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过明清二代“反瓷”品种即在瓷器外部表面利坯后不施釉,仍保持胎体本色入窑烧成者外,一般瓷器皆要在胎面施釉。釉料经烧制后同胎面结合成为瓷器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对器物有保护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瓷器进行美化。由于历史时代、工艺水平和生产地区的区别,古代瓷器的釉汁配方、釉质釉色、施釉工艺及烧成效果也会出现很多差异,因此釉质釉色也就成为我们对古瓷鉴定时代、判定窑口和辨别真伪的重要对象。但是从釉质这个要素上进行古瓷的真伪、时代、窑口和品种的鉴别,是比器物造型和胎质胎色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事情。
一是种类繁多。
按烧成温度古瓷器物表面所施之釉可分为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低、中温釉在商代就被发明出来用于陶器表面,在此基础上商周原始青瓷出现以后高温青釉也同时发明;按化学成份的配方可分为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按釉色可分为白釉、青釉和颜色釉;按釉质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及窑变釉等。
二是成份复杂。
两宋以来,我国制瓷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全国各地瓷窑林立、数以千计。每个窑口都是就地取材制胎配釉,虽然在社会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工艺上大体一致,但因不同地区原料成份上的差别,遂使器物在烧成后釉质釉色各显特征。例如同为定窑系、越窑系、耀州窑系或钧窑系的瓷器,不同地方不同窑场的产品也因上述原因在釉质釉色上都有差异。不同燃料和烧成工艺的差别也会造成釉质釉色的差异,例如古代北方煤窑、南方柴窑和现代气窑的产品在釉质釉色上各具特色,等等。
那么,古瓷收藏爱好者怎样从釉质釉色上鉴别古瓷呢?
一、以书为师,一些权威性的著作是不可不读的,例如《中国陶瓷史》、《中国古陶瓷图典》、张福康先生的《中国古陶瓷的科学》等,书中对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代主要窑口产品的釉质釉色都有翔实的描述。
二、以物为师,用可靠的古瓷标本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物物对照,这是鉴识古瓷釉质釉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元代的卵白釉瓷是在南宋影青瓷基础上改革配方烧制成功的,它不但在质地上硬度高,胎釉结合更紧密,而且釉汁浑厚,玉质感强,无论官民窑产品都给人以白中显青、滋润灵动的感觉。而现代仿品要么色泽太白,要么太青,釉质死板。因此,注意收集和认识古瓷标本是收藏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基础课。
三、从釉质釉色上把关,警惕赝品鱼目混珠。现代古瓷制赝无所不到,从釉质釉色上仿古是重要方面,老窑瓷如此,元明清瓷更是如此。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改进而成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份、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式地配制。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这种感觉用釉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来解释时,它就不单是一种仅仅说明现象的感觉了,因为它是以本质为依据的。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官窑透明釉器因为釉质纯净,用来配釉的瓷石质量高,烧窑技艺精湛,对窑温的控制稳定均衡,所以很多产品的釉中气泡也较小、较密,但仔细观察分辨,仍可找出同气窑烧制效果之间的微妙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