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7年(明朝穆宗隆庆元年),我国海禁已开,欧美诸强携本国货币(银币)到我沿海商埠进行通商贸易,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至清代流通益广,深入内地。这些外国银元如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形式划一,计算和使用非常简便,民众乐用,故在兑换中国元宝、银锭时可兑到七钱二分甚至七钱八分。外国银元(一般重七钱二分,含银率90%,即实含银六钱四分八厘)大量入境,每年套购了我国大量的白银。估计每年损失纯银数百万两。长此以往,损失难以估量。此情引起朝野上下重视,不少有识之士纷纷要求自铸银元,以挽回国家之权益。
光绪13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外国银元入侵,奏请大清自铸银元,获准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设厂开铸,机器购自英国的伯明翰·拉尔夫·希顿父子造币有限公司。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初六日,广东开炉铸出光绪元宝七钱三分和七钱二分银元系列,开古老的中国银两制向银元制转化之先河,开始有效阻止外国银元在我国的盘剥牟利。
继中国近代机铸银元崛起后,维持2000多年之久的方孔钱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光绪26年(1900年),李鸿章奏准在广东首开机铸光绪元宝铜元。每枚当制钱10文,百枚当银元一元。因其面额比较适应流通的需要,颇受商民的青睐,故在铜钱流通山穷水尽之下,无疑是一帖灵丹妙剂,为中国铜元注入新的活力。铜元一诞生即见成效,政府坐享其成,从中渔利,遂令全国各地竞相仿效,至光绪31年(1905年)达到鼎盛。辛亥革命后,铜元种类繁多,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中华元宝、中华铜币等等,滥铸贬值情况较清末更甚,成了各地军阀财政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1936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的铜辅币,旧式铜元走向式微,逐渐退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