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冬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渚》一诗中,这样描写了当时在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一群人依山傍水挖出一个个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情景。
1000多年前的这把冲天大火,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第一次标有商品价值铭文和姓氏铭文的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窑,开创了陶瓷业的一个新时代。
1000多年后,在印尼勿里洞外海海域,一艘被称为“黑石号”的中国唐朝年间沉船,被德国寻宝者打捞上来,人们惊喜地发现:沉船上竟然有5万余件长沙窑陶瓷依然保存完整。这一惊世发现,不仅揭开了长沙窑曾经辉煌的神秘面纱,也使这一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中华瑰宝,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如今,随着长沙窑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曾被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形象比喻为“像一位绚丽多彩、才华横溢、国色天香的湘妹子”的这一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其历史及文化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官方和民间对长沙窑的收藏也愈发火爆。1988年长沙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一个源自唐朝的传奇
考古专家这样评价长沙窑:“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长沙窑窑址位于长沙市西北约30公里的湘江东岸望城铜官镇石渚瓦渣坪一带,所以又称望城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等。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随后,考古工作者对此先后进行了10余次调查和试掘,出土陶瓷器近万件。据初步统计,国内共有1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国家出土了长沙窑瓷器。考古专家根据器物类型学、诗歌年代、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755年—763年),盛于晚唐(836年—907年),衰于五代(907年—960年)末期。史料记载长沙窑第一人李群玉,在诗中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长沙窑的制造生产场面,即是最有力的辅证。
长沙窑的陶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从类别而言,器物的种类有壶、瓶、杯、盘、碗、碟、砚、盂、坛、熏炉、脉枕等;从形态而言,则有棱型壶、莲花型碗、葵花型高足盂、羊型灯、锭型枕、缕空熏炉等。还有许多人物、禽兽、鱼类等造型的儿童玩具,其中一些设有三眼吹孔,可以作口哨,能吹出简单的音节。众多器物上的动物造型富有变化,几乎没有一件雷同,表情传神,栩栩如生。
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会长李效伟曾多次考察长沙窑遗址,并专程去新加坡考察过“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长沙窑瓷器。他认为,在中国陶瓷史上,长沙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其次,长沙窑产品赢得了出口的机遇,外国人翘首企盼更为多样化的陶瓷式样,于是长沙窑与时俱进,全方位吸纳接收外国的文化诉求。产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北部,长沙窑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窑功不可没。
李效伟还细数了长沙窑在陶瓷史上创造的多个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副会长王跃说:“长沙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全唐诗》对唐代诗歌并没有收集全,有很多诗出现在长沙窑瓷器上,却没有收录在《全唐诗》里,应该说长沙窑上的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
长沙窑样式丰富,几乎当时各个瓷窑的器形都能制作出来。除此之外,金银器、铜器、漆器、中东伊斯兰国家里的金银锤碟器形,都能用瓷器做出。
尽管造型多样,纹式精美,为何在史料中对长沙窑记载却寥寥无几?王跃分析,唐朝时期,人们习惯把岳窑与长沙窑混为一谈,统称为湘瓷。其实它们是“姐妹”关系,岳窑稍早于长沙窑。如唐代诗人刘言史咏茶诗中有一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湘瓷”指的是湖南陶瓷,其中自然也包括长沙窑。再加上唐朝诗歌描绘陶瓷的本就不多,因此史料记载为数不多。
保护:一些民间藏家在行动
在湖湘大地,云集着一些来自民间的长沙窑发烧友。他们志趣高远,执着追求,为发掘和传播千年湖湘陶瓷历史文化,继承和创新长沙窑传统技艺,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吴跃坚,长沙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从事长沙窑收藏10多年来,耗费巨资收藏了数千件长沙窑精品,被称为“长沙窑收藏第一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他个人出资近百万元,组织长沙窑爱好者,成立了长沙窑研究会,求教各地专家,广交天下藏友。吴跃坚说:“收藏不要太在意经济价值,而是要看重其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收藏中陶冶性情。”
在吴跃坚收藏长沙窑的经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连珠纹大罐,釉润彩鲜、纹饰美丽、品相完整。此宝物首先在江西出现,而后辗转到上海,最后为广州藏家所获。该藏家收藏经年,求让者众多,但他表示决不出手。吴跃坚对这件珍品十分向往,多次登门与藏家交流沟通,再三恳切说明自己收藏长沙窑多年,正朝藏品系列化、研究系统化方向努力,希望得到支持鼓励。最终,广州藏家被吴跃坚的执着追求所感动,以32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他。
李效伟的另一个身份是著名的企业家,他收藏及研究长沙窑已有20多年时间。他说,“长沙窑救过我的命。”2003年4月,李效伟在上海做了手术后,决定回东北老家养伤。疗养院在一个幽静的水库旁。身体疼痛的煎熬和低落的情绪让李效伟觉得这样下去会毁掉自己,必须找一个排解的方式,来挽救自己。他想到了自己收藏的最爱并为之出过专著的长沙窑。于是,他决定再写一本书,以此度过这段痛苦的时光。20天后,李效伟写出第二部著作《长沙窑文化研究》,人也随之精神大振。事后李效伟感慨:收藏长沙窑,需领悟它的文化,要有精神财富做支撑,否则成不了大家。
