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窑 是陶瓷窑炉之一。宋、元之间出现于福建德化。介于龙窑向阶级窑发展的一种形式,以后为福建,广东等地烧造瓷器所使用。窑室斜平,有分间而不分级,顶部呈拱形,整个外观造型象几个鸡笼排在一起,故名。火膛狭小,窑门多数开在—边,内部窑室之间相通,并有挡火墙,下有通火孔,因而火焰成倒焰式,窑底两边有火路沟。此种窑炉亦有称为分室龙窑的。
位于德化县城郊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1976年发现,是宋元外销瓷古窑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东西宽约300公尺,南北长约150公尺。1976年发掘一座有17间窑室的鸡笼窑,长57.1公尺,宽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残缺的日用瓷器。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纹洗、折腰弦纹洗、墩子式碗、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制品。尤其直通纹洗底部刻画长袍、缨冠、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征,三足垫饼阴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执壶、盖壶、军持、小口瓶、莲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是宋元时的外销瓷,都曾分别发现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四字,可见产品是通过海运外销的。窑斗宫古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阅读:屈斗宫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