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瓷器陶艺 >> 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瓷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瓷器 >> 瓷器陶艺 >> 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瓷

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瓷

作者:佚名      瓷器陶艺编辑:admin     
图1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龙纹杯 国家博物馆藏 图1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龙纹杯 国家博物馆藏 图2 明永乐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图2 明永乐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图3 明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 图3 明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

  陕西 裕阳

  明清两代单色釉瓷以其品种多、质量高而著称于中国陶瓷史,瓷都景德镇借力于官办御窑厂的特殊地位,成为生产、研发色釉瓷的主要阵地。以下就让我们细数一下这一时期究竟出现了多少色釉品种。

  一、 明代的单色釉瓷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以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釉、铜红釉,以及蓝釉、孔雀绿釉和弘治黄釉瓷最为著名。

  甜白釉(图1):明代永乐时烧制的一种釉色如玉、胎体薄如卵壳的白瓷,因其胎质细腻纯净,釉色晶莹透明,烧成后给人以“甜”的感觉,因此就有了“甜白瓷”的美誉。所谓白瓷是选用几乎不含铁质的优质瓷土制胎,然后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油。永乐甜白瓷的制作工艺特点有以下几点改进:一是在瓷胎中增加高岭土的用量以减少瓷器的变形;二是精工粉碎和淘洗原料,去除杂质,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三是提高瓷胎的烧成温度以改变其显微结构,增加瓷器强度;四是改变装烧方法,增加美观并利于实用。通过这些工艺的改进,永乐白瓷就达到了白瓷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平。

  红釉:永乐年间创烧的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色釉瓷,是高温石灰碱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其红釉色调极为鲜艳,因此也称为鲜红、宝石红、祭红、积红等。永乐红釉瓷器(图2)胎质细腻,造型轻巧,红色鲜丽,釉面匀润,釉层莹润透亮,有的加以暗云龙纹,极为名贵。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增多,其釉面殷红灼烁,宝光耀目,似红色宝石,有“宝石红”之称(图3),但胎、釉均比永乐制品略厚,红色也略加深沉,宣德之后,高温红釉制品逐渐减少。

图4 明宣德 蓝釉盘 西藏博物馆藏图4 明宣德 蓝釉盘 西藏博物馆藏 图5 明嘉靖 霁青釉五龙大碗图5 明嘉靖 霁青釉五龙大碗

  蓝釉:也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00~1300度的高温下一次烧成。蓝釉在元代就已烧制成功,明代时器皿质感有了飞跃的进步。永乐蓝釉色调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的蓝釉(图4)烧造技术更纯熟,其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也比较稳定,质感凝厚,色泽深沉美艳,有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是蓝釉中的上品。有时加以金彩装饰,或有刻印暗纹。嘉靖、万历时烧造的蓝釉因所用钴料是进口回青与石子青调和而成的钴着色剂,也名“回青釉”,呈色较淡,多带有暗花装饰(图5)。

图6 明宣德 洒蓝釉钵图6 明宣德 洒蓝釉钵

  洒蓝釉:明代宣德时创烧成功的一种瓷釉。因其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图6),故名洒蓝,也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兰。文献中洒蓝又名“吹青”,是因其采用吹釉方法施釉。

  黄釉:明代黄釉瓷器是一种以含铁量较高的天然矿石——赭石为呈色剂、以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瓷器,烧成温度在850—900度之间。采用浇釉法,所以也称“浇黄”。。纯粹的黄釉瓷器出现在成化时期,以后各朝都有烧造,但以弘治黄釉瓷器(图7)最为著名,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瓷器呈色稳定,色调柔淡而又妖艳,透明度较强,所以又称“妖黄”。嘉靖、万历时期的黄釉则盛行较深的黄色。明代黄釉瓷器的器型以大小不等的各式盘、碗为主。

