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班》记者 曹慧 通讯员 张旭
张同禄,1942年生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级金属类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当代掐丝珐琅、景泰蓝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的景泰蓝作品风格古雅而富于时代韵味,人称“珐琅张”。作品荣获国内外近百项大奖,部分作品被国家权威艺术机构永久收藏。
景泰蓝,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工艺,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而著名,故称“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它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介绍景泰蓝,自然要提到张同禄:1967年创作的《孔雀壶》,成为中国唯一的景泰蓝工艺品特种邮票图案;1979年创作的《孔雀屏灯》、《鸟杯》被评为国家珍品,由国家工艺美术珍宝馆永久性珍藏;2002年创作的《德胜鼎》荣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奖,是北京奥运大厦摆放的唯一工艺美术品;2004年的作品《吉羊宝灯》荣获巴黎万国博览会100周年特别大奖……而这些,于张同禄而言,也只是他艺术生涯中所获荣誉的凤毛麟角。
凭借奇妙的构思﹑和谐的釉彩变化不断超越传统,张同禄的作品古雅而又富于时代韵味,并以新、巧、俏、美、雅及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人称“珐琅张”。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健在的精通景泰蓝设计制作全套工艺的艺术家,并且开发了“珐琅珀晶”的新工艺,是工美行业的首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同禄,他是景泰蓝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偶然结缘景泰蓝
回顾与景泰蓝的这几十年,张同禄说:“头十年是入门入行;二十年是兴旺发达,创作欲望特别突出,也获了很多奖项;三十年是风华正茂,创作大量的创新作品;退休后仍然在坚持创作,并保持每年推出十件精品。可以说,这一生,都献给了景泰蓝。”
张同禄出生于有着“中国石雕之乡”美誉的河北省曲阳县,两岁跟随父母投奔亲戚来京定居。他从小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岁时就开始自学绘画。初中时,在故宫工作的邻居看张同禄喜欢画画,有热情又有天赋,就带他到故宫博物院,让他在画板上画亭台楼阁和宫殿建筑。张同禄经常在故宫一呆就是一整天,打下了绘画功底,也开阔了眼界,临摹了很多皇家收藏的工艺品。其中有些成为后来他设计制作景泰蓝的素材。
当然,那时候的张同禄还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他喜欢的是电影布景设计,一门心思想着将来做美工。中学毕业后,偶然得知北京有个工艺美术公司在招工,就跑去应试了。“负责考试的人告诉我,这次是景泰蓝厂招制作景泰蓝的工人,让我回去准备准备。我没听说过景泰蓝,只好临时跑到书店,找到一个关于景泰蓝纪录片的剧照,内容是一位老艺人在掐丝,图注是‘景泰蓝老艺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就以为景泰蓝是画出来的。当时我立刻来了兴致,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制作景泰蓝。”
16岁,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张同禄顺利考进了北京景泰蓝厂。进了厂才知道,制作景泰蓝并非只是绘画,还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技术。他跟着师父从第一步制胎学起,一学就是半年,制作了几百个胎体。张同禄问师父:“这三年的学徒期,就是第一年学制胎,第二年学掐丝,第三年学点蓝吧?”不料,师父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就这制胎的技术,你就一辈子都学不完呢。”一次在剪铜板的过程中,张同禄为了不浪费铜片,用“直切”代替“斜切”,不小心切掉了左手食指一块手指肚。父亲很是心疼,劝他离开景泰蓝厂,去铁路局应聘。但他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要坚持下去。沟通之后,父亲尊重了他的选择。
一段时间后,厂子出于发展需要,要培养一批专业设计人员,推荐一批年青人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深造。因为有美术功底,张同禄非常幸运地被选上了,并且顺利通过考试,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金属工艺美术系,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三年里,他不仅学习了景泰蓝、陶瓷等设计专业知识,也学会了国画、油画等美术知识,对日后设计制作景泰蓝打下了基础。
创新“多种工艺结合”理念
