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丽
西村窑是我国宋代著名外销瓷窑,位于广州城区西北部的西村,紧靠珠江支流增埗河。西村在唐时成村庄,因地处城西而得名,是由西场、西溪、大岗元、皇帝岗、里山等组成的片区。1952年,在这里发现了西村窑窑址。1956年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进行清理发掘。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废瓷堆积三处,其中以皇帝岗的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堆积遗存物,高约7米,整个窑场有40多种产品,每种又有多样型款与釉色,在此窑中是比较典型的。皇帝岗1956年清理发掘龙窑残址,拱顶已毁,窑身中部最宽4米,首尾稍窄,窑床铺沙,窑前有圆形坎穴,窑首的火门及炉膛部分伸入地表之下,后段砌筑在废瓷堆积上,窑尾已毁。根据考古发掘和与其他地区器物的对比,学者推断西村窑为北宋时期的窑。
西村窑西距离增埗河约500米,得水运之便。往西与珠江上流的北江和西江两条航道相通,往东可经黄埔港出虎门入海。因此,西村窑场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可从西江和北江水道运来,产品装上海舶后沿着南海航线外运也十分便利。这是西村窑产品遍布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由于西村窑产品以外销为主,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器物造型多样,西村窑产品器类有碗、盏、碟、盆、执壶、凤首壶、军持、罐、盒、唾壶、注子、灯、炉、烛台、枕等日常生活用器29种,还有雀食盅、碾轮、漏斗、埙、狗、马等杂器玩具。一个窑场生产40多种产品,每种又有多样的型款与釉色,这在宋窑中是较为突出的。有一类橄榄青釉印团菊或缠技菊纹的碗、盏、碟、盒、是仿耀州窑的制品;刻划花青白釉精瓷碟、碗、盏,明显是受景德镇窑影响。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镂刻等。刻划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器物上,较多的是碗、茶盏、碟、盆和瓷枕。刻划的线条刚劲有力,纹样构图有繁有简。西村窑瓷器的釉分为即青釉、黑酱釉和绿釉三大类,青釉是最主要的,其次为黑酱釉,绿釉数量很少。根据器物造型、装饰手法和釉色,我们可以断定其产品风格显然受耀州窑影响。同时,西村窑器物中也反映了一些外来影响,凤首壶是其中的一例。
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很少流传,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国,国内博物馆收藏并不多。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古遗址出土的西村窑瓷器中,常见的有青釉凤首壶、青釉划花点彩盘、盆等。
广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西村窑凤首壶,高18.1厘米、腹径12.5厘米、足径7.5厘米,壶上端作凤首状,凤首顶作花瓣口行,束颈,鼓圆腹,浅圈足,腰部一侧显弯曲管状流,另一侧从颈至腹部贴有绶带柄,颈部凸起两道铉文,腹部划花卉纹,腹下部近抵处划莲瓣纹,灰白胎,通体施青釉,底无釉,凤首壶,造型别致,装饰繁缛,是一件精品。此壶为1991年徐展堂先生捐赠。
西村窑的另一代表作是宋代西村窑浅青釉划花大盘。高7.3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9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内壁刻饰一周对称分布的六朵菊花纹饰,并辅以篦划纹,纹饰简练写意;外壁光素无纹。全器胎体较厚,造型大方得体,实用性强。出土于菲律宾蒲端,1998年7月14日菲律宾友人庄良有女士捐赠。
西村窑烧制时间跨度大约150年左右。尽管时间不长,但西村窑瓷器却有远销海外的不凡经历,在西沙群岛海域、东南亚、西亚等地都发现了西村窑的典型产品,如点彩瓶、点彩罐、划花大碗等,而国内很少西村窑瓷器完整器物十分少。这又从侧面证明西村窑基本上是烧制外销瓷。那么,西村窑经历了怎样的兴起与没落呢?
北宋时期,广州是中国最重要对外贸易口岸,瓷器是外销中的主要商品之一。《萍州可谈》记载,宋代在广州的船舶“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些多得密密麻麻的货物就是外销瓷。北宋广州仍吞吐着来自全国各地名窑的瓷器,广州西村窑的工匠们看准商机自己烧制瓷器出口,“什么东西好卖,广州西村窑就仿造哪种瓷器”,西村窑也就成为仿耀州窑外销陶瓷的生产基地。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陶瓷生产网络,甚至在梅县、湛江等地都发现了宋代的窑址。然而,随着北宋灭亡,宋室迁都南渡,对外贸易的重心口岸从广州转移到地理优势更明显的泉州。泉州一跃成为第一大港,连广州的外商都纷纷迁到泉州。广州失去全国最大港口的地位,西村窑也随之衰落。同时,由于西村窑主要以仿制各地作品为主,工艺、质地、技术都缺乏竞争力,而且原料和燃料都需从外地运输,成本高昂。当产品需求锐减后,西村窑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西村窑的发展历史与广州外贸的历史息息相关,它随着广州外贸和港口的发展而兴起,又随着广州外贸的衰落而消亡。正可谓是“其兴也外贸,其亡也外贸”。可见,西村窑从兴起到衰亡,正是广州宋代海上贸易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