图7 明弘治 黄釉盘图7 明弘治 黄釉盘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是一种以铜为呈色剂、在氧化焰气氛下烧成的低温色釉瓷器。孔雀绿釉宋代时磁州窑就已出现,但明代以前的孔雀绿釉都呈深暗的青绿色泽,明代的孔雀绿釉色调则似孔雀羽毛的碧翠雅丽的翠绿色。根据考古资料,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烧成这种低温釉。宣德时多在白釉上覆釉二次烧成,成化时开始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在素胎上直接挂釉烧制。正德时孔雀绿釉瓷器(图8)烧制达到鼎盛,色泽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浓重深翠,有的色淡而鲜艳。后期仿制者釉色则偏蓝。

图8 明正德 孔雀绿刻莲瓣纹碗图8 明正德 孔雀绿刻莲瓣纹碗

  瓜皮绿釉:是一种低温铅绿釉。施于瓷器的素胎上,二次彩烤而成,明代中期已出现,清代前期较为发展(图9)。

图9 明嘉靖 瓜皮绿釉花花盘图9 明嘉靖 瓜皮绿釉花花盘 图10 明永乐 翠青釉罐图10 明永乐 翠青釉罐

  翠青釉:明永乐朝创烧的一种瓷釉(图10),釉色翠绿,青亮光润如翠竹,故名翠青。釉面细腻,垂釉处尤其浓艳,玻璃质感强,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

  据成书于清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记载,除了永乐、宣德年间的甜白、霁红、霁青(蓝)外,“月白釉、蓝色釉、淡米色釉、米色釉、淡龙泉釉、紫金釉六种,宣、成以下皆有”。同时还记载了明代直隶“厂官”窑的制品:“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从传世实物和出土资料看,明代永乐时期的仿龙泉釉、仿影青釉,宣德时期的酱色釉,成化时期的仿哥釉器等都有较高的水平。

  二、 清代的色釉瓷

  清代应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色釉瓷品种最多、制品质量最高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色釉瓷器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明代已有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色釉瓷,如红釉瓷中郎红、豇豆红等;二是宋代名釉名瓷的仿制,如仿官、汝、哥、钧等窑口的瓷器;三是出现了大量新的色釉品种,如珊瑚红、胭脂水、乌金釉等。总之,这一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繁多,同一基调的色釉会衍生出多种色调。如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绿釉有瓜皮绿、孔雀绿、秋葵绿、湖水绿。

  这一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督窑官改为由地方官兼管,他们个人的艺术素养对当时瓷业的发展与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色釉瓷也不例外,如康熙时郎廷极督理窑务时所烧的郎窑红釉,臧窑烧制的豇豆红釉等。

  1.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色釉瓷

图11清康熙牛血红釉兽环瓶图11清康熙牛血红釉兽环瓶

  郎窑红釉:又称“郎红”, 是康熙时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却又形成自身特点的、具有极高声誉的铜红釉瓷器, 因系郎廷极督理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因其红釉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鲜红,也被称为“牛血红”(图11)。郎窑红是以还原焰烧成的高温红釉,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动,器物口沿的釉层变薄,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口沿露出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俗称“灯草边”; 挖削的底足内涂釉,因釉层薄而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厚釉涂底而呈红釉底的制品。由于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积聚器下之故,郎窑红器还形成一个特点是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但因其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又不会过足,因此,郎窑红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美誉。

图12清康熙 郎窑宝石红观音尊图12清康熙 郎窑宝石红观音尊

  郎窑红的瓷器造型多是康熙时出现的独特式样,如笠式碗、观音尊(图12)、油锤瓶等。

  豇豆红釉: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是在臧应选督理窑务时烧制成功的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因其色泽酷似成熟豇豆的红色,并在红色中带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故名。又因其施釉方法为吹釉,又有“吹红”之称。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颜色千变万化,或在朦胧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有的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还有一些制品在深浅绿色中泛出红晕。因此它还赢得了各种各样的美称如“美人醉”“桃花片”(图13)“娃娃脸”等。

图13 清康熙 桃花红釉太白尊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图13 清康熙 桃花红釉太白尊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 图14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图14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豇豆红釉由于烧制难度大,制品多为皇室内廷使用的小件器物,如文房用具中的印盒(图14)、水盂、笔洗等。

