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瓷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青釉的原始瓷器。宋元时代,是泉州经济、文化鼎盛发展的阶段。《宋史·地理志》记载到:“民安土乐业,川流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泉州港的崛起,海外交通异常发达,更加刺激陶瓷手工业的发展,窑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旺,遍及全区各地,现已发现160多处,产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著名的有泉州东门窑、晋江磁灶窑、永春窑、南安窑、同安窑、安溪窑、德化窑。下面着重以这七处窑址出土的器物为例,对这七处窑址出土器物的造型、装饰艺术进行简要描述。
一、泉州东门窑
位于泉州市东门外东北约八公里处的碗窑乡,主要烧制碗、盘、洗、碟、钵、罐、执壶、小杯等。
1、器物造型
碗:敞口小底、半弧底、折肩浅底、束腰平底、直沿墩式深盖碗。
瓶:口外侈、颈部刻二周弦纹、两侧饰双耳含环、圆腹、圈足。
执壶:多为瓜楞形,有六楞、八楞等。
罐:小口、广肩、腹部下渐收、小足。
钵:平底、圈足。
2、花纹装饰
东门窑的产品装饰题材纹样较为简单朴素,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许多器物是一器采用多种手法装饰,常见的是划花、刻花、印花并用,如影青盒,盖边刻直道纹,盖中央印花卉纹。装饰题材有双燕、飞凤、莲瓣纹、牡丹、菊瓣、花草、直道纹、篦纹等,篦纹居多。碗形器多施于器内壁,圆器施于器外。青瓷环耳瓶是该窑代表,瓶的颈部刻二周弦纹;腹部两面刻连枝带叶的牡丹花,间填以篦划纹,构图简练,极尽写意;腹下有一道凸棱纹,下刻叶瓣纹与足部相同。盒常见刻划卷草花卉,盒身与盖边模印直道纹,盒面有牡丹、缠枝、卷草等纹饰,偶尔还见有堆贴花纹。
3、釉色
东门窑的产品釉色有青釉、白釉、黄釉等,青釉居多,其中有带黄、带褐、带灰的,色泽深浅不一。玻璃釉透明莹亮,釉面呈细小冰裂纹,大部分产品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露胎处常见酱褐色或铁红色。早期的碗形器一般施半釉,器内有圈垫或支钉(叠烧)痕。尊、盒多施青、白釉。瓶、炉多施青釉,青釉器颇具龙泉青瓷的风格,素有“土龙泉”之誉。青釉之外,受景德镇窑影响的青白釉也占相当数量。
二、晋江磁灶窑
位于泉州市16公里的磁灶镇,发现窑址12处,主要烧制碗、碟、执壶、水注、炉、盒、军持、瓶、罐等。
参考阅读:磁灶窑概述
1、器物造型
军持:喇叭状子母口、喇叭状小口、直口;宽沿、宽折沿;细颈、束颈、短颈、粗颈:鼓腹、折腹、圆鼓腹、圆腹;实足、实足微内凹。
执壶:直口、敛口、敞口;束颈;粗短直颈、敛颈;溜肩、斜肩;深弧腹、瓜楞腹、圆鼓腹、椭圆腹、胆式腹、鼓腹,肩腹部有带短流或附有双系;平底、实足、实足微内凹。
水注:子母口、小口、直口;细短颈、束颈、粗直颈;溜肩,肩部附短流、短把;折腹、扁圆腹;平底、实足微内凹。
瓶:喇叭口、六角形盘口、敞口、喇叭形花瓣口;细长颈、束颈;溜肩、丰肩,有的颈肩部附双耳环;胆式腹、蒜头形腹、深腹、椭圆腹;实足、六角形圈足、实足微内凹。
炉:直口、敛口、撇口,有的口沿附双耳;粗颈、敛颈;圆鼓腹、深斜腹;三袋足、三如意足、三尖足。
大果盒:子母口、弧形盖、浅腹、腹近直、平底。
罐:敞口、小口、子母口、直口;粗短颈、短颈;溜肩、广肩、丰肩;深弧腹,腹底内敛;平底。
钵:敛口、折沿、圆弧腹、饼状足。
陶盆:敛口、宽沿、浅腹、平底。
盏:敛口、敞口、撇口;圆唇、折沿;圆弧腹、折腹、瘦腹;小圈足。
杯:撇口、圆弧腹、喇叭状圈足。
龙瓮:敞口圆唇、颈短而束、溜肩,肩部有四个对称系、腹深壁斜、底部内敛、平底内凹。
2、花纹装饰
