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临淄9月16日电 (杨晓卫)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故都,在山东临淄“经常不经意间挖出古墓或文物”,临淄市民杨晓明15日向记者说起东孙战国墓葬博物馆的发现缘由时自豪地如是表示。
位于齐国故都山东临淄的东孙战国墓葬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保护挖掘,于9月齐文化节期间免费向社会开放。这是山东第一处形制展示最全面的古墓遗址博物馆,修建齐文化博物院民间馆时偶然被发现后就地建馆保护。
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韩丽对杨晓明的说法表示认同。她介绍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农民在地里干活都能挖出一筐筐的古钱币,挖到古墓葬也是常有的事儿。
自姜太公封齐建国至秦并六国,临淄作为齐国故都长达800多年,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下文物、历史遗迹丰富。《战国策》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据当地文物部门统计,临淄全区有古文化遗址300余处,大型古墓、台基159座,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保护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各级文物部门动了一番脑筋。
“去年底,齐国故城遗址成功列入3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韩伟东告诉记者,更难的是保障野外文物安全,为古墓测绘地形。早在1992年,临淄就拨专款组建了一支文物稽查队,专门负责对各级散布在野外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逻和保卫。
韩伟东介绍说,2014年上半年,临淄文物局树立临淄墓群封土四周及市级以上遗址范围保护界桩100余块,为26处名人墓树立了国保标志碑,重新树立市级以上文物保护标志碑5处。同时,临淄文物局完成了临淄159座古墓及区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地形测绘工作,根据测绘成果编制完成了《临淄墓群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方案》。
然而,保护文化遗产最大的挑战来自历史发展自身。如何做好地下文物遗产保护与当今城镇化进程的规划建设,让历史、现在与未来和谐共处是当前的重要命题。
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部河崖头村的东周墓殉马坑,齐景公以600匹以上战马殉葬,展现出当时齐国强盛的国力,这比秦兵马俑早280多年。走出殉马坑纪念馆,不远处就是河崖头村堆满金黄色玉米的农家门口。
淄博市规划局临淄分局局长高松表示,对于故城遗址当就地建馆就地保护。“在齐国故城遗址中,古城墙、排水道口、东周殉马坑等都是在挖掘现场就地建馆保护。”高松认为,这样的规划,将文物放在它原本出土的环境中一起展出,能使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古人的生产生活。
高松举例说,如果墓群恰巧在新规划的住宅区内,就将墓群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左右形成控制带,种植绿化带以隔离墓群与外界、形成住宅区的公园。“将墓群融入住宅区,减少了盗墓的隐患,也能够让住宅区中的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更加了解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