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未来风向标 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告(下)
未来风向标
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告(上)
撰文/刘震风 图片/佩斯北京 北京公社 星空间 维他命艺术空间
从代际上对艺术家群体进行划分其实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诸如“60后”、“70后”、“80后”这样的年龄分割并不能指出不同年龄段艺术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话语权的标志,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
但就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急速变化而言,“70后”又的确具有相对整体的特征,他们多出生或成长于“后毛泽东时代”,幼年时还属于“红旗下的蛋”,但自记事起就快速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时大学尚未扩招,正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艺术上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底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又因为活在“新时代”,而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寻找自身的优势。就此而言,以“70后”这样的代际划分这个艺术家群体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不同于60后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亦区别于80后艺术家对于娱乐卡通和消费主义的认同,70后这一代人体会到的更多的是价值混乱和信仰缺失,他们是矛盾的一代,也是过渡的一代,他们与这个时代相贴合,试图解决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同时亦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因此形成了70后独特的绘画风格。
临近传统意义上的“不惑之年”,70后们已经有了稳定的合作机构,在学术和市场中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认可。然而随着生活与艺术的持续深入,艺术所面临的困惑却并没有减少。除了创作风格的延续和转型,更有面对家庭责任时的担当;既要在体制内外择群站队,也要与画廊和市场周旋,更不能放弃海外发展之路。所有内忧外患皆对艺术家未来的创作产生影响,也只有在潇洒闯过亦或是艰难熬过这一痛苦阶段后,才可谓艺术的成熟。这也是为何多数西方画廊多会将挑选艺术家的年龄标准定在40岁以后。
从艺术市场角度看,70后艺术家相较第一代先锋大腕们,市场启动要晚1~2个周期,基本启动于2008-2009年。而在近几年的市场中,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洗牌,他们也在动荡中获得了许多冒头的机会,有些更通过画廊的努力开始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中。 相较于50后、60后一线大腕艺术家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70后显示出不失稳重的活力。数据显示,70后艺术家中已有二十多位艺术家的单件作品成交金额超过百万,并且这样的规模正在扩大,说明70后艺术家正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后盾”,虽然不能马上创造“天价”成绩,但其发挥的好坏却对整个大局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尤其近几年,60后艺术家作品呈现急速“触底”趋势,80后艺术家年轻的卡通风格作品价格忽高忽低极不稳定,泡沫较少的70后艺术家板块却始终在成长,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交易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随着市场规则的逐渐完善和本土藏家的增多,70后艺术家在市场上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个中佼佼者也开始成为艺术市场操盘手们追逐的目标。