图15 清乾隆 霁红釉长颈瓶 西藏博物馆藏图15 清乾隆 霁红釉长颈瓶 西藏博物馆藏

  霁红釉:也称“祭红”,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也是高温铜红釉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它既不同于郎窑红的浓艳,也有别于豇豆红的柔和,而是一种略显乳浊深沉的红釉(图15)。康熙时的制品釉面普遍泛深红色,色调均匀,有的釉面有细小的橘皮纹。雍正时釉质与色调比之康熙更为成熟,釉面润泽,釉色分深、浅、浓、淡。乾隆时民窑也有烧造,但质量难与官窑相比。

  洒蓝釉:明代已烧制成功洒蓝釉。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制洒蓝釉瓷器,有的加以描金,成为当时的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型有盘、碗、笔筒及大棒槌瓶等。

图16 清乾隆 霁蓝釉象耳琮式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16 清乾隆 霁蓝釉象耳琮式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霁蓝釉:又称“祭蓝”“霁青”,元代已烧制成功。清代霁蓝釉含氧化钴2%左右,釉面失透,色泽匀润,釉质如橘皮,在质感上与同时期的霁红釉相似,极为沉稳(图16)。

图17 清康熙 茄皮紫釉高足碗 西藏博物馆藏图17 清康熙 茄皮紫釉高足碗 西藏博物馆藏

  紫釉:色如茄皮,故又称“茄皮紫”(图17),也称“玫瑰紫”,是一种以锰为主要呈色剂,铁、钴为调色的低温釉瓷。紫釉始烧于明弘治时期,釉质肥厚光润,色调紫中泛蓝。清康熙时的紫釉有深、浅、老三色,浅与老者主要配合彩器使用,用作单色釉器的紫釉是深色紫釉,色调比一般茄皮色深,釉面发亮。

  2.仿制前代的名釉名瓷

  由于清代宫廷和最高统治者对宋代名釉名瓷的钟爱,促使雍正、乾隆年间仿制宋瓷名釉成为时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图18 清乾隆仿汝釉天青觚图18 清乾隆仿汝釉天青觚

  仿汝釉:清代仿制的汝窑天青釉青瓷胎釉都很细腻,色泽柔和典雅,在天蓝色泽中有鱼子纹一样的小开片,不逊于宋代汝窑制品。但宋代汝瓷釉色乳浊厚润,而清代仿汝釉面清澈晶莹。器型既有盘、碗、奁等小件,又有瓶、觚(图18)等大件。

图19 清道光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西藏博物馆藏图19 清道光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西藏博物馆藏

  仿哥釉:清代仿制宋代哥釉瓷十分流行,官、民窑都曾大量仿造,色调有粉青、灰青、灰黄、灰白、灰褐等。器型有葵口碗、琮式瓶(图19)笔筒、水盂、笔架等,其上的所谓“金丝铁线”是出窑后染色而成。

图20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图20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仿官釉:雍乾两朝仿制的宋代官窑青瓷,其浑厚润泽的釉面及其本色纹片,还有那口与足部的色调都与宋官窑瓷无出其二,很难分辨真伪。尤其是宫廷定制的仿宋官窑青瓷仿制得极为逼真,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其器型主要有桃式洗、贯耳瓶(图20)、葫芦瓶、三足洗、象耳尊等。

图21 清乾隆 仿钧釉花式瓶图21 清乾隆 仿钧釉花式瓶

  仿钧釉:雍正年间仿制最为成功,并在配方和烧造工艺上有所创新。雍乾两朝的仿钧瓷有两个品类:一是天蓝釉加紫红斑(图21),二是窑变花釉。前一种釉色莹润,红斑鲜丽,色泽纯正。后一类采用新的配方,烧成后红、蓝、紫、月白、青绿、深褐等色相互交融,五光十色,十分艳丽。其造型多为清代流行的式样,如花盆、三足洗、花式瓶、石榴尊等。

  茶叶末釉:古代高温铁结晶釉品种之一,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唐代时北方耀州窑出现有此类产品。明清两代的茶叶末釉有很多种不同的呈色。如明代御窑厂的茶叶末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称为“鳝鱼黄”,以成化仿品为上。清康熙时臧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名目。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时称为“厂官釉”,雍正时期的制品釉色偏黄,有茶无末俗称“鳝鱼皮”,乾隆时的制品茶末兼有,釉色偏绿的较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 这种不同的原因更多的应是有意为之,而非技术上的不足造成,因其制品工艺十分精湛,呈色也非常稳定均匀。