如今,李效伟的长沙窑藏品已达到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多件,二级文物300多件,三级文物200多件。不少诗文、题记、人物画等品种是当前仅有的珍品。李效伟表示,长沙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艺术角度看,它是唐代瓷器装饰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瓷器装饰艺术的最主要表现形式都是长沙窑首创。每当获得一件自己喜爱的藏品时,那瞬间的激动难以用文字表达。收藏给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如果没有收藏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收藏到了一定境界,就不再是简单的占有,将来这批收藏品都要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领略长沙窑的风采,感受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沙窑研究会副会长林安也是长沙窑的一位民间收藏家。他收藏的各类长沙窑已逾千件,有研究价值的长沙窑残片5000多件。他的新作《长沙窑新析》刚刚出版,又着手研究长沙窑“海上陶瓷之路”对西亚、中东、非洲国家在经济、文化及艺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此,今年他专程出国考察了世界各国对长沙窑的保护和研究的发展状况。在新加坡考察和讲学期间,他与“黑石号”沉船打捞公司的德国船长、长沙窑收藏家尼古来,英国长沙窑收藏家亚历山大,新加坡陶瓷鉴赏会会长林亦秋等人广泛交流了长沙窑的收藏经验和研究心得。今年5月,他又邀请尼古来、亚历山大、林亦秋一行来到中国长沙寻根长沙窑。外国友人先后参观了长沙窑遗址公园,湖南省博物馆[微博]、长沙市博物馆以及林安个人珍藏的长沙窑珍品后,极为赞赏中国对长沙窑的保护和传承。外国友人表示,希望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合作,争取尽快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地举办长沙窑的世界巡展,将中国这一古老的陶瓷艺术文化瑰宝推向世界。
林安表示,近期他还将重走长沙窑“海上陶瓷之路”,此活动已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他们将按照8世纪中外贸易船只的航海路线:穿过马六甲海峡往西北到达印度、斯里兰卡等西亚国家,再经保克海峡经阿拉伯海,过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再经亚丁湾进入红海到达埃及和阿拉伯半岛国家,最后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约旦、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实地考察这些国家对长沙窑的收藏、展示、保护及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汇集成书,从新的高度和领域,推介长沙窑的辉煌和魅力。
前景:一批值得收藏的珍品
2012年4月,中国陶瓷学会及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在长沙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长沙窑进行了重新定位,首次提出并肯定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观点。与会专家认为,唐代陶瓷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以浙江越窑青瓷、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局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沉没在印尼的“黑石号”打捞出后,瑰丽的彩瓷长沙窑备受关注。大家一致认为,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是唐代并驾齐驱的三大民窑。
李效伟表示,随着对长沙窑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观点逐渐被颠覆。过去说长沙窑的烧造温度达不到1200度,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瓷,研究表明,长沙窑红、绿、蓝等颜色釉的烧造温度都超过了1200度,烧出来的是瓷。长沙窑创烧铜红釉,填补世界陶瓷史空白;共有13种色釉,是中国彩瓷集大成者;开釉下彩绘写意画先河,并首先将诗文书法搬上瓷器。李效伟说,这些都为“南青北白长沙彩”的命题提供了佐证。
李效伟说,新修订的文物法出台后,规定在规范有序、加强监督管理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放开民间文物的流通,因此近年来收藏长沙窑瓷器的人日益增多。目前,市面上长沙窑瓷器的数量日渐稀少,价格飞涨,显示出较好的升值潜力。
若干年前,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满载着“大唐制造”的瓷器船队,从长沙石渚湖出发,沿“海上陶瓷之路”乘风破浪,其中一艘船行驶到印尼勿里洞外海时,不幸沉没。这一沉睡就是1000多年,直到1998年才被发现并打捞上来,这就是著名的“黑石号”沉船的故事。当时发现的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已被新加坡一家公司买断,仅有少量外流。这少数外流的瓷器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林安说,长沙窑的陶瓷器具运往国外的大多属于宫廷和贵族用的高档瓷器,供国内普通老百姓使用的也比较多。大量长沙窑的陶瓷器具通过古代海外陶瓷之路远销世界各国,以至于境外的长沙窑瓷器价位高,而国内低;国外数量比国内多;质量比国内好;精美度比国内高。
谈到长沙窑的收藏前景,林安介绍,长沙窑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提升、宣传介绍,它的价值目前还没有被国内市场完全认可,但国外已经出现大批量收购长沙窑瓷器的藏家。长沙窑作为湖湘文化陶瓷艺术珍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长沙窑的文化魅力、艺术价值还将不断攀升。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介绍,唐代人物画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但流传至今的十分稀少。他建议广大收藏爱好者,可以在注重收集长沙窑完整器物的同时,注意挑选一些珍贵器物的残片,因为长沙窑中画人物的陶瓷比较少,因此,哪怕是残片也具有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