无论从艺术成熟度考量,亦或从市场前景分析,70后艺术家都显示出正当时的强大后劲,因此本刊从中选出贾蔼力、仇晓飞、王光乐、段建宇、韦嘉、徐震、刘韡、梁远苇、马轲、徐华翎这10位颇具代表性的70后艺术家,分为上下两部分,从他们的艺术变化与市场行情出发,为读者和艺术市场投资者、收藏者提供中立的分析。
贾蔼力:最被看好的市场新星
近期重要展览:《寻找光的使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12
贾蔼力,这位1979年生于辽宁的东北艺术家看上去有些害羞且不善言辞,却是在近几年被认为最有爆发力的新星之一。2012年苏富比春拍中一件《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币高价成交让贾蔼力“一朝成名天下知”,而他厚积薄发的持续“话题性”也成为艺术行业探讨的焦点。此后,这位27岁才从鲁美油画研究生毕业的东北艺术家作品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起高度关注,行家到处搜寻其作品却是有价无市。贾蔼力的作品多以一种建构的幻想场景和末日废墟情景,来表他内心关于信仰的挣扎和对外物世界脆弱不堪一击的孤独与苦闷,东北工业区近年来的急速衰落所弥漫的颓废,让他重拾了一种被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所掩埋的时代痛苦,而强烈的个人风格之下贾蔼力的作品还显露出东北艺术家共有的古典之美,再配以5米、6米巨幅画面超强的震撼力,让人一眼便难以遗忘。
整体创作数量有限 藏家持币待购
贾蔼力研究生毕业的2005年便受到了站台中国老板孙宁的关注,并在随后的2007年在站台中国举办了首次个展“疯景”,由于贾蔼力的学院基础深厚,其作品一出现便形成了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进入一级市场之初即广受关注。2007-2008年,贾蔼力的合作画廊变为韩国都亚特画廊。2009年后,贾蔼力放弃与画廊合作,并且严格控制其油画作品的销售。2012年,贾蔼力在二级市场上大放异彩的表现令许多国际大牌画廊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渴望代理这位超新星,但都无果而终,目前贾蔼力在个人推广上的策略,颇似商业市场上惯用的“饥饿营销”。
究其原因,其一是艺术家对其作品出售的严格把控;贾蔼力对其作品的去向买家非常看重,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小资风格的装饰品。其二,贾蔼力多用巨大尺幅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导致其每年的作品量非常少。他的绘画并非一张话画完再画下一张,而是很多画同时在画,一层一层地画,每一层都需要沉淀,有的可能要画两三年。在需求明显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包括很多世界级的藏家都拿不到他的作品。
二级市场助推爆炸式成长
由于一级市场的精心铺排,二级市场成为了贾蔼力一飞冲天的助推器。2011年,贾蔼力第一件上拍的作品《风暴前的留念》便以超估价3倍的195.5万成交,令人看到买家对其作品的渴求程度。随后2012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的《苍白的不止是你》就以662万港币的价格创下了35岁以下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之后的2013年和2014年春拍,贾蔼力相继有8件作品上拍,并全部成交。而每一件超100万的高估价拍品都几乎以超估价2-3倍的价格被藏家抢购,这位东北艺术家在二级市场的爆发力令人瞠目。
贾蔼力的作品价格居高不下,但如果用每平米均价的方式来分析,却会发现其巨幅作品虽然往往会创造高价,但每平米均价反而相对较低。以《苍白的不止是你》和《二月物语-过去(床)》为例,两幅均是超15平米的巨幅作品,其均价为30.4万元/平米。5平米左右的作品《风暴前的留念》均价39.5万元/平米。而6件尺幅小于3平米的,适宜在家中悬挂的作品,均价却达到了96.1万元/平米。可见极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大尺幅作品会创造顶尖价格,这是对艺术家精神追求的肯定,但市场同样有其喜好,艺术品在成为商品进入这个循环后,自然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从投资价值来看,贾蔼力带有末世情结的典型风格作品具有较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亦会是关注贾蔼力的重要藏家和美术馆搜渴求的作品,一段时间内亦有升值空间。但同样因市场一画难求,随着溢价逐渐提升,泡沫也会不断涌现,买家可选择尽快入手,但需谨慎且量力而行。