1962年,张同禄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回到了已经改名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北京景泰蓝厂,被分到了点蓝车间。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厂,汇集了牙雕、漆器、玉器、花丝镶嵌等十几个工艺美术行当的生产和制作,可说是全国工美行业最全的生产厂家。张同禄担任设计师,不但掌握了景泰蓝的全部制作工艺,还向其他行当的工人们学习,熟悉他们的技术特点,慢慢对其他行当也有了一定了解。他既懂设计,又会制作,可以做到自己画图,自己做,在景泰蓝的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为日后开创的“多种工艺结合”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文革”时期,景泰蓝在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龙凤花鸟题材,被打成“封资修”的艺术,创作受到一定限制,题材只能在“工农兵”、“样板戏”、“农林牧副渔”这几个方面徘徊。而这些题材创作不免会涉及人物造型,这是景泰蓝工艺的弱项。于是,重担交到了张同禄等设计人员身上。“一天,我在翻阅《毛选》时,读到了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当时我有了灵感,借助《蝶恋花》这一词牌,创作出造型新颖别致的《蝶花瓶》。”这一作品中,张同禄选择了蝴蝶和花枝为主图案,主体颜色选择最古典的蓝,花中有蝶,蝶中有花,颜色清新隽永。在造型上突破了以往景泰蓝瓶子圆润的器型,敞口、长颈、圆身和八字形瓶底的组合,让作品的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硬朗、挺拔的独特美感。作品寓意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个将传统工艺“古为今用”的成功之作,一经面世便反响热烈,在当年的景泰蓝行业评比中一举夺魁,也在广交会上大受欢迎。北京工艺美术厂还注册了“蝶花牌”的商标。这次对景泰蓝器型创新的探索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张同禄,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创新造型风格的决心。
张同禄坦言,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守旧只能是死路一条,创新才有一线生机。儿时在故宫看到过的皇家西洋钟表,给张同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西洋钟表上镶嵌着宝石,显得富贵奢华。他想到:景泰蓝的创作也完全可以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精髓,将多种工艺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在1971年,他的第一件“多种工艺结合”作品《神鹿宝车尊》面世了。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景泰蓝单一工艺的制作模式,揉合了景泰蓝、牙雕、玉雕、漆雕、花丝镶嵌等多种工艺,使整件作品显得格外富贵堂皇。在当年的工艺美术展览上,抢着一睹这件作品风采的观众“挤破了门”。从此以后,“多种工艺结合”被他频频用到设计中,成为日后创作景泰蓝艺术的一大特色。
1979年,张同禄担任北京工艺美术厂技术副厂长兼总工艺师,主管全厂技术创新。他便把“多种工艺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厂里普及,景泰蓝艺术开始走向吸纳各种行业精华,走向与多种工艺结合之路。
自创“珐琅珀晶”工艺
张同禄手中的景泰蓝作品,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中规中矩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他的创新灵感。1981年某天,他去自然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展出的琥珀,各种昆虫、植物都能完好地封在里面,经过千万年仍旧栩栩如生,于是联想到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景泰蓝的制作固守制胎、掐丝、点蓝、磨光这些传统工艺,必须以烧焊的方法固定釉料。随着时间推移,景泰蓝的表面镀金会氧化生锈,逐渐失去最初的光鲜亮丽。看到琥珀后,我就想,能不能利用琥珀这种材料,给景泰蓝也包裹上一层‘防护衣’,做出一种既能长时间保存完好,又不用烧制的景泰蓝呢?”
回到厂里,张同禄开始潜心研制这种技术。他向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请教,多方寻找适宜的材料。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实验,用不透明的有机玻璃板,覆盖在液体人造树脂上压制,解决了单纯用树脂涂抹造成的表面不平、不透明、不够光亮等问题,他将这种新工艺命名为“珐琅珀晶”。这样的创新,让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不再局限于紫铜制胎的技法。珐琅珀晶可以在任何材质上构图,釉料干后用人造琥珀罩面封闭,既节省了工序,又比传统的景泰蓝产品色泽丰艳。而且用这种工艺,可以做出国画、油画等多种美术效果,还可以制成屏风、装饰画等平面景泰蓝。“珐琅珀晶”作品一经面世,就广受海内外好评。但随后几年,这门工艺不断被剽窃,大量仿制品流入市场,使得工艺美术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在1987年,“珐琅珀晶及其制作方法”申请了专利,这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项专利也为张同禄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他设计的高4.05米的《华泰宝亭炉》仅制胎就耗时1年半,集北方御花园的亭楼,与南方翘亭的艺术风格于一体,是景泰蓝史上最大的一件作品。效果非常震撼,荣获了北京工艺美术珍品奖,很快被人以几十万美金的价格收藏。之后,他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工艺美术方面的大奖。其中,出口到南美的多工艺结合作品《座龙花熏》,几十年后辗转回到了国内,在拍卖会上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了景泰蓝价格的最高纪录。1988年,张同禄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97年又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出席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柳暗花明,不忘传承
