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平陵城附近的断崖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蛋壳黑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陶杯口径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壳,由杯身和器柄底座两部分组成。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圆柱形杯身套入粗壮的器柄底座内,杯身和底座黏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整个陶杯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纹饰朴实无华。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碳工艺制成的,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公元前2310年至前1810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器型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蛋壳黑陶在历史长河中成了昙花一现,到了龙山文化晚期,蛋壳陶杯的器壁逐渐增厚,制作日益粗糙,造型也不及早、中期轻盈灵巧,制作整体水平下降,到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蛋壳黑陶杯便突然消失了。
今天的龙山镇仍然存在一些复制黑陶器的作坊,只是产品大都差强人意,与真品无论是色泽还是手感都相去甚远。山东博物馆的馆员钟华南,是第一位成功使用古法烧制出蛋壳黑陶的人,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之后,他只成功地烧成了一件,由此可见蛋壳黑陶杯烧制的不易。今天的复制者使用了上色工艺和电烤方法,制作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但是成品的色泽仍然与真品存在差距,蛋壳黑陶杯的珍稀程度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