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生存之忧?
风投、众筹……这些本来与当代艺术相隔甚远的名词开始“由远及近”,究其原因,竟是缘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令人担忧的生存状态。据悉,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成本或得自掏腰包,或要向为数不多的机构进行“游说”以获得扶持。近日广东省美术馆“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引发业内的讨论:究竟各类艺术机构对当代艺术能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 林琳
广东当代艺术
有差距也有优势
“经常有人会拿广州和北京、上海的当代艺术来做比较,不可否认,后两个城市在当代艺术整体氛围、民间和公立机构的发展上都很迅速,而广州相对较弱。”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胡斌说。在他看来,北京、上海除了是当代艺术中心,还是交易中心,具有多种交易平台,而这正是广州生态中最缺乏的一部分。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极空间主持人李冠宇看到,因为广东当代青年艺术家生存状况更难,所以很多本土艺术家要到北京、上海,利用相对成熟的市场来提供继续创作的环境。
不过,广东本土的当代艺术环境也在不断变革,比如,当代艺术本来是“边缘学科”,而近些年,传统院校也开始设置实验艺术系,而其他的群落,如艺术家村也越来越突出。
广东省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也对广东的青年当代艺术有所肯定,“跟北京、上海、西南地区等青年当代艺术创作比较活跃的区域比,广东特别是广州既有差距也有特点”。通过此次对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的考察,他发现这些艺术家不再通过血腥、暴力、色情来表现自己的叛逆、与众不同,而是更关注艺术本身,思想上更理性和成熟,所以作品更有“嚼头”,更符合国际当代艺术的走向。
罗一平表示,青年艺术家们是本土乃至国家最鲜活的艺术群体,对未来当代艺术的走向将起重要作用,所以不该忽略这股力量,“在筹备三年展和即将举行的亚洲双年展中,我们都遇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希望在国际大展中有本土更多的艺术家形象和作品出现时,却发现除了少数活跃的、已经得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同的艺术家之外,并不那么容易能找到新的走到国际舞台上的本土艺术家。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寻找和培养后备力量”。
据了解,“机构生产”还会有后续的展览和研讨,罗一平计划把广东的青年艺术生态调查和西南、北京或上海等地进行联合调查、联合呈现,使广东当代艺术家在同台呈现中,找到定位和走向。
缺乏资金令当代艺术成“众筹活动”?
2012年发起的时代美术馆“黄边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比较特殊的当代艺术机构,参与者基本为广州本土、珠三角的独立青年艺术家,有的甚至还未从院校中毕业,研究的项目是本地区的艺术生态。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策展人李耀告诉记者:“无论是已毕业或未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们,大多数处于不太好的生存环境中。”他说,艺术需要成本,尤其是目前本土大多数当代艺术家并非职业艺术家,而多是兼职、半职业艺术家。以这次在广东省美术馆展出的“海丰计划”为例,艺术家需要到海丰进行考察、准备材料、素材,还要把当地参与艺术创作的人员请到广州来,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一个项目需要多高的成本才能实现?李耀说,如果是大机构赞助实施,项目成本在30万元左右,而事实上自己真正找到的赞助只是几千元,因为项目的参与者、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艺术家都是自费前来“助力”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代艺术完全可以用特殊的方式去存活和发展,比如,一旦艺术家们能够策划一个项目,就有可能获得“黄边站”的扶持,“打个比方,这有点类似项目寻找风投,艺术家们手中有项目但缺乏资金和渠道,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场地、展示空间、学术资源等”。
有人因此戏称,当代艺术其实就是一个“众筹”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敢期待得到回报,基本上是以‘公益心’在付出、投入,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回报。”不过李耀认为实际上还是应该承认参与者获得了“无形的回报”,“比如我们当时主要是在微博进行项目的探讨,微博的点击率最高可达三四十万,而且很多知名艺术家参与了讨论和转发,是专业圈对这个项目的肯定”。只是“无形的回报”如何转化为“有形”,这个还需要参与者或机构的深思熟虑。
艺术机构或需警惕
“两不像”和同质化
很多人都很疑惑,机构参与与推动本土当代艺术,盈利点何在?李耀说“没有市场动机”,认为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更追求的是一种实践和表达,“艺术家有探索和表达的欲望,需要一个出口,需要具有包容性的平台和空间,需要有人和圈子来接受、扶持他们,而机构可以提供支持”。
越来越多的机构标榜自己的“非盈利性”,李冠宇认为,这种非盈利主要表现在对外免费开放,而运营成本或者来自政府投资,或者来自基金会,是被投入的项目。目前中国美术馆的“造血模式”靠艺术品商店和餐饮来回收成本维持展览,并找一些赞助。而基金的赞助也是欧美市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李冠宇认为在中国尚未成熟,“中国的艺术品买卖周期太短,很容易陷入非良性的循环”。
纵观广东,不少房地产商都启动了美术馆项目来打造文化形象,其中也产生了令胡斌担忧的问题:“由于美术馆本身并不盈利,靠企业每年持续的投入,有的企业吃不消而无法维持一贯的定位。”多年来他跟广东多个艺术机构打交道,发现有的机构既希望打商业的招牌,同时又希望能够获利,结果变成“两边不讨好”,所以他建议机构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并贯彻到底,不要变成“两不像”。
另外,胡斌还提出要警惕机构发展的单一化:“如果所有机构都以大众化作为市场导向的机构,就会有问题。尤其是目前全球当代艺术的同质化问题很突出,变成当代艺术一定要吻合系统的趣味、标准才可能被容纳进去、获得机会。”广州目前还没有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但是他担心如果有大资本的介入、广州跟全球艺术系统紧密联系的时候,这种问题可能变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