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屈斗宫古窑址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陶瓷知识 >> 屈斗宫古窑址

屈斗宫古窑址

作者:佚名      陶瓷知识编辑:admin     

    要了解中国的陶瓷,除了要了解景德镇的官窑,还要看看德化的民窑。德化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代表性窑口,目前已发现古窑址239处,贯穿西周、唐、宋、元、明、清几个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屈斗宫古窑址是德化宋元时期古窑的代表。

    屈斗宫古窑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了,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直到1976年才真正开始挖掘。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经考证属宋元时代古瓷窑址。1981年10月,被编入《中国名胜辞典》。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规划64处重点大遗址的保护项目。

屈斗宫古窑址1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1976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有17间窑址,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古窑址2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 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屈斗宫古瓷窑

  窑址东西宽约300公尺,南北长约150公尺。1976年发掘一座有17间窑室的鸡笼窑,长57.1公尺,宽1.4-2.95公尺,共出土 800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残缺的日用瓷器。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纹洗、墩子式 碗、折腰弦纹洗、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制品。尤其直通纹洗底部刻画长袍、缨冠、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征,三足垫饼阴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 军持、执壶、盖壶、高足杯、小口瓶、莲瓣碗、墩子式碗、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是宋元时的外销瓷,都曾分别发现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 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四字,可见产品是通过海运外销的。窑斗宫古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屈斗宫古窑址3

屈斗宫古窑址4

    德化山多,大家可以看到,这座窑顺山坡砌建,坡度为12-20度,整个坡长51.7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当时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的和残缺的瓷器标本。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出土的瓷器中的粉盒、执壶、盖壶、军持、小口瓶、莲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是宋元时的外销瓷,都曾分别发现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四字,可见产品是通过海运外销的。窑斗宫古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屈斗宫古窑的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上保持完好。从窑基现存构造看,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隔墙地设通火孔。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根据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分析,它属于由“不分室”的龙窑向“分室分级”的阶级窑过渡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分室不分级”的鸡笼窑。屈斗宫窑凝结了古代窑工们的智慧,用科学的筑窑,这种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头为燃室,尾放烟囱,火焰抽力大,升温快,节约能源,利于燃烧。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

屈斗宫古窑址5

屈斗宫古窑址6

    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他非常苦恼。有一次,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林炳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他看到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细想玄女指点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后人尊林炳为“窑坊公”,建宫塑玄女像、林炳像奉祀,即今祖龙宫(就在隔壁)。历代村民都会在“窑坊公”生日那天精选自己生产的瓷器到宫里参加敬祀活动。

    参考阅读:窑神林炳

    屈斗宫古窑址对研究宋元时代我国的民窑体系,瓷业的生产规模、窑炉发展、烧制工艺和外销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德国、丹麦等一些国家的考古专家、学者以及香港地区,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前来参观考察。

屈斗宫古窑址7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