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崔艺民
上了年纪的老西宁人或许都记得,解放前的西宁市场上流通过一种名为“西宁藏洋”又称“马麟藏洋”的银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银元的出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英国在东印度公司制造了一种名为“印度卢比”的银币,这种银币不仅含银量低,而且做工糙。但在此后,“印度卢比”却成为了英国列强对我国实施经济掠夺的工具,他们将“印度卢比”经我国西藏地区不断地流入青海、四川等地,以换取大量皮毛和茶叶等中国物资。当时很多爱国人士面对这种局面,指出“印币亡边”,积极呼吁朝廷采取措施,抵制英国的“印度卢比”。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意识到“印度卢比”对中国经济的严重侵害,遂上报朝廷后,经朝廷批准,责成四川银币厂铸造“四川藏洋”银币来抵制“印度卢比”的流通。官方铸造的“四川藏洋”不仅含银量高,而且外观精美,深受百姓的喜爱。钱币正面是光绪皇帝侧面半身像,背面是花卉组成的图案,中间有“四川省造”四个汉字。“四川藏洋”进入市场后,有效抵制了“印度卢比”的流通。
据《青海通史》记载:1930年,马步芳的叔父马麟,在甘肃省任国民军暂编第一师师长掌握军权期间,通过与时任甘肃造币厂厂长邓论同乡的关系,铸造了一批供青海、四川等地区流通使用的、与“四川藏洋”相似的银币——“西宁藏洋”。因此,老百姓又把这种银币称为“马麟藏洋”、尽管它含银量低、制作粗劣,但在当时对抵制英国的经济掠夺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久,随着“印度卢比”在青海的销声匿迹,“西宁藏洋”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宁藏洋”就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老西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往事。因时逾百年,其遗存极少,所以,这种钱币十分珍贵。(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