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精神记忆的里程碑   彭永清(广美本科生) 精神记忆的里程碑   彭永清(广美本科生) 《浮游状态》 卢洪新(广美研究生) 《浮游状态》 卢洪新(广美研究生) 《感官世界》系列 真空物质,“聚合体”模式的作品是这样的。王梓璐(广美本科生) 《感官世界》系列 真空物质,“聚合体”模式的作品是这样的。王梓璐(广美本科生)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生命密语系列,“聚合体”模式的作品是这样的。   侯爵(广美研究生)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图片提供 胡斌

  每年五六月份,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展的集中呈现都为艺术圈带来不少新鲜话题。

  从前些年的“本科生画得比研究生更好”的讨论到近年来“毕业展体量更大亮点更少”的质疑;从点评“青年艺术家初试啼声”的创意集锦,到聚焦“艺术市场对毕业生们的挑选与关注”;从对央美国美毕业展开幕式的津津乐道,到感慨广州美院美术馆门口年年毕业展时必然排成的观众长龙……

  距离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结束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而据不完全统计,到大学城美术馆参观本科生毕业展的观众人数已经超过十万,而昌岗校区美术馆所展示的研究生毕业展入场人数还未经统计。根据往年经验,最终这个数字会超过二十万。

  一年一度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展是华南地区的艺术盛会,备受瞩目。它不但是学院师生检阅自身成果的一次总结,而且也是不少策展人、画廊主以及收藏家发掘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华南艺术重镇的广州美术学院,其毕业展的形态和产生的效应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区域特色。

  6月6日,艺术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做了“美院毕业季,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从国美、广美毕业展看青年创作现象”的讲座,为观众分析了毕业展及毕业作品较为共性的取向、风貌与缘由。

  观展地图

  毕业展常见作品类型与趋势

  从哪里看起都可以,哪里都有惊奇

  关键词:错置,拼贴,超现实

  ——体现“混搭”、“穿越”的时代思维

  近些年来,胡斌一直关注着毕业生乃至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今年他除了多次应邀为广美毕业生展导览解读之外,还专程赶赴中国美术学院参观其毕业展。

  他发现,在毕业生展中,“错置、拼贴、超现实”视觉效果的作品非常多。例如,将不同来源的视觉符号杂糅在同一幅画面之中,产生冲突;或者将常见物品中的一部分用不常见的材料去代替;让原本不太相关的两件或者几件东西结合在一起,产生奇异的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对毕业展——乃至青年艺术家创作中频繁出现的这些工作方法也颇有感受。在他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十大学生腔”》一文中,具体举出了一些属于这一类的作品套路的例子——“生活经验碎片的记忆琥珀”、“软材料做硬物,硬材料做软物”、“新物古纹和古物新纹”、“经典名作现代版”、“玩偶摆拍”……

  “它们或是各种符号、现成品的改装和嫁接,现代与传统,无机与有机,杂糅一处,充分体现了当今这个‘混搭’、‘穿越’极为流行的时代的思维特征;或是对于熟悉形象的夸张、变形、转换质感、体态,以获得某种亦真亦幻的荒诞感,这似乎也映射了我们现今社会的某些心理和视觉征貌。”胡斌说。  

  关键词:聚合体,“块茎”

  ——多元、无中心、无限蔓延的创作方式

  如果把主从分明、层层制约、上下游关系清晰且单程的那种关系比喻成“树状结构”的话,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创作方式则更像是“生姜”。

  树干与树枝、树叶是不一样的,只看到其中一部分,是无法了解整棵树的模样的,但是生姜块茎的每个部分都差不多,想知道生姜的味道,咬任何一块都行。在生姜的块茎上,很难说哪一块最重要、哪一块是边界。胡斌用它来比喻“聚合体”——青年艺术家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那种多元的、没有中心、无限蔓延的综合汇聚的创作方式。