磁灶窑的产品装饰题材纹样繁杂、五花八门。装饰手法有刻、划花、剔花、贴塑、模印、彩釉和彩绘,个别有镂雕工艺。刻花、划花工艺多用于青釉器和彩釉器,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篦纹、卷草、莲瓣、荷花、水波、卷云等,多装饰于器物的内外腹部、内底。剔花工艺多用于黑釉器,如黑釉双耳剔花炉、黑釉剔花瓶等。贴塑工艺常用于罐、瓮、军持、执壶等器物上,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游龙等,如一件龙把军持,器身贴塑一条矫龙,龙首伏在流上,前身盘与颈部,后身弯曲成把,龙尾连接器腹,形象生动逼真;再如酱釉执壶,上腹贴附龙纹,下腹饰等分的九道出筋状水波纹。模印工艺多用于盘、碟、瓶、罐、炉、水注以及动物模型、人像等,如一件黄绿釉小罐,器身是上下对接的,上腹部模印龙纹;再如一种长颈瓶,颈、腹部分别模印仰莲瓣,龙凤纹样是左右对接的,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再如酱釉龙瓮,腹部模印一条矫龙,姿态为张牙舞爪,腾空欲飞,栩栩如生。彩釉工艺多用于军持、香炉、盘、执壶、鸟食罐及龟形水注等。彩绘工艺多用于军持、瓶、盆、盅、执壶等,常见纹样有钱纹、鱼藻、花草、鱼龙及文字等。彩绘有二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坯胎上画上卷云纹等图案;另一种是先在器物素坯上施化妆土,再于化装土上用褐色颜粉绘画加彩,彩绘之上施一层青,黄绿透明釉。盆的釉下绘花最为显著,别致,因为盆的内底面积较宽大,易于作画,构图疏朗或繁密。疏朗的往往是随意的刻划花草,作风较草率,繁密的则比较规则,一圈枝叶当中一朵四出牡丹;四枚圆钱交环,每枚中央点缀四出草叶。这种釉下褐彩的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唐长沙铜官窑,磁灶窑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磁灶窑的彩绘技法,为泉州瓷器的釉下彩开了先河。
磁灶窑瓷器中出现不少以褐色颜料书写诗文或刻划、模印文字的铭文装饰。
诗文大多书写在盆的内底,常见七言,五言律诗,如有一圆盆内书写的七言律诗:“三月当濂禁火神,满头风碎踏青人,桃花也笑风尘客,不插一枝空过春”。此诗取寒食节为题材,隐喻青春虚度,惜春之情跃然陶盆之中。再如一小盆书写五言绝句:“七十有叁春,年来尚当先,山河无寸春,天地是何人”。这首诗抒发的是“山河破碎”“城郭人非”的慨叹亡国之情,似属宋元之际北方蒙古军南下战乱时期,当地民间作品,从侧面反映当时泉州的社会背景。还有器物残片题句,如“出入三朝贵,□□四海春”、“君生河……文章左”、“福海寿山”等,则反映了读书致士,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等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另有一些碟的内底模印“福”、“禄”等字样,当是吉祥堂号款。
3、釉色
磁灶窑瓷器的釉色繁多、绚丽多彩,有青釉、绿釉、黄釉、酱釉、黑釉五大类。如要细分的话,青釉还有青灰、青黄、青绿之别;黄釉,色调有橙黄、浅黄、鲜黄之分;绿釉,又可分为黄绿、翠绿、墨绿等。绿釉器多有返银现象,且锈入釉,如铁绘各种花卉纹,寥寥数笔、疏朗简约、生气盎然,颇具写意,给人以典雅之美。酱釉的器物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施于碗、瓶、罐、炉及军持、执壶等器类。磁灶窑还有双色釉,主要是黄绿釉、黑白釉、黑青釉。黄绿釉大多施于龙把军持、龙纹瓮、龙纹小罐、盆、瓷枕、六系小罐、环耳瓶、长颈瓶等。土尾庵窑出土的一件龙纹器物标本,器表橙黄、龙身翠绿,相映成趣;还有一种瓶是器表施绿釉,龙凤纹则施黄釉,甚为别致。黑釉碗、盏,是在器外施黑釉,内壁施白釉,或者是把口沿部的黑釉刮去,蘸上一圈青釉(俗称“青口”)或白釉(又称“白覆轮”)。产品施釉一般不及底,有的仅挂半釉或更少(如小口瓶仅在口、肩施酱釉),有的仅上一层化妆土(如部分军持、执壶、瓶等)。
