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艳丽(本刊特约评论员)
数字化创意设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正处在蓬勃发展、势头迅猛的阶段,世界各地的人们热情高涨、兴趣正浓。但是,冷眼旁观已数年的我们还是想说一句:还是要为数字化创意设定边界。
固然,上海中心这样的超大工程,数字化当然是必须要的,否则,美国人的创意设计再美妙也无法变成现实,就拿中心上这个绵延数百米、扭转120度的深槽来说,要是在传统设计环境下就可以愁煞人,更何况其它?!可是万一哪天,数字化打印出一个达·芬奇、爱因斯坦,他还谈兴正浓地要和你讨论艺术、谈论科学,怎么办?但愿这话没吓着你。
数字化创意的边界在哪里?应该划在符合历史必然、符合人伦道德、符合审美习惯的尺寸上。比如,如果3D真的为你打印一栋房子,你不敢住,那是因为你心里嘀咕“靠谱否,结实否?”但是,万一哪一天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来,一大早你开门,站在门外的“你”跟你打招呼,你究竟该怎么面对?尽管这只是设想,但在目前看来并非完全不会成真。
需要指出的是,建立在数字化创意基础上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往世界的中心舞台去。同样的现实是,数字化创意的作品,遭到非议的也很多,像合肥版鸟巢、央视大楼(大裤衩)、马桶盖、秋裤……它们都有数字化的痕迹,它们远看近看都让人觉得奇奇怪怪的,心里不舒服,更谈不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