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的长江江畔,2000多年前这里的越国和吴国的人们究竟是怎样实现物品交易,让经济如此繁荣?那时有货币存在吗?先人们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值得信赖的确凿证据,文字记载寥寥无几,更没有货币的考古发现。这是一个谜,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钱币学家们。因此,钱币学家们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常常发生争论。
五月中旬,近20位研究吴越货币的钱币学家携论文,参加了由中国钱币学会古代钱币学术委员会和江苏省钱币学会共同举办的“吴越与早期货币学术研讨会”,以破解吴越之谜。
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在发言中说,吴越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研究,是解决中国早期金属称量货币问题的突破口。
近年来,在浙江和江苏两地原吴越国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先后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不少带有明显切割使用痕迹的青铜块,还有青铜仿戈形器和锯镰等,为研究吴越货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关于这些器物,部分学者认为是江浙在吴越时使用的货币。那么,这些青铜制品充当过吴越实物货币吗?让我们看看专家们的意见。
马克思《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交换中价值表现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经过了这几个历程:先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再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后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只有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价值形式即过渡到了货币形式。根据这一说法,有学者认为处于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吴越,把青铜块作为称量货币是合乎情理的。这些青铜块作为称量货币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青铜铸造原料,是经过初级加工,作为财富被古人广泛贮藏的。从而证实了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李葆华1991在浙江省钱币学会年会上的预见:吴越应有货币,因为它是大国,有商品经济,没有货币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的代表认为,青铜锯镰充当过吴国实物货币,但只是低级辅币中的一种。吴越还应该有贵金属称量货币、金属铸币。吴国的冶炼技术享有盛名,吴国的青铜文化独树一帜,吴国应有自己的货币。1995年底,绍兴市城东乡西庄村一次出土形状如戈、轻薄细小的青铜物件11公斤3000余枚,其中完整的就有400余枚,因此被有的学者认定为越国戈币。
学者汤可可和苏志宏则经过对吴越古墓出土的玉璧、玉贝进行研究后认为,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货币性不断增强,并直接参与了商品交换,但它并没有完全取得一般等价物的资格。两位学者还研究了货币演进的“脱魅”意义,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经过20多年的争论,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初步达成了共识--青铜块是当年吴越国的称量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