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进来,不要客气!来来来,我这里有颗桃子,有谁要?有谁愿意和我换?”这可不是夜市叫卖,这是斯洛伐克艺术家翁达克(RomanOndàk,1966)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行为艺术项目《14间》(14 Rooms)中的作品。我立刻从皮包里掏出一包刚从台湾带过来,在欧洲十分珍贵的米果,自告奋勇地跟他换桃子。这时候,两位来自国内的男子刚好进来,表演者用英文问他们:“我们在交换东西,你们有没有东西可以交换。”他们两人愣了一下,表演者以为他们没听懂,又问了一次:“丝袜铺(SWAP),交换。”好事的我急忙用中文解释给这两位男士听,其中一人忽然用流利的法文问表演者:“趴喝烈无缝斜?”(parlez vous francais?你会说法语吗?)我立刻住嘴,觉得可能冒犯他们了。他们从包里找出一小包样品乳液换了“我的”米果后就离开了。我耐心地等,看看下一个人会拿什么来换。不到几秒钟,一个意大利男子说:“我在苏黎世时,在树下捡到一粒种子,可以换吗?”于是从一颗桃子变回一粒种子,真的只有在艺术圈才会发生这种逆时生态循环。
《14间》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一个独立项目,策展人欧布瑞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1968)和比森巴赫(Klaus Bisenbach,1966)邀请了包含小野洋子、徐震、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等14位艺术家在艺博会期间提供行为作品。艺博会上有超过200家画廊,即使每家画廊只停留3分钟,逛完全部仍需要10多个钟头!不过由于有了真人展出的《14间》,让人战胜了逛艺术的疲劳,可以慢下来,一间一间逛。除了14间行为表演之外,这个展览还特辟了美国艺术家沃弗森(Jordan Wolfson,1981)的“结尾”(epilogue)以及巴尔德撒瑞(John Baldessari,1931)一件未被实践的作品的通讯记录。“14间”其实总共是“16间”。
不仅仅是巴塞尔,近几年来,从沙迦到香港,从纽约到悉尼,处处可见行为艺术。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材料,有时候以个人形态,有时候多人连袂,在不同环境中做行为表演。最著名的例子是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1946)2010年在纽约MoMA的回顾展;上百人连夜排队,就为了要坐在方桌与艺术家相互凝视。
走出美术馆展览,行为艺术在两年前第一次进入了以商业为主的艺术博览会。在2012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Sean Kelly画廊让一男一女以全裸方式,面对面站在展位的入口处,所有进出的人都必须和他们擦身而过。而在2013年纽约的Frieze 艺术博览会中,Marian Goodman 画廊的展厅内有一位11岁的小女孩,她会问你“你宁可觉得太忙还是不够忙?”如果你不太忙,有时间和画廊打听这个作品,他们会告诉你它的价格大约在十万欧元左右!十万欧元买一个小女孩?不是的,十万欧元买这件作品的拥有权。
《14间》有瑞银和十多位重要私人收藏家赞助。虽然这么盛行,但市场对买卖“行为”仍有不同的看法。收藏并拥有“行为”的意义到底何在?
对美术馆而言,收藏“行为”是他们的任务,是让作品不被遗忘的唯一方式。但是要如何收藏和买卖?而且,保险公司又要如何保险呢?
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收藏其实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不过行为艺术买卖的是一个可以执行行为表演的“版权”。有了这个“版权”,美术馆和收藏家可以在任何地点执行行为表演。版权通常和一般证书没两样,证明你是行为作品的合法拥有人。如果有一天你希望出售这件作品,你可以经由合法的程序将版权让渡给下一个人。
但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以这种方式进行买卖。如之前提到的那件要11岁小女生在展厅内问问题的作品,其创作者赛格尔(Tino Sehgal,1976)就坚持作品必须用口述记忆方式来执行买卖,完全不允许其他如笔记、录音、拍照、摄影的记录方式。这位同时有政治经济、概念艺术及舞蹈学位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铺设的局面”(constructed situations)。其作品价格依收藏人的身份而定,越多人看,价格越高,所以美术馆收购的价格远高于私人收藏。私人可以花3万欧元买到最便宜的赛格尔,美术馆必须花至少5万欧元,但事实是他大部分作品的价格都在十万欧元上下,也确实比较适合美术馆收藏。
MoMA买他的作品时,一共动用了12个人,包含艺术家本人、艺术家的画廊、公证人、律师、艺术维修专家和3位MoMA的策展人。这些人花了4个钟头的时间来背诵呈现作品的5个规则。但是美术馆方承认,如果在一两年内不重新温习的话,作品极可能从此消失。至于保险公司如何保“记忆”,可能还要医学及心理学专家提供意见。
“行为”虽然已经进入艺博会正式成为“待售艺术”,但它的市场其实小之又小。除了美术馆,少有私人收藏。根据以行为艺术为主的Performa 双年展创始人戈德伯格(RoseLee Goldberg)估计,收藏行为艺术的私人收藏家可能不到10位。拿赛格尔的作品为例,买的人不但花钱还要花时间、精力、脑力来背诵规则。也就是如此,多数人只买“行为”的记录、录像、相片和装置。阿布拉莫维奇就只出售相片或录像记录,价格在数万到数十万美元之间。至于行为表演权则归她拥有。
赛格尔和阿布拉莫维奇都是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一般而言,行为艺术家需要美术馆的赞助;行为艺术展就好比戏剧表演,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制作成本是100万美元,行为艺术即使规模再小,制作费还是常常高于一般美术馆的经费。在巴塞尔座谈会上,就有人建议美术馆采取目前音乐、戏剧表演和体育竞赛的现场转播live stream模式,藉此补贴费用。但这也是个问题,如果这个建议通过的话,那么唯一有生命脉搏的艺术就被电脑荧幕取代。最讽刺的是,从市场来看,真人的行为艺术,价值远远比不过绘画、雕塑,如《14间》展览的“尾声”就是个实例。沃弗森在好莱坞特效专家的协助下创作了一个能说话跳舞的机械人偶,共有3个版号,每个版号价格大约在750,000美元左右,远远超过任何行为艺术作品的价格,且已全都出售。
尾声
逛完《14间》展览隔天,我又在艺博会入口处遇到来自国内的那两位大兄,我问他们昨天那包米果还在吗?他们说:“扔了!”
原想跟他们说昨天那件换东西的行为作品价格是25,000欧元,有5个版号,已售出一个了,但在听到这答复后,这冲动瞬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