仇晓飞:新作风格突变 市场反响不一
近期重要展览:南柯解醒,佩斯北京,2014
仇晓飞,1977年生于哈尔滨,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仇晓飞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三维绘画雕塑及装置、水彩等较为多样。其作品题材很大程度上关注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仇晓飞的画面即有刘小东的现实主义成分,又具王兴伟的心理和潜意识色彩,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类似王音对历史的反复书写。总体来看,仇晓飞是一位实验性较强的艺术家,其作品具有时代色彩,但更偏向于内在经验的探索。近期,仇晓飞创作了一批强调直觉与即兴的抽象作品,从已往对意识形态的表达进入更纯粹的绘画语言实践,形成了仇晓飞最新的风格转型。
画廊“三级跳”
与仇晓飞前后有合作关系的画廊有三家,分别是Boers-li 画廊(博而励画廊)、北京公社和佩斯北京。仇晓飞在一年之间,更换了三家合作画廊,曾被业界戏称为“三级跳”。
2013年9月,仇晓飞与北京公社,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推出个展“劳申伯格说,拐杖总比画杖长”,在此之前,仇晓飞签约的是Boers-li 画廊(博而励画廊),而在2014年,仇晓飞成为佩斯独家签约的艺术家, 14年5月,仇晓飞同佩斯北京合作的的首次个展“南柯解酲”开幕,佩斯作为一家有国际背景并发展成熟的画廊,与其签约往往能为艺术家的发展铺就一条途坦,但仇晓飞在个展中呈现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纯抽象表达,也被一些批评家认为是为迎合西方观众作出的风格转型。根据佩斯方面的报价,一张1米乘1米的仇晓飞作品,售价为30万元左右,目前佩斯对外宣称仇晓飞此次个展的作品己销售一空。
可以预期,佩斯下一步将大力推动仇晓飞作品的市场走势,但二者签约时间较短,仇晓飞作品风格又较为实验和多变,艺术家与画廊之间是否能形成长期并良好的稳定合作,还需进一步观望。
稳中有升,二级市场步步为营
仇晓飞2002年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其作品在2005年进入二级市场,正好赶在非典之后当代艺术市场一片繁荣的时间节点上,成为艺术市场的幸运儿。作为刘小东的学生,仇晓飞毕业后以N12的小组成员身份,积极参加各类群展,在得到尤伦斯、希克等西方重要藏家认可后,作品价格迅速爬升。
2008年,仇晓飞作品在二级市场首次形成一定成交量规模,此时,仇晓飞己与画廊签约,以《0135 Film Projection oil on canvas》和《大小猴》两幅作品作为参考,此时的作品按每平米均价,达到16万元左右,09年与08年价格差异不大。2010,仇晓飞作品《2004年作 儿童乐园》在匡时春拍上首次过百万,每平米均价超过20万元。2011年至2013年,大部分作品每平米的均价在10万-20万的区间浮动,稳中有升。2014年春拍,仇晓飞作品《2010年作 孤立木》在佳士得拍出424万港币的高价,突破个人成交记录,但实际上这幅作品应该算是仇晓飞历年来上拍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所以从每平米均价16万来算,这幅作品的价格并不算高。按每平米均价来衡量油画作品并不是十分合理的做法,但基本上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仇晓飞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
从作品价格上看,位于70后当代油画第一梯队的艺术家仇晓飞,自作品进入市场后,价格起点就相对较高,近一、两年来的几次重要个展,加上2014年签约佩斯的因素,使其在2014的春拍市场上呈现出较出突出的表现,但纵观仇晓飞的上拍作品,大多都为其在2010年之前的作品,近年来的转型作品尚未接受二级市场检验,抱投资心态的藏家更需多关注其新作品的市场反应。
王光乐:中国抽象的中坚力量
近期重要展览:“Wang Guangle” 美国佩斯画廊,2012;
“De Heus-Zomer收藏展”,美国Boijmans Van Beuningenmei美术馆,2014
王光乐,1976年出生于福建。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美国佩斯画廊、中国北京公社的代理艺术家。王光乐为人所熟识的作品是“水磨石”系列与“寿漆”系列,两者都秉持着王光乐考虑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的艺术脉络。其“水磨石”通过繁琐的过程把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材料水磨石上的细微纹理再现到画布上,试图以无意义和无情感的状态表达一种对历史性与经历痕迹的记忆。而“寿漆”则将一种观念与习俗,即一种东方人的生命哲学转化成绘画方式,每天向画布上一层层绘制覆盖颜料,其实践过程富有观念性,而外在呈现的却是极简的抽象艺术。得益于近几年国内外抽象版块的整体拉升,王光乐的作品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展览之中。
