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瓷都”景德镇对中国陶瓷的贡献,首先得从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说起。因为元代青花瓷产地,虽然另有浙江江山、云南建水及玉溪等地,但无论产量、质量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与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相媲美。青花瓷是一种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罩透明釉后,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宋代亦有烧制,到元代臻于成熟。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无论官窑与民窑,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最具民族文化风格的重要彩瓷品种,深受海内外世人的青睐。
失之交臂的元青花
景德镇虽然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青花瓷,但由于史籍缺载和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人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有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到底有无元代青花瓷?如果有,它又有哪些艺术特征?可以说谁也难以说清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揭示这一历史之谜时,颇有些曲折与传奇。
事情首先得从流失到英国的一件带元朝纪年题记的青花瓷器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器中,率先披露了一对形制完全相同的中国青花龙凤纹象耳瓶,瓶高63.6厘米,瓶身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飞凤、海水云龙、缠枝牡丹、杂宝及变形莲瓣等多层图案,瓶颈上用青花书:“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的长篇题记。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发现这件青花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向世人宣称,这是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件供奉者在景德镇订烧的瓷器,怎么会流失到英国呢?据知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讲,这对青花瓶原为北京智化寺的案前供器,1929年被闽籍旅英华侨吴赉熙贩运英国后,被英国伦敦达维德基金会收藏。北京琉璃厂学徒出身、后为陶瓷鉴定专家的孙会元先生生前回忆,这对带款元青花瓷,当年曾在琉璃厂文物市场上流传过,因当时不敢相信元代有青花瓷,谁也不认,后来才流失他邦。
霍布逊的报道过于简单,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这件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及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它青花瓷器进行了类比研究,把与此青花瓷风格特征相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青花瓷。随着标准器的确定和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元代青花瓷才逐渐为人所识。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进一步以“平正型”瓷风格特征为标准器,通过对比研究,又确认出一批具有“至正型”风格的元代青花瓷器。
元青花的艺术特征
“至正型”青花瓷的基本特征是:器型硕大,造型端庄雄浑,青花呈色浓艳、晕散、并有铁锈斑,地釉多为青白釉或卵白釉,纹饰题材丰富,布局繁密多层次。在这些特征之中,最能反映元代青花瓷风韵的,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以钴蓝料绘制的青花呈色、纹饰图案和装饰题材。
“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形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的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杯、大罐、大盘等。现藏土耳其、伊郎等国的青花瓷器,有直径四五十厘米的花口大盘,据说是为适应当地居民席地而坐、用手抓饭而食的风俗而定烧的。高足杯亦称马上杯,创制于元,是为方便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而制作。
进口钴料,呈色艳丽深沉,而所选取的纹饰题材,多为龙凤、麒麟、牡丹、缠枝以及诸如“蒙恬将军”、“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等充满神奇色彩和富有人文意义的题材,加之许多绘画,都为隶属元庭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许多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独具风采,饮誉天下。
由于元青花瓷当年多用于外贸出口,故有相当部分遗存国外。据不完全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的土耳其、伊郎等国。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发掘所出土,目前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馆、江西景德镇、高安等文博单位。
元青花的鉴定
我国元代青花瓷的生产,特别是“至正型”青花瓷,存世量少,又有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一方面为公私博物馆和个人竞相猎取收藏的目标,另一方面,文物又是不能再生的特殊文化商品,不管人们对它有多么高的殷切企盼,目前国内外传世的就那么300余件。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部分专事造假、以假充真牟取暴利之徒,便闻风而动,在目前文物市场管理与流通渠道都还不太有效与规范的情况下,市场上每每有不少“元青花”的出现,而且为不少人高价购藏。实际上,这基本上是伪造的赝品。怎样才能识别文物的真伪?要回答这样复杂的问题当然很难,而且这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就拿元青花瓷来说,仿造型、纹饰、胎釉和烧造工艺,可以做得基本到位,然而要想仿得维妙维肖、形神兼备也并非易事。仿元代青花瓷的最大难点在于青花钴料,典型的元代青花瓷,用的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因系高铁低锰料,故在适当炉温中,呈色浓艳,而且富铁处还往往形成晕散和深入胎骨的铁锈斑,现在仿品所用呈色钴料与元代不同,因此也就难以再现进口钴料所形成的那种钴蓝所特有的色质格调。清代雍正、乾隆景德镇官窑,都竭力摹拟永乐、宣德进口钴料所特有的青花神韵,但均因钴料的不同而只能徒具其表、差强人意。另外,即使元青花的造型、纹饰图案、釉色胎质相对好仿,但元青花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距今已六七百年,时空赋于它的历史沧桑感,也往往令文物造假者难以模仿,要么就是浮光裸露,根本不像历史文物,要么就是挖空心思作旧,但人为作旧又往往失之自然,过或不及都会露出破绽。 还有一种情况,当元代青化瓷,经鉴定确系仿品时,有人往往会问:是何时的仿品?会不会是明仿还是清仿?其用意很明显:我花去不菲的价钱买的元青花,即使不是元代真品,倘若是一件明清时代的仿品,不是也有相当的价值吗?然而,元青花瓷的仿品确实是个例外,鉴于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充其量不过是近五六十年的事,一般来讲,没有认识的东西是不会出现仿品的,而且由于没有认识,它的价值也不易被人认可,难以步入以牟利为目的的仿制者的视野,因此,对于元代青花瓷来说,要么就是元代真品,要么就是现代仿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明仿、清仿。由于这一历史背景许多人并不了解,因而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遐想,从这一情况来看,对文物的识别与鉴定,除了多实践、多看、多进行真伪对比的观察研究之外,还是应该尽量多丰富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