三、永春窑
位于福建中南部,与著名的建白瓷故乡德化县相毗邻,发现窑址9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参考阅读:永春窑
1、器物造型
碗:直口、敞口、撇口、口沿外卷、外折;微鼓腹、深腹、浅腹;高圈足、圈足。
洗:芒口、壁微斜、平底、内底微凸。
杯:撇口、微撇口、撇口沿微内敛;圈足、高圈足、平底、高足杯底。
碟:芒口、敞口;斜腹;平底微内凹、小平底。
2、花纹装饰
永春窑的产品以碗为主,大多是器内划篦梳纹,涩圈,外壁口沿下有小凸弦纹。碗和洗的外部有施蝴蝶纹的。其中一件碗内底写“金”字,外壁画叶状纹。罐的外壁有莲瓣纹。盒子的造型也很多,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
3、釉色
永春窑的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蓬莱窑还出土棕色釉描绘的花卉盒类,极为罕见,出土的粉盒还发现四件是采用酱红色彩绘技法装饰。
四、南安窑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晋江中游,水运发达,境内瓷土资源丰富,发现窑址50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盆、壶、洗、碟、炉、罐、器盖、灯盏和动物玩具等,碗为大宗。
参考阅读:南安窑
1、器物造型
碗:敞口、直口、微敞口、外撇口、微敛口、敛口外折、敞口外卷沿;深腹、浅腹、弧壁、斜壁,腹壁略呈斜直;小圈足、矮圈足。
洗:敞口、口沿外撇、敞口外侈;微鼓腹、浅腹;平底微内凹。
盘:敞口、圈足。
碟:子母口、 敞口、敛口;弧壁、折腹;矮圈足、平底、凹环足、圈足。
炉:敞口略内卷、直口平沿、直口微外卷,宽沿;深腹;圈足。
盒:子母口,腹下内收,浅腹、平底微内凹。
瓶:喇叭塔式瓶,小口、花口;长颈;溜肩、平肩、宽肩;直桶形腹,腹下内收;小平底、喇叭足。
杯:葵花瓣形、喇叭足、深腹、高圈足。
灯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状如杯,圈足;底部状如小盘。
缸:直口、子母口;浅腹、斜直腹;平底、圈足。
2、花纹装饰
南安窑的产品除素面外,流行刻划及模印花式的装饰手法,风格活泼奔放,线条流畅刚劲,带有自由即兴的韵味。纹样常见的有莲瓣纹、草叶、缠枝、菊瓣、斜直线、篦纹和弦纹等。器内装饰较为疏散,有的仅有草草数道“”形排列的篦线纹,而不见其它青瓷常见的双鱼装饰。炉常见的是器外划莲瓣纹或篦纹,外腹部与足部交接处饰凸弦纹二周,足部缕空。碗多数在器内刻划卷草纹间以篦点或篦梳纹。盘则多数器内刻卷草间以篦纹,器外饰直线纹,器中心有圆圈,多数中间刻印“大吉”、“吉”、“永元”等字款。北宋典型撇口高圈足碗,碗内有卷草、篦划纹外划篦纹,口沿下有一道弦纹。碟是内刻划篦纹或卷草间以篦纹,口沿下有一至二道阴弦纹。
3、釉色
南安东田南坑窑出土器物的釉色繁多,除了大量烧造篦点划花青瓷,还有青白瓷、白瓷等。该窑的产品更多施枇杷黄釉,还有施青绿釉、黄绿釉、青灰釉,晶莹润泽,釉水均匀,个别有滴结现象,少数有釉下褐彩瓷器。青瓷类中有一种以刻划纹为主,造型美观、釉色青中带黄、青中泛绿,釉水莹亮的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篦点划花青瓷,在国内外赢得较高的声誉,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该产品运销日本、菲律宾、朝鲜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学术界誉为“珠光青瓷”。