到上世纪90年代,工艺美术厂很多企业的深层次问题慢慢显露出来。一些农村的景泰蓝加工点用二等品三等品冒充一等品低价出售,使得一些残次品流入市场,被卖出了高价。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也因此遭到亵渎与质疑,厂子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后来不得不宣布进入了破产程序。厂里召开大会对厂子是否破产进行投票表决。张同禄抱着“大家再咬咬牙,一起努力,一定能把厂子撑下去”的念头,投了反对票。这是大会上唯一的一张反对票。2000年,北京工艺美术厂正式破产。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同禄历历在目:“两千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挤满了库存工艺品。那时候急于还清债务给工人发工资,不得不低价拍卖。十来辆大型搬家货车不间断的拉了一个半月才把库存搬空。这场景,至今回忆起来,仍让我万分心痛。”厂子破产后,他赋闲在家,心情憋闷。有一次去看画展,路上遇到了一个女人正在给别人理发——是厂里搞雕漆工艺的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他想着,她学了那么多年的手艺,本应拿着刻刀的手,如今却拿起了剃头刀,心里十分难受。
为了不让景泰蓝的技术就这样断送,张同禄带着原来的几十位同行,成立了禄颖蓝釉艺工艺品公司,取的是“张同禄新颖景泰蓝”的寓意。刚起步时,日子很艰难,张同禄经常自己掏钱应付公司的开支,后来渐渐有了客源和收入,才步入了发展正轨。2001年,张同禄的景泰蓝工作室成立了,这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景泰蓝历史上是第一家以景泰蓝大师命名的工作室。张同禄怀抱着感恩的心情,和传承景泰蓝的坚定意念,愈加努力,艺术创作也更加炉火纯青,创作出了《远鸣客》、《长城瓶》、《德胜鼎》等广受好评的作品。
2003年开始,张同禄和米振雄大师共同研制铸胎景泰蓝工艺,想把这个从清朝嘉庆年间就已经失传的工艺恢复起来。铸胎,顾名思义,就是让紫铜在高温下溶化,再将铜汁灌注到模具中成型。由于紫铜熔液黏度很大,浇铸时细小的地方铜汁流不进去,需要加锡、铅、锌进行稀释,但添加的数量和比例早已无人知晓。另外,在烧制的过程中,火候也很难把握。铸铜有薄有厚,制作起来难度极大。前后历经两年时间,三万多次的试验,烧坏了200多个半成品,终于把这项“铸胎景泰蓝”工艺抢救恢复了。张同禄说:“铸胎景泰蓝有它独有的特色:胎型厚重,器型复杂,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较大。这种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镀金,作品更加光彩灿烂、金碧辉煌。”
利用这一特点,张同禄用铸胎方法,创作了表现佛经中各具个性与神通的《天龙八部》,这套取材自佛教典籍的作品共50多个人物,每尊高48厘米、直径18厘米,每一件都经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点釉等38道复杂的全手工制作工序,作品造型风格独特,色彩柔和典雅,釉料细腻温润。《天龙八部》完成后,获得金庸先生的盛赞以及题字“佛宝天龙八部”。
在工作室全心全意的创作研究,让张同禄再次攀上了新的艺术高峰。2004年,他设计制作的造型新颖,集中了景泰蓝所有技艺的精华,巧妙地融会了花丝镶嵌、铜瓒雕、玉石雕刻、木雕等多种工艺的景泰蓝作品《吉羊宝灯》,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100周年活动,荣获了特别大奖。2005年创作了高6米,重2000公斤的景泰蓝室外艺术雕塑《金鸡报春》,将景泰蓝艺术与哈尔滨城市景观有机结合,使得原本深藏皇家宫廷仅具有观赏功能的景泰蓝,也可以作为室外环境艺术摆设。
为了把如今濒临失传的景泰蓝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张同禄已经收了十多名弟子,其中也包括他的一双儿女。尽管年事已高,他仍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培养更多新一代工艺美术现代化技术人才。张同禄经常教育徒弟们:“中国的传统工艺是这个古老民族的宝贵财富,景泰蓝更是享誉全球的传统工艺。这门皇家工艺需要你们年轻人去传承发展。将来,我离开人世后,给孩子们能留下什么?不是金钱,不是‘珐琅张’这个名号,而是我的绝活儿、我的知识、我的经验。这是你们应该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有那样,传承才会有结果,景泰蓝这门手艺才会永久的传承下去。”在张同禄看来,工艺美术行业的新人若想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干出一番事业,除了要靠老师傅的教授,还要靠各种美术知识积累,多学习多实践,还要有悟性。同时,他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者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加强对工艺美术的科技投入和支持。
如今,73岁的张同禄,与景泰蓝结缘已有五十七载。他目睹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变迁,心中感慨万千。“将这种濒临失传的皇家工艺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民族的荣誉,也是我立志为景泰蓝奉献一生所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