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中国帝王使用年号始于西汉武帝,但是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却是16国时李寿所铸的汉兴钱。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以汉兴为年号,铸行汉兴钱。汉兴线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直汉兴”或“竖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
1985年11月上旬,成都市电视台和计生委在人民公园后面的小南街转角处修建宿舍时发现一些文物,该工地西侧为近年发掘的方池街古代遗址。成都市博物馆随即作抢救性发掘,从11月5日至次年元月4日。遗址内出土一批历代钱币,其中有11枚直书汉兴钱和与此相关的减重直百我较有价值。
遗址地层及钱币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层为现代扰土层,厚约1-2米;
第二层为唐宋至明清层,为黄褐色土层,厚约1.5米,内出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当十钱等;
第三层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层,为灰褐色沙层,厚约1.5米,内出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直百、直百五铢、汉兴、萧梁公式女钱和陈五铢等;第四层为黄沙砾石层,厚约1.5米;第五层为洪水冲击的再生堆积的灰沙及砾石层,厚约1米。
在小南街遗址探方一的地层第三层出土一些三国蜀汉钱币,有直百五铢1枚,直百钱3枚。直百钱中,标本一:钱文小篆,已不清,字体修长与穿等齐,笔划较细;面背均有外郭,并郭细且浅,内郭不方正;钱质青铜,上有锈痕;钱径19,广穿,穿径8.5,外郭厚1.2毫米,重约1.8克(图1)。标本二:钱文清晰,钱面略凹,肉面光滑,形制如标本一;钱径18、广穿,穿径8、外郭厚1.2毫米,重约1.6克(图2)。标本三:肉面光滑,形制如标本一;钱径13、广穿,穿径6、外郭厚0.8毫米,重约0.5克(图3)。
小南街遗址地层第三层共出土直书型汉兴钱11枚,在探方一、二内各出3枚,在探方三内出5枚。汉兴钱肉面光滑,面背均有内外郭,钱文直书,字体隶书兼楷意,字扁平,外接郭内接穿,钱文细浅。钱径均为17.5毫米,广穿,穿径有6和7毫米两种,外郭厚有1和0.8毫米两种,钱重有0.8、1和1.3克三种。其中出于探方一的标本一,钱形精整,肉面光滑,青铜质,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3克(图4);探方二的标本二,特征如标本一,钱径17.5、穿径7、外郭厚0.8毫米,重约0.8克(图5);探方三的标本三,特征如标本二,钱径17.5、穿径7、外郭厚0.8毫米,重约1克(图6);标本四,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7);标本五,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8);标本六,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9);标本七,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10);标本八,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11);标本九,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12);标本十,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13);标本十一,钱径17.5、穿径6、外郭厚1毫米,重约1克(图14)。
①《三国志.蜀志》卷三《刘禅传》,注引《蜀记》曹奂语。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