文化滞后的现象渐渐显现出来。目前的收藏市场是不健全的、与艺术现象是不能对等的。原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还遗留在艺术审美中,无论官方还是个人,多数仍然沉浸在早年教育的审美惯性中,对新兴观念和新的艺术形式不愿意亲近,甚至排挤打压。可以说中国当前仍然存在着某些计划艺术计划审美的条条框框,官方或者某些私人美术馆仍然受固有的文化思潮的藩篱禁锢,拿所谓主流文化的尺度来衡量现代艺术的标准,还不能对身边新鲜发生的时尚和事件做出最快捷的艺术心理反应。艺术学术机构或者媒体评论等也没有经验为新兴艺术种类或者变革视觉艺术作出新的归类和定位。
艺术就象历史长河中的水,生生不息、潺潺隽永,从来就没有重复过,也从来没有一成不变过。正如哲人所说:“没有人在一生中走入相同的河流”。
回首近三十年,中国文革之后,自星星画展和八五美术运动之后,改革开发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年轻的前卫艺术家冲破意识形态的长期禁锢,大胆创新,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形式,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面对现代社会多元丰富的文化信息,当代艺术成为新的文化现象和时尚元素。每个阶段的艺术展览的影响力都会在稍后的艺术设计和商业应用中体现出来,成为一种时尚的导引。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高下和雅俗之分,当代更是如此。了解中西方美术发展的脉络,学会鉴别艺术品的优劣和雅俗,理解传统文化,接受现代文化,结合现代文化的社会背景,有效提高审美能力和自主思考辩识能力,是每一位现代人塑造高尚修养人格的必修课更是进行先进性教育的思想根源。
所以说,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思想理解和价值定位需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合理的关注总结,每个轰轰烈烈的数十年的现代积累,必然会在将来成为新的传统。为数十年后以及更久远的未来实现积极的意义。至于说哪些作品是有价值的?哪些作品的观念是先进的,正是现在我们应该发现和总结的,每个专家会有自己的独到见地,通过对充满生命和情感的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能够与先哲、能够与前辈大师相披靡的现代人物。如果吾辈之间没有大师出现,不是我们才学匮乏、知识浅薄,而是我们都缺乏发现和推举的气度和境界。
那么我们客观的列举分析几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下,作为抛砖引玉,让我们了解现在的当代艺术,就象是二十年前的和田玉,是真正考验智慧和眼力的艺术媒介,是能够承载现代文化发展的文化见证,它们就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身边,让你震惊让你思考!
中西文化交融、
除了在国际当代艺术市场叱咤风云的八大天王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华人艺术家或本土艺术家在严肃执著地追求着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学术,比如:德籍华人艺术家刘永刚的“站立的文字”系列字碑艺术,博大雄伟、壮观巍然,值得推荐。
著名美术批评家水天中评论说:刘永刚抓住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本身的间架结构。结构给人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启示和联想,这是属于汉字本源的、最本质性的一种形式特征的东西,值得充分关注和研究。刘永刚的雕塑放到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感情气氛,给人新的感受。比如放到废墟里或者放在一个荒漠上,像内蒙的被破坏的草场上,或者放到绿草如荫,有花有流水的地方效果马上不一样,给人以联想,作品不变,陈设环境变,给人的联想和感受也就不一样。
《美术研究》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殷双喜说:刘永刚的艺术修养和眼界起到了作用,所以他的品位和气质超越了一些平庸和俗气的东西,从文字内在的结构去发现它的一种新的视觉的东西,这是视觉艺术家看文字,不是一般的书法家看文字,这是很有价值的方面。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批评家
汉字能够那么雄伟的站在那里,一下子我觉得好像中国人站起来的感觉。这是我们那代人的心理。真正用文字为母体搞雕塑的,我觉得刘永刚是第一人。这么大批量的表现,与他国外的经历有关系。德国人用材料很讲究,而且不断的变化,所以能引起人们对绘画艺术材料的兴趣。刘永刚用书法为母体,用雕塑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这很有发展。
通过评论家的理论引导,让我们了解到现代艺术除了艺术家本意以外,还有许多新意的诠释,作品是有灵魂的,观者与作品的互动,产生了审美以外的价值,这点体现了当代作品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理解,从而现代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性,想象力促使作品观念无限延伸开来。
另外,还有云南画家吴以强的纸浆综合材料作品,它们是对当代信息纸媒的最新诠释,用纸的元素营造出一种文化意境和思维的多元空间出来。
纸张与火药的应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都有直接兼密切的关系。纸张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脉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更多的纸与知识传媒、信息技术有了深刻的联系,作者发现了有印刷内容的纸张作为一种信息媒材的观念含义,把针对性内容的书籍报刊破碎瓦解成为纸浆,成为塑造观念图形的原材料,与当下、社会、时尚、人文互动,镜像般反映出人间百态、对敏感事件和焦点人物进行质疑或剖析,把直接的、强制的、真实的、虚伪的,一切的一切都化作混沌状态的材料,让我们更接近微观微妙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在解构主义风格内的后现代语言,独树一帜个性另类,系统缜密的关注情感的潜意识和物质的本质涵义。
材料本身是物质的,是纯粹的,浓淡拼布,错落构成形式的美感。但是由于赋予了某个事件和某个时间的特殊意义,从而具有了传递观念和隐藏寓意的文学形式。在材料美学和形式美学中加入了观念的部分,
阿正艺评:郑成武
《家园·纸境系列-2》(综合材料,2009年,110X2025px)。无处藏身,身体是灵魂的累赘。很长时间,人类都把身体当作罪恶的载体。把肉体蒸发掉吧,这样灵魂就可以不受拖累,自由飘荡。灰暗寂静的山坳,蜷曲着没有重量的人体——也许已经不是人体,而是灵魂本身。这样人就能“诗意地栖居”吗?灵魂就能有所皈依吗?渴望家园、渴望原始的宁静。
文轩评论:这是批判与荒诞的回声,是超现实与多维空间的碰撞,不同灰度的纸浆造就了传统书画“墨分五色”的气韵,主观营造的宁静空间似乎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视觉是传统的、观念是现代的、材料是实验性的,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思考还是对文人自我意识的表现,都真真切切的记录了心灵的轨迹,也有力的表现了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思维方式,是宝贵的精神杰作。
但凡有独特绘画风格的艺术家必然有其独特的经历和不同的观念。美籍华裔艺术家孙大为就是这样的。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经历和留学海外多年的生活改变了画家的性格和观念,艺术风格的转变起源于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美术现象的深入探索,运用重复的图式也许是始于过往革命的激情,疏密参差显示出视觉的节奏,过去那斜雨如织的笔触扁平的成为红、绿、灰三色的剪影,剪纸的图形漂浮在主观臆造的记忆空间中,一定是丰富的履历拓宽了思维的路径,才使重复的波普力度在现实视觉和过往记忆中同时激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