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2月24日电 (唐枫)24日,193件套大理出土明代陶俑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再现了明代时期大理地区繁华的社会。其中包含具有浓厚中原风格,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的韩政、王秀瀛夫妇墓出土陶俑36件。
陶俑是具有人物形象或动物形象的陶制冥器。据悉,《苍洱陶韵——大理出土明代陶俑精品展》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大理市博物馆共同主办,共计展出墓葬陶俑193件套,展出时间持续至2015年3月1日。展览主要由韩政、王秀瀛夫妇墓,赵氏能姐墓,高崧墓段竹垣妻李氏墓,李氏墓五个墓葬出土陶俑和文昌帝君俑,十二生肖俑,牵马俑三个专题性单元组成,对研究当时的礼仪、服饰、音乐艺术及葬俗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据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明代,地处西南的云南大理地区,由于没有受题材、制作样式等因素的束缚,创造出一批极具艺术魅力的陶俑。这些陶俑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带有浓郁的汉地风格,还渗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堪称中国陶俑史上的一朵奇葩。
展出的文物中,有于1960年在大理三月街址中和村发掘的韩政、王秀瀛夫妇墓出土陶俑。墓内共出土陶俑三十六件,其中牵马俑四件,武士俑十一件,仆役俑九件,侍女俑十二件及出土大理石质墓志两盒。韩政墓志一盒,盖阴刻直书三行颜体楷书“明进武德将军韩公墓”九字,另一合墓志盖阴刻直书四行篆书“大明武毅将军葵轩韩公宜人王氏之墓”十六字。
据悉,韩政、王秀瀛夫妇墓出土的陶俑具有浓厚的中原风格,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研究明代大理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众所周知,殡葬活动是人类的一项古老而永恒的活动,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重庆三峡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联系中国生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其实质是伦理道德。《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我们可以从《苍洱陶韵——大理出土明代陶俑精品展》中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