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珊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海南省拥有着极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黎族文明。这里的民俗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庄的妇女至今仍保留着世代传承被考古界称为制陶史上“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艺,而现代的黎族人,已经靠“活化石”开拓出独有的“黎陶”市场。
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黎族人民登上这块岛屿后,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制陶术便是其中之一。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的黎族》中,对黎族人的陶器进行了特别的描述: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来制造简单的陶器,比如酒瓮、壶、砂锅、盘子等。
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当中原地区已经全面使用窑烧的方法烧制陶器时,海南岛的黎族人民仍然使用露天堆烧的方法烧制陶器。这种手制、篝火焙烧的原始制陶方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一件件造型古朴、色彩单纯的土陶,忠实记录着黎族的生活习俗及制陶史,现在的黎族陶器有陶釜、陶罐、陶碗、陶甑、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等。
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妇女首先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接着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水调匀拌成泥团,然后将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底,用螺壳和小木拍等工具,将陶坯做成各种生活用具,制作好的陶坯置晒6至8天完全晾干后,才择日烧陶。
按黎族传统习俗,点火烧陶之前,要由年长的和有技术的妇女祈祷和赶“鬼”。当木柴烧成炭时,妇女们从四面八方把一堆堆干稻草扔向正燃烧的陶器上面,加助火力。稻草烧完后,在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烧制过程一般持续两个小时,之后便可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了。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黎族妇女用特有的植物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起到加固作用,淬火后的陶器即制作成功。
如此传承久远的黎族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却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土陶器早已敌不住铝制和铁制器皿的冲击,开始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传统制陶术。2006年6月,海南省的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手艺就有“金山”
现在,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海南省三亚市不仅建立了黎陶文化村,还成立了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既为当地旅游开发了新亮点,又让这项“遗产”得以传承。
黎族的制陶技艺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年轻一辈也逐渐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自发向传承人学习制陶,让手艺变成经济效益。
符秋连就在三亚市的制陶技艺传习所工作,她说:“我看好我们的黎陶,黎陶是纯手工的,最符合现代人养生的理念。技术只有村里的老人掌握,别人很难复制。这是一座祖先们传下来的‘金山’。”
符秋连和村民们一起制作的黎陶不仅出售给周边村落的村民,也渐渐地引来新兴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宾馆饭店、文化企业都来购买。
“在陶器表面加上一些具有黎族特色的装饰图案,比如黎族图腾大力神、动物或花草,这种传统的东西很受欢迎。现在我们主要做一些传统的图案,下一步要出去考察市场,通过一些改良来满足市场需求,注册我们自己的商标。以后还要依托附近海南的旅游资源,做大黎陶产业。” 制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符日斌信心满满地规划着黎陶的未来。
古朴黎陶穿上现代外衣
现在,几乎每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来到黎族传统村落,跟这里的阿婆学习制陶。
马秋月,一个在国外学习陶瓷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被黎陶吸引,来到三亚开了一家乐陶苑,她想把黎陶文化和现代陶艺结合起来。“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黎族不仅有黎锦,还有黎陶。”
在马秋月看来,黎陶除了原始的生活用具这一作用,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作为现代制陶人,我带着自己对黎陶与黎族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想把传统黎族文化的语言与现代陶艺结合起来,通过推广,让黎族的语言通过现代化的黎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开办乐陶苑的初衷。”
在乐陶苑里,手工制作的精美陶器摆满了工厂,无论从做工还是外形上均更加精致。不仅如此,厂房里还有不少拉坯机,这种现代的制陶工具,是传统黎陶制作工艺中所没有的。
在乐陶苑的厂房内,摆放着一块“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实践基地”的牌子,马秋月希望,通过学生们的加入,帮助黎陶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扬。“我们这里还即将成为三亚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
马秋月还请来韩国的陶瓷专家一同交流,希望黎陶能够与世界上其他陶艺产生互动。目前,她正在策划一场陶艺展,将邀请更多国家的专家到乐陶苑,让古朴的黎陶穿上现代的外衣,让更多的人知道黎陶、爱上黎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