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其釉色,青如明镜,绝美脱俗,与传说中绝世的柴瓷,同享“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盛誉。
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寒冬,古瓷器板块亦未能独善其身。然而,在2012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春拍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8位竞标者相持15分钟,拍卖由第一口价4000万港元开始,经过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天价成交,并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说起汝窑在当代的拍卖,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92年香港著名收藏家区百龄在纽约佳士得拍场上勇挫群雄,以154万美元的高价成功竞得一件直径为17.5厘米的汝窑小洗,创造了当年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价。为何汝瓷能在古瓷收藏中一枝独秀?这大概要从汝瓷的历史说起。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片”
北宋时期,皇家窑场制瓷师傅无意间烧制一只青器,瓷器表面开裂,胚体不裂,宋徽宗看到后特别惊讶,命令制瓷师傅继续做出同样的瓷器,为追求汝窑器,制瓷师傅人数最高峰时达到2600人。后世历朝文献中,常有“汝窑为魁”、“汝窑为冠”、“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绝邓、耀二州者”等。
据说,汝窑瓷器工艺考究,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妙不可言。其釉色,青如明镜,绝美脱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仿佛说出来就沾惹了尘世俗气。与传说中绝世的柴瓷,同享“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盛誉。另外,汝瓷注重釉色的典雅,开片唯美,不讲究刻划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颜色纯而不腻,淡而不寡。汝窑反映了中国文人温文尔雅、阴阳调和的美学追求。
然而,因为汝瓷烧造在北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经历战乱、动荡、匠人和技艺的流失,至南宋时,周辉所著《清波杂志》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而千年后的今天,汝窑更显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可查证的不超过79件,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窑址出土的几乎都是残件。汝州民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口碑也在收藏界中广为流传,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而今,也只有在全球顶级的博物馆中才可见汝窑作品。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
追寻失传技艺的破解之路
汝瓷始于宋,也毁于宋。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前后20年间,汝窑尽废,汝瓷尽毁,技艺失传几近千年。
中国从明宣德年间就开始仿制汝窑,到清雍、乾时期达到高峰,数量虽大,质量也不错,但却从未有仿到九成像者。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等窑难度大得多,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近代开始,汝窑成为大量陶瓷艺术家的终极追求,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但大多数仿品依然很难乱真,无论是在造型、釉质还是制作工艺方面都仍存在很多缺憾,但制瓷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资金的持续不断的投入,当代的汝窑作品已有可以达到北宋汝窑标准,甚至对北宋汝窑完成了超越。制瓷艺人徐瑞鸿是其中佼佼者,二十多年来,专攻于对汝官窑烧造技术的研究。
陶人徐瑞鸿的天青汝瓷之梦
台湾陶艺家徐瑞鸿习惯把自己称为陶人,这辈子他只爱做陶一件事。从十四岁起接触陶艺,后进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学习,师从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知名古陶瓷学者刘良佑教授与“台湾现代陶艺之父”林藵家教授,对古陶瓷文化与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以及釉药配方、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累积打下扎实基础。
而无论是在做现代设计,或是传统器型,在他心里,始终萦绕一个梦境。这个梦要回溯到他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隔着玻璃,初次看见宋代青瓷,“看到那件南宋汝官窑粉青笔筒,器物的造型与釉色、与世无争的宁静和单纯的美感一下子打动了我。”时过境迁,唯有那份美丽历历在目,心头的震撼历久弥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所感,有所爱,热爱造就了与青瓷间的难舍情缘,这个汝瓷之梦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
台湾有着良好的陶艺创作氛围,但陶土、釉药等原料都需依靠进口,为创作带来局限性,不少想法无法自由施展。为此,2000年,他放下台北的生活,只身来到景德镇,展开一场寻梦之旅。徐瑞鸿在景德镇创立了三陶轩陶艺工作室,专攻当代原创汝官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徐瑞鸿作品不断地重现失传千年的汝窑那抹天青,以铁元素发色,结合气泡加上光线的折射,辅以某些微量元素的帮助,在釉色表现上是类玉似冰、雨过天青或千峰翠色。这种发色,在几千年华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早已脱离色彩学上的界定,演进为人们意念、情感上的深层次需求。
徐瑞鸿的作品,体现了对创作的不断摸索和执着,也可看到陶艺家个人品格、美学修为的体现。经过二十年的不懈投入和探索,终于让失传千年的汝官窑技术得以重现。其作品,也以优雅、宁静、大气、精致著称,凝结着陶人徐瑞鸿的梦的色彩。
谈及汝瓷今后的发展,徐瑞鸿的观点是,“当下的景德镇,经历了一段没落,到处都是青花、釉下彩,釉下彩、青花,一些画家指挥着一群陶工在周而复始的在同一领域进行创作,这也是中国当下陶艺届的一个缩影,很多传统珍贵的技艺遗产正在失传。”徐瑞鸿还表示,希望招收热爱陶艺的入室弟子,将其艺术思想和技艺理念传授于有投身陶瓷艺术创作志向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