  他说:“这样的创作方式呈现的既不是整一化的统一体,也不是对立的分裂结构,而是某种强调‘根际’关系的网状之物。他们的图式经常没有所谓的主体,枝枝蔓蔓,错综复杂,阅读起来像是面对一幅古怪的地图,从哪里看起都可以,并且哪里都有惊奇。他们的作品经常是成组的,有时还不只是一种媒介,每一件都不一样,都可以单独成立,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总体上共享一套方法论,只有系统地看,才能反映出其生成方式。”

  在观展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毕业生的作品不是一幅,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组画”的逻辑不太一样。许多件作品成一系列,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或者时序顺序。它们可能是好几张内容不同但又相关的小画,装在精致的画框里,挂满一面墙;可能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行为记录,每天一个主题,最后累积在一起呈现;可能是从原画到装置到影像的多种媒介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每件作品看起来都能独自成立,但是要放在一起看才更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不但是近年来毕业展中出现的趋势,而且也是许多青年艺术家做作品的习惯方式。  

  热爱艺术的你,热衷收藏的你,热议投资的你……对艺术有感觉?来吧,我们欢迎你,加入信息时报副刊部艺术版新开张的读者俱乐部艺缘会,如果申请成功成为我们的会员,之后将有机会参加信息时报艺术版举办的艺术论坛、鉴藏讲座、展览导引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会与艺术家、收藏家面对面交流。

  有意者请将你的联系方式、年龄、职业、感兴趣的内容一并发给我们,感谢你们的关注和参与,让我们一起享受艺术人生。

  关键词:机械,科学风

  ——不必纠结于给每一件作品寻找“意义”

  在参观美院毕业展时,是不是有些作品让你感觉到“不明觉厉”呢?机械设计与生物科学交错在一起、人机交互当然要结合数据可视化、连动杆拖着雕塑的局部往复运动、煤油或者其他可燃物在装置底盘中显出工业之美的同时也确实提供着明火的燃料……

  胡斌发现,随着当代艺术不断“跨界”,“一些艺术家貌似在以一个业余科学家的方式在工作,有的艺术家的科学水准甚至颇高,那么,相关的科学研究,比如机械动力、医学解剖、生理实验等,与其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不少艺术家都表示了对这些知识作为工具借用性质的重视,当然,他们并不是要探究科学的问题。”

  受此影响,毕业生的创作中也大量出现这些“古怪的实验”。其中一部分实验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在参观的时候,观众不必纠结于给每一件作品寻找“意义”。嗯,笔者个人认为,在毕业展这种检阅一个美术生学习成果的展览上,“方法”比“意义”重要多了。

  关键词:身体

  ——张扬个体意志的集体诉求

  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中关于人的本能、欲念的表述显得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对这些命题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挣脱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以及张扬个体意志的集体诉求。

  胡斌介绍说:“90年代基于个体生存的身体体验和呈现,蕴藏着对人生存在及权力话语的深层思考,其中不乏展现身体极限的、引起广泛争议的例子。再到新世纪以来,关于消费时代的身体被塑形和建构的话题成为思想界、艺术界关心的热点。”

  邱志杰对大量的与身体有关的行为和影响曾经这样“吐槽”:“我们中华民族文字和理性成熟得早,付出的代价就是很早丧失了载歌载舞的能力。比起周边的少数民族,我们大汉族真的不会唱歌跳舞了。于是只好寻求别的传统,这个传统控制着我们同学们的青春的身体,其核心是流行的现代舞十大关键词:‘挣扎’、‘撕扯’、‘崩溃’、‘苏醒’、‘挤压’、‘相撞’、‘绞缠’、‘搓地’、‘痉挛’、‘自摸’。至于那些行为艺术的经典花招,诸如包扎、泼墨、装睡、蒙眼之类,只是这具身体的外部设备。控制这些动作的是身体的解放叙事:假设身体被压抑被禁锢,努力挣脱搏斗后,精疲力尽崩溃,然后缓慢苏醒,迎来自由畅快。这个叙事本来动人,符合史诗结构,有斗争精神,结局还美满。但是成了公式,孩子们看多了这一套,身体一动起来就要撕扯痉挛,气质也慢慢变得神经质,这就不是解放,而是一种名叫解放的枷锁了。”

