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
有几位名人,多少年来一直是出版界的“唐僧肉”。大家都抢这块肉吃,认为吃了它真的可以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有位评论家对张爱玲的持续“高烧”就曾说过: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而且尽管大方地淘,放心地淘。
比起张爱玲,鲁迅这口井更深些,淘它的人也更多些。一个鲁迅,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教授、研究员,也养活了几代出版人。但要注意,玩命地鼓捣张爱玲,即使她是一道令人百吃不厌的好菜,早晚也会被鼓捣腻了;而对鲁迅的过度阐释,结果也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轻看了他的价值。
因为喜欢鲁迅,也关心收藏,最近在网上见到新书《鲁迅泉志稿图释》,尽管其定价近千元,便也咬咬牙买了一部。这部书十二开本,宣纸线装,三册一函,若按其纸张、装帧、印刷看,并不算太贵。但将全书浏览一过,感觉这部书多少有些避重就轻、小题大做的问题。
据《鲁迅泉志稿图释》前言介绍,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鲁迅泉志手稿“极有可能是”鲁迅在1913年“留下的字迹”。然而,这件二十多页、不到两千字的手稿,究竟是鲁迅摘录的古代钱谱,还是他抄录的琉璃厂店家的售钱目录?是鲁迅自己按图索骥的钱币索引,还是他提供给二弟周作人或其他人购藏的钱币指南?这个读者最想知道的关键问题和基本问题,在这部“大”书中却没有考证和答案,实在令人遗憾。
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泉志稿图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图释,但图释之钱币实物,却是“以鲁迅所见旧谱《古今钱略》为底本配备”,而没有利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百多件鲁迅钱币藏品。此外,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很多钱币都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版式,那么,如何能证明编者所“配备”的钱币实物就是鲁迅泉志稿所书录的钱币版式呢?
鲁迅之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民国初期,他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曾经负责督导恢复京师图书馆和筹办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为此而购藏和研究钱币,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就钱币收藏本身而言,无论是根据当时的状况比较,还是按照现在的标准衡量,鲁迅仅是一个爱好者。大藏书家黄裳先生在《忆施蛰存》一文中说,施蛰存先生晚年喜欢收藏碑帖拓本,收集得不少,其中也不无名品,但到底不如专收精本的富商大贾,“鲁迅当年跑琉璃厂买碑帖拓本,也因财力所限,同有此憾。读书人与收藏家的区别,大抵也就在此”。鲁迅收藏的钱币,尚不如他的碑帖拓本,但就因为他是鲁迅,便将他不到两千字的钱币手稿和四十多条相关日记,“图释”成定价近千元的“大”书,这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吗?
如果不是总抱着几位名人、几部名著小题大做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出版资源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由鲁迅泉志稿,想到与其时代相近、内容相关的《寒云日记》。《寒云日记》的作者袁克文(别署寒云),是袁世凯的次子,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他不仅是昆曲名票,爱好书法、诗词,还极其喜欢收藏善本、书画、古玩等,精于鉴赏,勤于考证,成就昭然。而他研究功力最深、发表论著最多的,则是古代钱币。他着意于集藏和研究古钱币,乃起于袁世凯帝制自为期间,可能与他表明没有争取立储之意不无关系。从他公开发表的钱币藏品看,多属中等以上的名誉品,可见其泉学之深。他写了很多钱币文章和专著,在报刊上连载。他谈泉的文字短小精致,富有知识性、趣味性,颇得时誉。他对外国金银币亦兼收并求,并选取自藏的外国金银币二百余品,每纸均以精楷加以题注,装拓为四册,名为《世界古今货币一斑》。在《寒云日记》中,即有不少外国金银币的拓片。遗存的《寒云日记》,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仅印500册,是袁克文丙寅(1926)、丁卯(1927)两年的日记,记载了他与天津、上海等地一些著名钱币收藏家和集邮家的交往,史料十分珍贵。如果将《寒云日记》加以整理,连同袁克文发表的钱币文章一起出版,那么对于中外钱币史研究和中国近代钱币收藏史研究,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出版界该出的书、可做的事其实不少,只是要恰到好处,不宜小题大做。因为一旦小题大做,制作成本上去了,书价必然就跟上去了。小题大做的书到了读者手里,他们一看“干货”太少,相对于预期,便会产生失望,便会觉得“价不副实”——银子花得不值。
选自:罗文华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