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首席专家
潘 鹤 杨之光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顾问
单小英 卢延光 陈少湘
楼 钢 刘志勇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排名不分先后)
石湾陶塑,也即是石湾公仔,在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都有不小知名度。不过因为民窑的“非主流”出身,业界也一直有“石湾公仔打不过长江”的说法。带着种种问题,收藏周刊记者日前走访石湾陶塑的业内人士,他们大部分人表示:虽然目前石湾公仔还比较“低调”,发展的确也有困难,但大部分人还是持有乐观态度。谁说低调石湾公仔来日不会爆发呢?
民窑“出身”,仿钧窑也仿出名气
要了解石湾陶塑的历史,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是一位专家。她接受采访时表示,石湾陶塑历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以前主要是以生活用具为主,明代开始做艺术陶,创作者也多了起来。到了明清时期,石湾陶塑才开始繁盛起来。佛山丝绸、茶叶、铸铁的出口亦带火了石湾陶业的商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曾表示,真正支撑石湾陶业生存和发展的是粗陶日用器皿,它包括了大量的缸、盆、罐、煲、砵等生活用陶。这些以稻草灰、桑枝灰等灰烬及河底烂泥配合而成的酱黄釉所烧成的用具遍及两广及江西、湖南等地,在东南亚、印度,甚至远至非洲的博物馆也可以看到来自石湾的制品。
在明代之后,石湾陶工开始以粗陶的原材料仿制北宋汝、定、官、哥、钧等各民窑的颜色釉。由于受原材料及资源的制约仿而不似,似而不同,正是这种似而不同却称为“石湾窑”的独特韵味。《中国陶瓷》一书就赞石湾仿钧窑极负盛名:“以一种俗称‘雨淋墙’的最为著名,它是一种蓝釉中流淌成葱白色如雨点状的品种,好像夏天在蔚蓝的晴空中,突然下一场暴雨似的。”
入清以后,石湾陶塑才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匠师们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由于石湾陶塑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也被民众称之为“石湾公仔”。
工艺出色,对人物细节刻画入微
“石湾陶塑与其他产区如景德镇、宜兴等地有很大的不同,从原料到手法都有很大差别。”纪文瑾告诉记者。她说,石湾陶塑还有雕刻的工艺,因此,石湾陶塑可以归入到艺术陶瓷类。
新石湾美术陶瓷厂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星也说过:“石湾陶塑为何能与景德镇瓷器相提并论?凭的就是我们的独特技法。”他认为,石湾陶塑在粗土的特性大力发展立体雕塑,尤其是人物细节刻画细致入微。单就工艺而言,这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
石湾窑的陶塑技艺在唐代晚期已经萌发,在宋代浮雕捺塑已经初步成熟,到清代由于庙宇、庭园的大量兴建更促进陶塑的发展,此时石湾陶塑的风格更是夸张和浪漫,不少作品从想象中而来,各种龙、凤、麒麟……
至清代中晚期逐步向写实与具象方向发展,石湾艺人把日常所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这时吸收了中国画宋代的翎毛手法塑造了胎毛鸭及水牛,更以日常所见的村民形象去塑选神仙道佛。此时,黄炳、陈渭严、潘玉书等名家出现,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奠定了石湾的传统基调,他们的作品亦充实了石湾陶艺“人文性”的内涵。
打不过长江?其实不用着急
石湾陶塑早已“墙内开花墙外香”。与广东临近的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等地都有知名度,但从国内而言,知名度远不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龙泉青瓷等。业内甚至流传一种说法:“石湾公仔过不了长江”。
这除了石湾陶塑的“民窑”地位之外,还与其题材的选取、南北方的艺术审美差异有关系。纪文瑾也表示,这还与石湾陶塑的宣传力度有很大关系。石湾陶塑名家黄松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政府应该组织一批石湾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集中展览,并定期向外推广。
不过,这一现状正在逐步改善。2004年,石湾陶瓷博物馆成立,展览全年无休开放。石湾陶瓷博物馆还与广东省博物馆,顺德、东莞、珠海等地的博物馆做了多场展览,反响也不错,最近他们还与广东省博物馆、陈家祠等商洽展览事宜。
从事石湾陶塑的创作队伍也越来越大。纪文瑾透露,截止到2012年,石湾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已经多达14位,比宜兴还多,而省级的工艺师也有40多位,创作队伍的艺术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雪玲表示,几次到北京展览后,北京收藏者对石湾陶塑认识加深,甚至有人亲自到石湾来购买大师的原作。
如此来看,石湾公仔还真渐渐走到江北去了。现在有不少藏家认为,相对于其他瓷器产区,石湾陶塑的市场价格偏低,现在处于价值洼地,正是投资的好时机。
知多D
●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石湾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古灶就位于南风古灶景区内,在石湾公园旁。
●2004年,石湾陶瓷博物馆成立。
●2006年5月20日,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新浪微博@新快报收藏周刊
编辑部电话:02085180961
合作伙伴:中华博物网收藏文物天地中国拍卖收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