  除了行为,更多的以身体的演变,各种部位、器官,各种身体体验作为主题和切入点也成为毕业创作的一大类。诚实地说,这些作品中有些让人观感不适,例如以内脏为主题的绘画、烫伤和刮伤皮肤后拍摄的伤痕、以及用自身鲜血写成的家谱。但也有一些艺术转化的方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大厅里那件杂糅了植物与乳房形象的雕塑。 

  关键词:“坏画”,伪素人绘画

  ——与艺术界近年潮流有关

  “素人绘画”通常是指没有经过正统艺术训练的普通人,凭着感觉和直觉进行的质朴创作,美院毕业生从考前班开始一直到毕业,接受了长期的专业训练,对形体色彩之类的把握毫无问题,然而近年来,在大部分作品越来越精致、制作性越来越明显的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作品刻意摆脱“专业身份”,画得“像涂鸦一样”,追求稚拙的非专业、民间的、原始的感觉,特意偏离既有的绘画规范。

  胡斌认为:“这跟近些年艺术界极力推崇脱离制作感强的程式化创作以及挖掘素人绘画的潮流有关。”

  访谈

  胡斌:毕业展更重要是提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信息时报:毕业展的体量如此庞大,想全部看完比较困难,从广美毕业展开幕以来的这半个月中,媒体以及网络自发传播的情况来看,仍然是那些体量大的、有话题的、视觉效果突出的作品更被人们关注?

  胡斌:毕业作品以个体趣味的表达为主,取向和种类颇多,难于归纳。当然,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艺术潮流对于学生们的鲜明影响,以及毕业展作为一个竞技场对于寻求视觉奇观的推升作用。

  置于这样一个场域的师生们自然摆脱不了整体环境的左右,同时也不必与此环境绝缘,而应该是在予以正视的前提下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毕业展既是对于师生成果的一次总结,同时,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系统学习、创作过程中的阶段呈现,提示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比单次的胜败比拼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创作、举办毕业创作展以及评价毕业创作时所应该认识到的。

  信息时报:有文章批评美院学生毕业展创作受当下艺术潮流影响明显,对此你怎么看?

  胡斌:美院学生无疑还处于在校学习、积累的阶段,从书籍中,从导师那里,从社会与艺术实践中不断吸收养料,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养料要转化到自己的研究中来,逐步掌握独立研究的能力,在这种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最终要达到的是作为个体系统的建构。

  当然,这种个体系统不是自娱自乐的游戏,而是身处在艺术系统之中的,针对这个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美院学生要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独立思考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至少是在艺术或设计某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的人。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学生们的样式来源比较庞杂,从民俗,到动漫、插画、影视片等新视觉环境下的产物都形成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滋养,而不只限于以往的各类纯艺术作品,也不是紧随着艺术圈里的潮流亦步亦趋。

  不过,需要提出的是,正如徐冰先生所说的,当代艺术是系统里的反系统,我们要警惕这个系统,和这个系统保持距离,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对这个系统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发问。

  从高要求来说,有些学生的表达还未达到针对这个系统来发问的程度,他(她)只是因为不了解这个系统,而不自觉地偏离了这个系统。面对艺术系统,了解、研究、判断、发问,哪个环节都很重要,哪个环节又都不容易。

  信息时报:纵观国美、广美两座美院的毕业季,我们能看到怎样的共同面貌与时代特征?

  胡斌:每个青年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和世界,他们是自足的个体,但是整体地看,他们又被包裹在同一个时代氛围当中,构成一个没有秩序、没有层级的集群结构。

  从这类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倾向到其个体特征呈现的方式,我们似乎看到某种“块茎”思维的体现与延展,不妨思考,它是对于秩序井然的树状体系的有意反叛,喻示着某种新的离散的生命力;还是沉浸于这一扁平化的时空架构的消极反应,体现出某种时代症结?

(原标题 美院毕业季:青年创作预示着新的生命力还是体现时代症结)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Dance on the tips》 李心夷(国美) 美院毕业季:从展览看青年艺术长做潮流对号入座,将日常情景中的人物置换为动物,以产生荒诞与错位感,是青年艺术家中常见的创作方式。冯嘉铭(广美本科生)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