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的“大观通宝”大铁钱
辽宁 叶柏光
笔者今天要向各位泉友介绍的是一枚特大型出号铁质“大观通宝”钱。此钱直径为150.3毫米,厚度9毫米,穿口33×33毫米,重量730克。此钱有碗口大小,制作极为精美,字口清晰,字文平整,具备铸造所需的拔模斜度。此钱的所有数据早已超过常规制度,颇具王者风范,真无愧于“大观通宝之王”的美誉。神奇之处还体现在这是一枚合背钱,钱币两面均为“大观通宝”钱文。铁画银钩,耀眼夺目,呈现了瘦金书法之美貌,观之令人赏心悦目,抚之令人唏嘘感叹,感叹世事沧桑,天道轮回,千年古物透露出了千年的时代气息,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明,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此钱为沈阳的刘弘威先生家族传世收藏之物,初见时系用一个古香古色的锦盒盛装,其锦盒曾有名人见识过,系清中期乾嘉道年间的制作方法,盒内衬里为丝织的明黄色绢帛,因长期存放,明黄色绢帛已经褪色糟朽,铁锈已经渗进绢帛,留下了淡淡的“大观通宝”四字痕迹。时光的流逝,使得这个锦盒早已褪去了富丽堂皇的皇家风范,但是仍然显示着曾经的皇家气魄。
笔者以为这枚钱币很可能曾经属于清代乾嘉时期的宫廷藏品。不知何故流落民间。这枚钱币曾是刘弘威先生的父亲心爱之物,刘先生的父亲刘耀珠,文革动乱中家里所有保存的收藏品古玩字画都被作为四旧而被红卫兵抄走,最终损失殆尽,仅剩有这枚钱币连同锦盒一起被藏于鸡窝之中,才躲过一劫。
2001年曾有人慕名而来要求以35万元的价格出让,刘先生没有舍得,因此一直珍藏至今。见过此钱的泉家均一口称赞此钱为大开门的到代之物。距今应有900年了。此种大铁钱仅在民国时期的一种钱谱上出现过拓片。既没有见于记载,也没有任何人叙述建国以后见过实物,然而该钱谱的拓片却比刘先生的实物钱币小了6毫米,应该不是此钱之拓。
关于该种钱币的性质,笔者认为:此类钱币应属于官铸钱币机构所铸,有管理机构所颁发的公开币样。此类币样是用于在街里集市、坊间榷场之地,立榜悬挂,指导民众依样用钱的悬挂之币样。
特别是朝廷每有一种新钱币出台发行,就需要人们尽快认识它,以利于流通。那么在集市贸易之地,携带钱币交易之所,悬挂新型钱币之样,以示官府推广发行之意,是会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的施政措施。会有相应的文告告之民众:“与样相符的钱币是准许流通的钱币,否则是不准流通的,要没收入官的。”
据《食货志》等记载: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曾经用发行币样的方式,教育百姓接受新型铸币。其具体措施是在大庭广众往来之处,市肆里坊交易之地立榜置样,进行官铸钱币使用和发行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场合进行展示的样币,决不会是那些标准的小平行用钱币,而应该是适用于高瞻远瞩的大型钱币,且合背钱的制作方法也是适应置样悬挂时从正反两个方向都能看到以便于人们观摩和瞻仰。因为这种钱币不能直接参与行用和流通,所以铸造成青铜钱币会是一种浪费。因此朝廷铸造与行用钱的模样一致的大铁钱作为集市立榜置样的钱币样钱。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一些与行用钱一模一样的大铁钱了。
以笔者所见唐代以后的各朝代都应有此种制度和相应的铁质置样钱币,只是历史典籍缺乏记载罢了。笔者以为此类钱币不是所谓的“镇库钱”,因为能够用于镇库的物件必是那些不易于锈蚀腐烂的,适于长期保存的贵重金属制品,如铜、银、金等,而不应是铁制品。那么,由于是官铸的置榜样钱,就不会是大量发行,也不会参见流通,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早已成为凤毛麟角之物,实属弥足珍贵的珍藏。同时,中国汉语言词汇之中的“榜样”一词应该出于此类立榜置样之物。
笔者得见如此宝物,深感今生有幸,感想颇多,草成拙文,与泉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