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80多位本土艺术家集体再思考
本报记者 卢欢
当下中国社会中,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搭现象,仍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将于9月13日至10月19日在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抛出了当代艺术领域如何看待“再现代”的话题。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介绍说,上两届“美术文献展”带来的影响,让这三年一次的展览成为了国内重要当代艺术展览之一。本届美术文献展分为“再现代”、“刻奇博物馆”、“后传统时刻”、“残缺的文献”四个单元,整个展览是对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中国主体性的再认识,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并转化出现代价值。
近80位艺术家和数个艺术团体参加此次展览,其中不仅包括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等国内艺术大腕和千万级画家,还有袁晓舫、李继开、陈波、龚剑等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武汉本土青年艺术家。他们对现代性有着差异化的理解,并以作品表达了各自对当下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的激情思考。
“再现代”单元策展人冀少峰认为,他们的视觉表达艺术的关注点已远远超越了风格样式、语言材料这些问题,而生态、环境、文化身份认同、女权、生存与权力、本土与全球、民族与地域仍是艺术界的话题。
《美术文献》执行主编付晓东策划了“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两个单元。他说,“刻奇”来自19世纪的德语kitsch,进入中国首先被翻译为“媚俗”。在“刻奇博物馆”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混杂的日常感性和经验形式被艺术家所悬置、转换或颠覆,与来自低级文化异质因素并置在一起,打破低级与高级、知性与感性、教育与未训练的等级界限。艺术无限地向生活敞开,成为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后传统时刻”,则呼应“再现代”的展览总主题。在他看来,处在流动变化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如何介入在否定和消解中重建的变化过程,面对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情景激发行动,成为艺术家此时应面对的问题。
如今正值展览主办方之一—《美术文献》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作为当代艺术发展亲历与见证人的武汉本土艺术媒体,其历史也值得加以梳理和总结。“残缺的文献”单元策展人严舒黎称,此次将首次对外展出该杂志20年积累收藏的文献与作品。文献部分包括艺术家手稿、信札、工作照片、编辑策划文案、批评家信件等;作品部分包括艺术家早期作品及具有艺术史标本意义的作品。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时间:9月13日至10月19日地点: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岳敏君作品《琐碎-2》,借此反思环境问题。2013年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