一级市场走势分析
王光乐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作品很快就进入了一级市场,与一月当代画廊、德山艺术空间、别处空间、北京艺术110画廊、AYE画廊都有过合作,自2007年起与北京公社开始稳定的代理合作,并于2012年起在北美地区由佩斯纽约画廊代理(这一合作与北京公社的推动息息相关)。据了解,自从2007年与北京公社合作开始,冷林对王光乐的发展进行了细致而充分的规划,王光乐也坦承北京公社是他的母画廊,而且是他作品阐释的话语方。
相比《水磨石》系列的作品在二级市场的频频亮相,在一级市场上目前出现较多的,是王光乐近几年的《寿漆》系列,相较目前二级市场的拍卖价格略低。目前国内外很多一线藏家和美术馆,包括龙美术馆、王薇、王兵、De Heus-Zomer夫妇等都对王光乐作品有收藏。
“水磨石”市场增值快,“寿漆”可望成为新增长点
王光乐作品自2005年起进入二级市场,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王光乐作品共上拍33件,成交30件,总成交额1383.88万元,成交率达90.9%。由于王光乐同系列作品间的尺幅相对接近,所以作品均价也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其价格变化规律。2005-2010年是王光乐作品市场的平稳上升期,在2007年艺术市场高峰期,王光乐的作品由最初的均价1.98万元提升到均价25万元,全年成交额达75万元。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受整体市场局势影响,上拍量大幅减小,但均价浮动不大。上拍量最高的2011年,全年9件上拍,成交率达100%,作品均价上升至29.11万元。刚刚过去的2013年,王光乐作品上拍量减少至6件,成交率依然是100%,而其均价又有大幅提高,升至79.34万元,并且在2013佳士得上海秋拍成交的《水磨石——午后之八》拍出158.25万,创造了个人拍卖纪录。随后苏富比北京的拍卖中,王光乐的《水磨石2006.8》也拍得118万的高价。
王光乐作品成交TOP10的作品中,有半数都在国际背景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成交,80%属于王光乐2002-2007年创作的《水墨石》系列作品。据悉,目前王光乐《水磨石》系列作品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都非常抢手,艺术家虽然也有创作新的《水磨石》系列,但离市场的大量需求还相差很远,大小藏家都在等待之中。
从投资价值来看,目前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水磨石》系列作品多属王光乐早期作品,在二级市场已经被推升到了青年艺术家众较高的价位,短期内升值空间相对有限。但这一时期作品可以说属于市场稀缺作品,因为王光乐近年创作的《水磨石》系列作品数量非常有限。而王光乐的《寿漆》作品系列在拍场上出现较少,多为估价内平稳成交,这系列作品数量充足,在未来相信有足够的市场基础推动其价格进一步提升。
段建宇 姐姐No.1段建宇:厚积薄发的“乡土”绘画
近期重要展览:醍醐 上海外滩美术馆,2013
段建宇,出生于1970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任教于华南师范学院。她的笔触,色彩,很奇怪地把我们引向一个说不清楚的、有点恼人的境地,她的画唤起我们意识中一个日常生活无法触及的边界,但又如此准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生活的感觉:活力四射、俗气四溢,也许,挥之不去的“俗气”本来就是我们在追逐现代性过程中的结晶。“生命是一堆不明确物质的混合”,段建宇的这句话,指出了她作品中的哲学本质,她有意识地回避了绘画的崇高性,而转向了对最 日常主题的分析,研究最平庸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然而,她的这种兴趣并不是一种天真或是对日常生活狭隘的描述,相反地,她使用一种高度精炼的置换方法,从她的作品我们开始认为艺术是一种语言,而绘画,是一种媒介。
本土先锋画廊垫厚市场基础
