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程庸/文:沈嘉禄[微博]
冀宝斋的笑话,地球人都知道了。冀宝斋收藏了2218件文物,按品类分设了十几个专题馆,建成才小几年,却一直对外宣称:“藏品数量之丰,种类之多,各器釉色之纯,图案之美,做工之精,俱臻佳妙。”但是作家马伯庸[微博]用一篇博文就轻而易举地戳穿了它的谎言。一开始,当地的收藏协会还跳出来为冀宝斋叫几声,但舆情沸腾之下,河北文物局撤销该馆注册登记并责令闭馆整顿。当然,还有些部门在推诿,他们急于撇清与冀宝斋的关系。
冀宝斋以民间身份“出镜”没任何问题,但有一个先决条件:展示内容必须是中华文明的真实传承。怪就怪在冀宝斋的藏品非但不是真实反映,还居然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据说还是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么从它来到这个疯狂世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传播虚假信息,使数以万计的青少年误读了中华文明的符号与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民间收藏的大好时光,今天全国收藏爱好者队伍已经扩大至数百万之众,冀宝斋在这样的形势下横空出世也算顺势而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它的胚胎属于异类,基因也屡屡出错,生下来自然就成了一个文化怪胎。今天,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下,有些官员急于出政绩,出形象,但一没文化,二没高招,指导思想也不对,转而利用所谓的民间资源合谋成事。而所谓的民间收藏人士呢,投其所好,就利用这个机会圈地、盖楼、结交权贵、获得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做成了一个美丽的局,再向银行抵押贷款。这种招数在全国并不罕见,此次冀宝斋栽了跟头,是因为玩得太大了。
问题还在于,冀宝斋的“成长历程”,一路伴随着专家们的鉴定结论。据说清华大学瓷器系博士生导师以及某些领域里的工艺大师等亲临“冀宝斋”考察,并对馆藏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还题词嘉勉。同时,还有诸多媒体记者在数年之内关注冀宝斋的神话,演绎成了演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媒体报道基本以正面为主,因为“鱼头”是从马伯庸的一篇博文开始臭起的。
专家和媒体,往往成了此类笑话的“中国合伙人”,最终损害的是学术界的清誉和媒体的公信力。
不管馆主和有关方面怎样辩解,如果梳理一下冀宝斋神话的炮制过程,就会明白实际上就是一门生意。现在冀宝斋的故事收场了,但放眼神州大地,关于生意的故事还在豪情满怀、跌宕起伏地演绎之中。
点评
这家冀宝斋博物馆展出的拙劣赝品,竟然过五关斩六将堂而皇之登场,这表明相应的层层把关的文化管理单位其水准之差,传统文化的修养之低,触目惊心。可以推断,这些文化管理单位的工作作风,敷衍马虎、不求甚解,糊弄百姓成了习惯。一个受过普通教育、有正常审美水准的观众都能立辨优劣,不管这些属于仿品还是当今作品,其水准之低,不忍卒看。为何此博物馆还被当地捧作文化景观加以宣传,实在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