图22 清乾隆 茶叶末釉三牺尊 西藏博物馆藏图22 清乾隆 茶叶末釉三牺尊 西藏博物馆藏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陈设瓷,如炉、罐、瓶、三牺尊(图22)、觚等。

  3.新创制的名釉

  清代色釉瓷的另一个成就,也是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这一时期创烧成功许多新的名釉,不仅丰富了色釉瓷的品种,而且为彩瓷的发展又助了一臂之力。

图23 清乾隆 豆青釉暗耳盖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23 清乾隆 豆青釉暗耳盖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冬青釉:又名“东青釉”。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时汴京东窑所烧,所以称之为“东青釉”。但所谓东窑仅停留在文献的层面,窑址又无处可寻,真貌难以目睹。现今所见的东青釉瓷器都为清雍正时景德镇烧造,可以算是新创制的色釉瓷。特点是釉面平润,色泽稳定,以豆青为主要色调。在对釉料中铁的含量及对还原气氛的控制上都可以说是得到了得心应手、完美无缺的程度。其制品多是大件盘、碗、瓶、罐(图23)等物,且官、民窑都有烧制。

图24 清康熙 珊蝴红釉瓶图24 清康熙 珊蝴红釉瓶

  珊瑚红釉:清代新出现的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行于雍正、乾隆。珊瑚红釉是将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色调红中闪黄,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珊瑚红釉在清代还用作彩瓷的底色或装饰器物的局部,但单色珊瑚红器物更为名贵(图24)。

图25 清雍正 胭脂红釉罐图25 清雍正 胭脂红釉罐

  胭脂红釉:是一种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色料,也称“金红釉”“洋红釉”,最早在康熙时的珐琅彩瓷上应用,雍乾两朝时成为盛行的名贵色釉。它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薄胎白釉器上施以含万分之二金料的红釉,在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浓艳的胭脂,故名“胭脂红”。器型多为小件器物如碗、杯、水盂、小罐(图25)等。

图26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图26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胭脂水釉: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金,胭脂红釉就成为色呈浅粉红色的胭脂水釉,色调更为柔嫩淡雅(图26)。

  紫金釉:实为酱色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北宋时的定窑、耀州窑都有烧制。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所烧的此类色釉瓷则习惯上被称为“紫金釉”。乾隆时往往在酱色地上抹金或描金,使之类似古铜,也算这一时期的一个创新。

  乌金釉:始创于清康熙年间的一种黑色亮釉。釉中除含有大量氧化铁外,还含有锰和钴等有色元素。乌金釉是最为名贵的高温颜色釉,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纯粹的乌金釉器极为少见,多在其上用金彩描绘各种锦地或开光纹饰(图27)。

图27 清康熙 乌金釉笔筒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27 清康熙 乌金釉笔筒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瓷器,其呈色青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釉是清雍正时创烧成功的绿釉名品(图28)。

图28清雍正 松石绿釉贯耳瓶图28清雍正 松石绿釉贯耳瓶

  秋葵绿釉:与松石绿釉相似。

图29清乾隆 湖绿釉五福洗图29清乾隆 湖绿釉五福洗

  湖水绿釉:是清康熙时期的一种著名的绿釉,呈色淡绿如湖水,故名(图29)。

图30 清康熙天蓝釉白条缸图30 清康熙天蓝釉白条缸

  天蓝釉:创烧于康熙年间的一种浅蓝色高温颜色釉。其着色剂氧化钴含量在1%以下,同时釉料中的铜、铁、钛等均起一定的呈色剂的作用,因之,其釉色浅淡,莹洁清雅,如同天色,故名“天蓝釉”。其制品多为官窑陈设器,康熙时的产品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时才多见瓶、罐(图30)等器型。

  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瓷都景德镇为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参考书目: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陈进海著《世界陶瓷史》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