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近日,走进上海沪申画廊的艺术爱好者,都可以看到崔岫闻的个展《轮回》。与之前频频推出的超写实摄影、影像作品相比,这位女艺术家此番推出了一组抽象艺术作品,让观众不禁大吃一惊。因为独具特色的优秀影像作品而闻名的崔岫闻,在功成名就后敢于如此果敢决绝地转型,在艺术市场上会引发怎样的反响?
《轮回》:打开感觉的通道
转向抽象,这是崔岫闻创作生涯的新动向,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已经有她创作的多种媒介的抽象作品相继面世,包括摄影、录像与装置等。不过,这一次却是更纯粹、更丰富也更完整地体现:“轮回”既是一组作品,包括了平面的绘画、立体的装置以及投影的录像。从造型语言看可谓抽象到极致,只有两个元素——粗细不等的线条和大小各异的矩形块面。但这又是一件作品,因极富特色而闻名的沪申画廊,借助这一组平面绘画、装置与影像作品之间的互动,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让置身其间的观众得以充分体验与领悟“轮回”的千回百转。
在现场,记者看到影像与画面上的线条与块面犹如钢琴键盘一般的律动,甚至包括展厅的柱子。对崔岫闻而言,不同于现在大部分艺术展的展览空间中,观众跟作品之间只有单一的观看关系,观众只有亲自走到沪申画廊这个空间里,才能感受到《轮回》整个作品所包含的所有关系形态的存在,这是视觉上的延伸。崔岫闻说:“我觉得做当代艺术的创作,不仅仅只是视觉艺术通道的打开,可能所有的感觉通道,如听觉通道,甚至触觉通道也要打开。这样才能在一个空间里面发现各种可能性。”
《洗手间》:跻身蓬皮杜“大爆炸”
每当提及马歇尔·杜尚,总是绕不开他赫赫有名的作品《泉》。9年前,就在杜尚《泉》的不远处,崔岫闻的影像《洗手间》(Lady"s),正以6"12""为时间单位循环往复地播放着。那是一个名为“大爆炸——20世纪艺术的毁灭与创造”展,有点类似对20世纪前卫艺术总结性的展览。每个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影响艺术史的关键人物。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杜尚、波伊斯、培根、赫斯特……集合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关于20世纪艺术的收藏,尤其是那些在策展人看来,足以撼动我们感官神经、乃至重新思考艺术定义的作品。
这一年,距崔岫闻1996年正式告别学院生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生涯,刚好是第10年。其实早在程昕东的极具批判现实的画廊空间里,崔岫闻的影像作品就争议性地引起了关注。几年时间,这位极有批判意识的女性艺术家在太多的展览和媒体的传播中,从名不见经传到特立独行,直到以中国身份将作品跻身于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之所以旧事重提,在于崔岫闻最近似乎游离开了过往的表述方式和观察角度,坠入一个非现实的梦境——如果说《洗手间》是一种直接的记录,映射了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从现实层面展示了当下文化和生存中的境遇问题;那么,崔岫闻在此之后的图片作品《真空妙有》系列和影像《神域》,则一反物质层面的常态,进入到某种抽象的、内心化的、精神性的探究之中。
《IU》:开始用艺术思考
“我觉得我在做油画的时候就已经觉醒了,做《IU》(即I You:我和你)的时候应该是处在觉悟的开始,而在《IU》之前的整个过程当中是一个觉知的过程。”崔岫闻用其哲学观中的“觉醒”、“觉知”和“觉悟”这三个层次向记者解释她的艺术思考线索。由此可见,她去年在苏州举办的个展《IU》,在其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很多艺术家都停留在最基础的情绪和感觉的层面。往上是心理和批判的层面,再往上才是思考的精神性层面。艺术家只有真正进入觉悟的思想空间时,才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是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不再受任何技术的制约,有能力对很多物质性的东西作选择性的取舍。”崔岫闻表示,2010年就是一个转折点,但是2010年基本上就从具象的思维进入到抽象的思维表达的开始,在这以后2011年2012年都有一些抽象的作品的尝试,但不是纯粹思维的抽象,是以物质为载体的视觉抽象。到2013年才真正的进入到思维的抽象的空间,做了《IU》系列之后就完全彻底进入思维抽象的空间里来,这是视觉表达的突破,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线索——生命的觉悟和突破。
像《轮回》一样,《IU》也是一组作品:一个让观众穿行其间的装置;两个大的投影:一面屏幕上是一组斜线在移动,一面屏幕上是一组圆点在重合,两个屏幕的画面按照同一个节奏在演化。从《IU》到《轮回》,崔岫闻认为其间的突破是很明显的:《IU》相对来说采用线性的媒介,有一点装置,但是关系不太密切,呈现在单独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