南安窑还有仿烧龙泉窑、官窑等多种釉色的瓷器,有些器物甚至可以与其相媲美,这是闽南陶瓷文化与兄弟窑口互相交流的一种特色。
五、同安窑
位于福建南部,窑址主要在城关的汀溪许坑村和新民乡一带,发现窑址8处,主要烧制碗、杯、碟、壶、洗、瓶、炉等。
参考阅读:同安窑
1、器物造型
碗:敞口、侈口、直口、葵口、唇口、口微敛、敞口微外撇、撇口,口以下弧形内收;深腹、弧腹、斜腹、折腹、浅腹;小圈足、卧足、饼足、平底、圈足,底足内凹较浅。
洗:敞口、折沿、小圈足。
碟:口微敛;折腰;浅腹;平足、卧足。
瓶:喇叭口、荷叶口、盂口、浅盘口,瓶口多下折;溜肩、圆肩、折肩、丰肩。
罐:撇口、敞口;溜肩、圆肩、折肩、丰肩。
盘:侈口、撇口、弧壁、圈足。
炉:敞口、下承以撇足座;直筒形;圈足。
2、花纹装饰
同安窑的产品装饰、纹样题材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装饰手法有刻划花、印花、剔花等。刻划花工艺又可分为器内外双面刻划花、器里单面刻划花、器外单面刻划花。器内外双面刻划花多装饰在碗、盘、碟的内外壁,主要装饰题材是器内的卷草篦纹或莲荷篦纹与器外的直线纹或网格线纹组合图案;器里单面刻划花多装饰在洗、碟、碗上,纹样题材略同前一类;器外单面刻划花多装饰于洗、盘、罐上,主要纹饰为莲瓣纹,形体较瘦长,采用一至三道线条刻划,有的加刻中脊线呈菊瓣状,一般为单层均为布列,有的出现交叉现象,也有双层重叠,以其旋转的线条表现强烈的质感,图案生动活泼,繁缛而不呆板。
同安窑瓷器的刻花、划花一般都很流利洒脱,线条刚劲有力,图案自然,构图严谨,花纹间加以篦点纹,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效果,这些图案并不雷同,说明了工匠们是毫无拘束地以自己熟练的技巧随意刻划出来的,表现了他们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
印花主要饰与器心,少量在内壁。有的器物内壁又压印一前肢卷曲,仰头小憩的卧鹿,使图案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纹饰题材有三类,一是花卉纹,如梅花、葵花、莲花、牡丹、菊花等;二是单鱼或双鱼;三是吉祥文字,如福、寿、吉、禄等。如一种洗,器心一周涩圈,圈内压印阴文双鱼,腹部有直道纹。
3、釉色
同安窑的产品多为青瓷、青白瓷。“珠光青瓷”为主要的产品。釉色多是青黄、青绿和青灰,也有少量青绿莹净的。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紧密结合,有的厚薄不均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冰裂纹,也有大量不透明的。碗类主要施青黄釉;碟类以青灰釉与青白釉为多;瓶、罐多用青灰釉或青釉。
六、安溪窑
位于福建东南部,地处晋江流域,依山临水,交通便捷,发现窑址36处,主要烧制碗、洗、碟、瓶、盒、杯、灯盏、罐、壶、军持、钵、兽足炉等,碗的数量最多。
参考阅读:安溪窑
1、器物造型
碗:敞口、花口、厚唇、折唇;深腹、浅腹、斜弧腹;圈足。
盘:折平沿口、斜弧壁、宽矮圈足。
盏:小口、小圈足,呈喇叭形。
杯:翻卷口、喇叭足,杯身凹压成六瓣的花口形。
洗:敞口、敛口、宽沿外折;斜直壁、浅腹;平底、圈足。
炉:直腹、圈足。
盒:子母口,分盒盖和盒底两部分、浅腹、平底。
军持:子母口、浅盘口、侈口、直口;长颈、短颈;扁鼓腹、鼓腹、圆鼓腹;丰肩、斜肩,肩部或腹部附有流、把;平底、实足、圈足。
瓶:侈口、双耳、圈足。
2、花纹装饰
安溪窑的产品装饰手法刻花、划花、印花、堆贴、模印等。刻划花纹主要用于碗类。器内划篦梳纹、卷草纹或阴文单、双鱼,也有饰旋转纹,多数仅器心饰一周圆圈纹;器外刻划莲瓣纹或篦梳纹,也有刻数道直线纹,素面的器物也很多。洗的装饰手法是口沿外折并压印花瓣纹,折以下部分压印条纹组成的花瓣,器心平坦印有双鱼或团花。军持的器身多模印阳纹缠枝纹,有的军持肩部的两侧堆贴两只乌龟。盒一般是模印阳纹,有缠枝纹、折枝花纹、直条纹等,线条粗大、清晰、规整、美观,有的盒底也有印花卉纹。
