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后的遗址和文物在上海是有所存在有所发现的,特别是晋代的松江汤庙村就是三泖地区的一处相当规模的“市井”。上海他处极少发现的晋代遗存在这里尤为丰富,其东不远处的小昆山附近即是东吴大都督、丞相陆逊的祖地,号称“泰康之英”的西晋才子陆机(世间仅存最早墨迹,有“墨皇”、“皇帖”之称“平复帖”的作者)、陆云兄弟的少年读书台在此。另外如市区广中路出土了南朝四系罐、中山北路上海压缩机厂的唐代酱釉陶壶、彭联路第一牧场的黄釉瓷碗、龙吴路上海碳素厂的黄釉陶壶等。中国著名的有“类冰”、“似冰”美誉的越窑青瓷,在上海闵行马桥出土过瓜棱形青瓷盂、刻花粉盒等。松江城厢镇松江第二中学的五代越窑莲花青瓷盂尤为精彩,能工巧匠们把一件本没有生命的实用的瓷器,构思、烧造成一支轻浮绿水的美莲,令人拍案叫绝!
一个地区发达了,宗教也会随之兴盛起来,南朝梁武帝时江南的佛教达到了高峰,到了唐五代,上海的寺庙遍及吴淞江以南不下二十多处。建于唐代大中十三年的松江陀罗尼石经幢,更是当年上海佛教兴盛的标志。
建幢初衷,一说因松江是江南水乡,地势低洼,当地有“海眼”,常有水涌出,官府郡人为防止水泛成灾,遂立此幢镇之。一说是松江笃信佛教者为超度亲友亡灵而建。不过幢身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中,对建幢的真正原因倒是说得十分清楚,称,多造经幢,可以消灾免罪。唐经幢高9·3米,平面八角形,现存21级。上面刻凿石窟寺、佛龛造像、壶门神、天界守护神及造幢的150余人的姓氏及钱物数量品名等。松江唐陀罗尼经幢以其造型华美,刻工圆熟,中国最完整的唐经幢而著名,也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之一。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幢建于当时华亭县署南,即今松江中山小学内。千百年的风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经幢断成几截掉落,几乎全被埋在了地下。1962年,经清理修复重见天日,并在唐代的地层中出土了青釉瓷灯盏、越窑青釉瓷唾壶、酱釉研钵、石雕等一些文物。如果说上海博物馆去年举办的世界著名博物馆珍藏元代青花瓷展览让青花迷们如痴如醉,那么,唐经幢地下出土的一件小碗就更值得期待。这件小碗因形小量轻纹饰简单色泽灰暗,始终无人问津。2003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河南黄冶窑出土一件唐青花小瓷碗的彩照,造型、纹样、色泽与其如出一辙,使其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最早考古发现、全世界已知五六件最珍稀、最完整的唐青花瓷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