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家德国公司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船上装载了6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达5.6万余件,其数量之巨,举世震惊。
7月29日,150余件“黑石号”沉船上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亮相长沙市博物馆。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展示长沙窑瓷器,再次引起大家对“黑石号”和长沙窑的关注。
沉船满载长沙窑瓷器
1998年,德国公司在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唐代沉船时,因附近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遂将其命名为“黑石号”。沉船地点距勿里洞岛海岸约2公里,水深约15 米。新加坡饮流斋陶瓷鉴赏会副会长赖辅仁介绍,“黑石号”不是中国船,而是一艘中东地区古代的帆船,该船长约18米,宽约6.5米。船上6万多件中国瓷 器,用瓶壁厚实的瓮存放,虽历经1000多年海水的浸泡,仍大多保存完好。
1999年,水下工作结束后,打捞方把宝贝运到新西兰一个僻静的大农庄,耗时3年清理完毕。几经谈判,2005年,约6.5万件器物,由新加坡“圣陶沙”机构以3200万美元买下,目前就存放在新加坡。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陶瓷研究专家李建毛曾赴新加坡参观了“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瓷器。他介绍,沉船上的长沙窑瓷器中,以瓷碗最多,而瓷碗中又以大号碗为多。
长沙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以烧造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场,兴起于唐代中期,五代后期衰落。它的兴起,改变了自隋唐以来陶瓷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渐成“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鼎立之势。
曾经的“外销第一窑”
5.6万余件长沙窑瓷器中,一个刻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铭文的瓷碗揭开了“黑石号”器物身份之谜。李建毛解释,“草市”是指唐代因当 地的某种特产而兴建的交易市场,“盂子”是这件器物的名称,“湖南道”是当时的行政机构,“石渚”是当时长沙窑的烧制点,在今望城区铜官石渚湖一带。
另一个瓷碗,则解开了沉船的年代之谜。这个瓷碗的外侧,略近圈足的部分,有“宝历二年七月六日”的铭文。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
记者从此次亮相的“黑石号”长沙窑瓷碗上看到,美丽的花草纹、山峰纹,浪漫的云气纹、飞鸟纹等,色彩依然润泽清晰,不少纹饰还极具异域风格。策展人王文彬 指着一个瓷碗说,其图案是一种古代阿拉伯文的变体图形,其文大意为“真主伟大”,在“黑石号”出水瓷碗中颇为常见。对此,专家分析,长沙窑瓷器上出现阿拉 伯文,应该是当时已经实现“订单式生产”,中东客商在下订单的同时,对造型和式样提出了要求。
有专家研究发现,此前在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多个国家出土过长沙窑的青釉彩瓷碗,而在国内,除了窑址所在的长沙和将产品销往海外的主要贸易港口扬州出土了较多的青釉彩瓷碗,其他地方几乎不见。据此推断,“黑石号”长沙窑的青釉彩瓷碗,是一种专供外销的产品。
“尽管多个国家出土了长沙窑,但是销量有多大,以前并不清楚,而‘黑石号’的打捞出水,对长沙窑瓷器外销数量有了直接的证据。”李建毛表示,“黑石号” 上,长沙窑瓷器最多,另有越窑瓷器200件,白瓷350件,及少量其他瓷器。可以看出,长沙窑瓷器在当时外销首屈一指。
国内藏家购回近千件
此次亮相的150余件长沙窑瓷器,主要是长沙窑研究会会员提供的藏品,均由该会会员从国外购买收藏。这些瓷器是如何回到长沙的?长沙窑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安 介绍,“黑石号”沉船所在是浅海区,离海岸也近,在德国公司打捞之前,当地的渔民经常能从海底打捞到长沙窑瓷器,卖给当地的收藏家。
当“黑石号”被打捞出水后,长沙的长沙窑收藏家们便经常前往新加坡等地,从当地的藏家手中收购流落市场的长沙窑瓷器,蚂蚁搬家似地一次带回两三个小碗。长 沙的收藏家吴跃坚,先后飞赴新加坡等多个地方,辗转奔波,经过几年的积累,终于收集到400多件,成为国内“黑石号”长沙窑瓷器收藏最多的藏家。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和副馆长李建毛,亦曾于2007年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征集到23件“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瓷器。他们还到“黑石号”打捞地 点,请当地的朋友下水打捞到一些长沙窑的残件标本,一起带回国内。李建毛估计,经过收藏家们的努力,目前,国内收藏“黑石号”沉船上长沙窑近千件。
李建毛表示,回购的长沙窑瓷器,与在国内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器,可以相互印证,将有力促进长沙窑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