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清王朝逐渐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我国陷入到了一定时期的屈辱历史中。政治、经济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近代史。
清·道光廿二年(公元1842年)清王朝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清朝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国门的打开,国人也逐渐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后强大的生产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清廷逐渐形成并壮大,从十九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大量的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洋务派领袖之一,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成立【广东造币厂】进口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设备,并于光绪十五年开始进行生产。我国传统的铸钱工艺到此也逐步走向了尽头,铸钱被机器打制所取代。这也是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货币领域中的反映。
华夏古泉网2014年6月23日结标的机制币纸币专场中,160号拍品【光绪重宝宝广当十试打】,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标志性产物。此拍品出自海外资深藏家旧藏。
光绪重宝宝广当十试打自古观赏玩物争奇斗妍,以搏诗人墨客欢心。而机制币的生产过程则是完全按照程序走工业化流水线,一批所出钱币无论版式、尺寸、重量等均完全相同。若与我国秦代半两对比,则成鲜明反差。失去的是工匠手工制作时的随心所欲,变化无常。而统一的标准于国于民都是长远的进步。
机器制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不同时期钱币在版式、尺寸、重量各有不同,但整体制作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华夏古泉网2014年6月30日机制币纸币专场中,4号拍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角(立龙五角)】、5号拍品【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壹圆】也均为当前机制币中的佼佼者。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角(立龙五角) 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壹圆机制币的生产方式与我国传统铸钱工艺有相似性,以下列举说明:
成都机器局铜币厂1898年7月开铸时场景。成都机器局铜币厂1898年7月开铸时场景。此照片由造币机器设备供方美国汉立克纳浦厂(Ferracute Machine Co。)技师强必尔(H.Janvier)所摄,是目前所仅见的清代铜币厂印花间的内部图片,十分珍贵。
一、熔铸
熔铸按规定成分秤重配料,熔解浇铸成长条形锭块。浇铸温度影响损耗及成品质量,温度太高损耗增加,温度太低则在轧片时容易裂开。
二、轧片
轧片锭块须经粗碾及精碾多道程序制成轧片,中间剪断一次以缩短条片长度,然后再碾至预定的厚度。
三、冲饼
冲饼条片经冲饼机加工制成坯饼。条片宽度视硬币尺寸而定,每排可冲二三枚或更多。
四、光边
光边冲饼机制出坯饼,筛选剔除瑕疵品后送到光边机,将坯饼边缘毛头去除及滚厚,使制成的硬币图案不易磨损并可迭起。同时外径一致,便于印花加工。
五、烘洗
烘洗坯饼经冲饼及光边加工后硬度变高,退火软化后再酸洗、滚光及烘干,使币饼光洁。软化后便于压印外,亦延长模具寿命(清代铜元泛滥时,各厂赶造不及,往往自国外进口现成的铜砖或铜坯。故某些造币厂可能设备规模不足,混用现成坯饼)。
六、印花
印花币饼成迭装入印花机的储饼筒,由机内抱钳自动送入模具,印花后推出。一套模具是由上模、下模及模圈三者组成。正、背面及齿边(或光边)一次成形。模圈内有槽可挤出齿边,模圈内面光滑则出光边。印花所需压力视硬币材质、大小及图案而定。
七、检查计数包装
印花机制成后用肉眼检查后包装入库。
英国伯明翰造币厂(Birmingham Mint)于1899年销售中国的印花机,机台左上方钉有代理商“上海瑞生洋行”中文铭牌。该厂在清末供应我国的印花机数量超过270台,占当时全国造币机的三分之一左右。
英国退辣车伦制造厂(Taylor&ChallenLtd。)亦在廿世纪初期提供中国相当数量之印花机,此即该厂制作之广告章(原大直径39毫米)。
文章中部分摘自孙浩先生著《百年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