从一级市场来看,目前艺术家段建宇的独家代理机构是创建于2002年维他命画廊,维他命艺术空间(Vitamin Creative Space)目前主要代理的中国艺术家有曹斐,郝量等。极具先锋色彩的当代艺术性质和充沛的国际资源背景,使得画廊在一开始就为段建宇量身打造了更适合国际路线的推广计划,其中包括2007年在意大利PAOLO MARIA DEANESI画廊的个展《姐姐》,以及2012年在敦伦安妮丽·犹大艺廊的个展《表亲》,让欧洲关注中国绘画的藏家迅速认识了段建宇和她的作品。而段建宇作品在国内亦有广泛的收藏群体,诸如尤伦斯、希克等老一代国外藏家都藏有多件其作品。
从二级市场的走势来看,段建宇作品自2007年进入市场以来共有15件作品上拍,除1件风格差异较大的抽象作品流拍外,其余全部成交,成交率93.3%。上拍最密集的2011年,共有7件作品上拍,其中6件与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相关。段建宇作品全部为油画,尺寸在50cm至220cm不等,画幅适中,作品均价为13.66万元。最高拍卖价格作品出现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当中,为2002年作《艺术鸡6号(情人)》,成交额34.5万元。
投资建议:针对代表性作品快速持有
段建宇作品具有较强的认知度,且风格相对成熟,已构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面目,在学术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近几年其在欧美和国内的关注度大幅攀升,且目前作品价格相对同龄艺术家较低,长期发展前景看好,建议可针对其代表作进行快速持有。
韦嘉 刺菁II韦嘉:当卡通不再是万能钥匙
近期重要展览:亚洲不安之旅2014:第一阶段 星空间 2014
韦嘉,1975年出生于四川,1999年毕业于央美版画系,毕业至今任教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从毕业至今,韦嘉的风格及材料几经变化,从起初的版画到后来的布面丙烯,面貌从最初的卡通和青春残酷变为中年深沉,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出他生活和心情的变化,且在结束那个阶段之后很少重复。韦嘉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卡通叙事的持续发展经由艺术家生活阅历的沉淀为韦嘉确立了鲜明的个人面目,而其在2013年后的新作则暗示了艺术家向内探索的转型,作品面貌与此前有较大差别。
二级市场推动一级市场
韦嘉2005年起便与星空间有着稳定的代理关系,期间北京空间也曾帮韦嘉在欧洲做过展览,台湾画廊谷公馆也曾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举办韦嘉个展,近几年,韦嘉的作品更多出现于各大小群展与艺博会当中。与其他星空间所代理的艺术家一样,韦嘉走的市场道路是通过二级市场的高人气拉动一级市场,进而吸引学术关注的路线。韦嘉自2005年登陆二级市场,迄今已上拍153件作品,其中版画61件,成交率75.4,成交额93.72万;布面丙烯作品92件,成交率91%,总成交额达3483.53万元。由于韦嘉的布面丙烯作品更为典型,成交额也占绝对优势,所以我们将着重分析其架上作品的市场行情。
2006年至2010年是韦嘉在二级市场的上升期,在5年中,韦嘉架上作品的上拍量逐年递增,至2010年上拍量达到17件,成家率100%,作品均价达到55万元。韦嘉作品的最高价同样在当年创造,在2010年北京瀚海的秋拍中,韦嘉大尺幅(2mx2.5m)作品《刺菁II》在估价40—50万的情况下,拍出207.2万元,不仅刷新了韦嘉的拍卖纪录,更使其最高价突破百万元,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青年艺术家。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到达顶峰,韦嘉的市场行情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在2012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大盘进入调整阶段,韦嘉的作品的上拍量和平均价格大受影响,并且于之后的两年持续低迷。不过由于此前累计的藏家群和学术认可,韦嘉在二级市场亦维持在青年艺术家的第二梯队,作品价格在50万元上下。
市场起伏过后需沉淀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对年轻一代则表现得慎之又慎,尤其是此前被市场透支相对严重的“卡通一代”,则将会接受市场更多的审视。有资深经纪人表示,市场“接下来对韦嘉这一代人也开始要以历史影响力来要求了,市场已经不会轻易投票给年轻人”。但在市场动荡期后,韦嘉的创作也进入了一段闭关期,近期作品面貌与之前已有明显不同,所以从目前的投资角度来看,藏家可以先行观察艺术家创作的最新进展,再决定是否入手。
未完,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