3、釉色
安溪窑的釉色与同安窑接近,但又有所差异,同一窑中的釉色也不甚稳定,有青灰、青绿、青黄、茶绿等,釉水浑厚,有玻璃质感,近足部有流聚,圈足部均不见施釉,有的碗腹下也不施釉,少数有冰裂纹,有的器物冰裂纹加褐斑纹点所呈现出的蛇皮色是极为罕见的。还发现青白釉釉下彩的褐彩标本,如褐彩龟军持,肩部两侧堆贴两只乌龟,龟的眼、背及四爪上施褐彩,这是安溪窑的特色产品。元代青瓷最具特色的是裹足釉碗类,该碗有两种特征:一是器外施釉至足端,把足端包裹起来,底足露胎;另一种是施釉至足处,外足中间露胎,足端另包裹一层釉,呈滚圆,底足同样露胎。
参考阅读:德化窑址
1、器物造型
瓶:小口、花瓣口、敞口、大口、喇叭口、荷叶口;长颈、短颈、粗颈、细颈;鼓腹、袋腹、椭圆腹、瘦腹;有的有对称耳;圈足、平底、高圈足、假圈足、喇叭形圈足。
执壶:盘口、小口、敞口、敛口、喇叭口;长颈、高颈、矮颈、鼓腹、折腹、肩腹、圆腹;长流、短流;肩部有带把、带系;有的有盖;平底、圈足。
钵:大口、敞口、敛口、深腹;圈足、假圈足。
碗:敞口、敛口、芒口、大口、直口、花口;唇有微外撇、外卷、莲花沿;深腹、浅腹、斜腹、深圆腹、斜弧腹;圈足、假圈足、实足、实足微内凹、矮圈足。
军持:子母口、浅盘口、侈口、直口;长颈、短颈;扁鼓腹、鼓腹、圆鼓腹;丰肩、斜肩,肩部或腹部附有流、把;平底、实足、圈足。
罐:直口、大口、敛口;圆唇;宽肩;鼓腹、直腹;有的肩部附有双耳;假圈足,平底微凹。
碟:敞口、芒口、折沿;浅腹、折腹、斜腹;圈足,内底有涩圈、小平底。
洗:敞口、芒口、口微外侈、口微敛;浅腹、鼓腹、斜腹;圈足、矮圈足、平底微内凹。
盘:大口、芒口、敞口、大口微敛、口沿外折、细花口、光沿、花边;浅腹;圈足,盘心有涩圈。
杯:敛口、敞口、敞口微敛;鼓腹、斜弧腹、斜腹;圈足、小平底。
盒:圆形、八角形、瓜棱形、菊瓣形,子母口,分盒盖和盒底两部分,平底微内凹。
盏:敞口、敛口、敞口微内凹、芒口;斜腹、深腹;假圈足、矮圈足、实足、平底微内凹。
炉:直口、敞口,口沿微外侈,直腹,外壁微弧,近底弧收;平底、圈足。
盅:敞口、直口、芒口、弧腹、斜腹;假圈足、平底、平底微内凹。
砚:鼓形,上小下稍大,鼓腹,平底。
2、花纹装饰
德化窑的产品装饰,纹样题材广泛、技巧娴熟、经验丰富。装饰技法有刻划、模印、堆贴、印花、彩绘等。刻划花一般用于大型碗、盘之内外纹饰,其做法是用竹笔或篦梳在瓷器的坯体上刻画花纹,题材有龙纹、线纹、凤纹、卷草纹、云水纹、莲花瓣纹,缠枝花纹等;模印工艺常用于军持、盒、小瓶等类器物上,粉盒盖上印制的花纹一般是选用简单的花卉等图案,都富于变化,如牡丹、莲花、菊花、荷花、梅花、葵花、云纹等,有的盖心印制“福”、“寿”、“福海寿山”、“金玉”等吉祥文字图案,有的还印有蒙古族人头像,有些小盏的内底心阴印有双鱼或朵花,异常精细,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铭文,周边点缀以卷草、水波、联珠、弦纹,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化又层次清楚,十分细腻工整,其造型之别致、装饰之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
堆贴技术在少数瓷器上也被应用,但并不普通,如瓶类的颈腹就堆贴有龙纹或其他兽头纹饰,这种堆贴也达到一定的水平。
3、釉色
德化窑的产品有青瓷、青白瓷、白瓷等,釉色繁多是该窑的特点,有青黄釉、青绿釉、黑釉、酱褐釉、青灰釉等。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者呈淡绿色,浅者近白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碗类主要施青黄釉;瓶、罐多用青灰釉或青釉;碟类以青灰与青白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