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张志安老师在宜兴紫砂五厂连续主持了好几届“中国宜兴紫砂金秋笔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来参与紫砂创作。陈大羽、高马得、周韶华、王孟奇、刘二刚、孙晓云等都在被邀请之列,活动做得风生水起,对紫砂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除第一届笔会外,我一直被邀请参加该活动。记得在一届笔会期间曾举行了一次紫砂作品的评比,张志安老师和我加上另一位(时过境迁,记得不清楚了)担任评委。最终评选出的获奖作品里就有顾美群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有想法、有新意的最初感觉。
一九九六年,紫砂五厂举办了“第一届西方陶艺家宜兴研习营”,这是一次宜兴紫砂与国际陶艺最为直接、广泛、深入的专业交流和碰撞,带来了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思考,也扩大了宜兴紫砂的影响。这次活动通过《紫玉金砂》杂志选拔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四十多位陶艺家参加。由于紫砂制作的特殊性,举办方为每位外国友人配备了一名助手,配合并辅导制作,同时也为助手们提供一次了解、学习国际陶艺家创作方式、思维及现代陶艺的机会。顾美群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凭借紫砂创作的良好功底和勤奋好学的态度获得了外国陶艺家的尊重,她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九九八年,夏威夷大学将举办三年一次的“第二届东西方陶艺研习营暨研讨会”。之前,“宜兴研习营”活动的参与者、夏威夷大学的陶艺教授苏珊第二次来到了宜兴,邀请我带顾美群参加此活动(按夏威夷大学活动规定,每位应邀艺术家要推荐一位学生同往),作紫砂的交流与推广,我们接受了邀请。之后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八位陶艺家相聚夏威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创作、讲座、演示、交流,在推广宣传紫砂的同时,让我们眼界大开。基于传统特征与现代意识相融合的理念,加之细腻平和的为人风格,顾美群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为了开阔视野,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跑出国门作国际陶艺交流,做展览、做示范、做讲座。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她每年都要出一次国,美国、日本、韩国、丹麦及台湾等地都去做过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被誉“国际陶艺交流使者”,影响也随之扩大。
顾美群的作品很有特点,她的心境静,爱用脑,很有想法;她为人随和,其实外柔内刚,个性很强;她有韧劲,认准的事不放弃,坚持不懈作出努力;她善于借鉴,善于吸收。她的作品除了传达出宜兴紫砂特有的民间意味和特点外,还传达了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委婉。如“贵妃壶”,柔弱丰满的袅袅身姿加上弯弯的发髻,有醉后贵妃的特别韵味。“无言”壶盖上的一双青蛙相对无语,是在清流涟涟的荷塘中情感的交流?还是对岁月流逝的眷恋?我想更多地是传达了作者对紫砂艺术的创作感悟。“大圆融”是一件作者的特殊作品。乍一看,它是采用了传统紫砂壶“百果壶”类似的手法,在母体壶身上加缀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紫砂壶型,实际意义并非局限于此,作者的意图在于传达传统基础上现代审美理念的渗入和交融,这是作者一次观念创新的尝试,是一个想有所为的艺术家的努力和追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性与世界性,思维过程依次铺开,是为了取得更广阔的方式和场景,而这场景在东西方艺术的实际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二零零七年,我在主持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时主办了为期三年的高级陶艺研修班。在这期间,顾美群创作了“苞”、“静观”等作品,在审美和造型的把握上,她又有了提高。她认识到“传统不仅仅在造型外观的物质性体现”,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表述。这就突破了将传统停留在外形重复上的局限,从更高层面上作出更全面的思考。将和谐、恬静融入创作,人生即使有困苦也要平和相待,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苞”形体简练饱满,强化了传统要素。“静观”不仅在形体上体现了生命的张扬,更是从一叶一蛙的简约中把握住了特殊的创新视角,将形体、生命、哲理、生活态度融为一体,显示出不同的语境和追求。
“正视紫砂壶艺的特点和性质,‘善’常在壶中呈现”,“拥有紫砂壶艺体验和过程,‘情’常常在壶中流露”,“融入人文精神和价值,‘真’常在壶中展示”。顾美群撰文如是说。有如此认识,有如此心境,有如此态度,定会有所作为,并给我们来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