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丰重宝宝泉局当十母钱
母钱又叫雕母。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 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其特征是钱径大于常品。铜质优于常品,其外缘轮廓、穿口都较光洁,一般还留有冷加工(锉磨)痕迹。钱文笔画清晰,较为挺拔深峻,大部分在厚度和重量上超过同类流通钱币。由于母钱的传世数量稀少,一直以来都广受藏友的追捧,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母钱的收藏知识:
厚重乃母钱基本特征之一
近年来,由于个别“畅销”专辑的不恰当引导和含糊的误导,集币爱好者往往囫囵吞枣,一味认为母钱比同版别的流通钱厚重,甚至不加辨析地认为特别厚重的钱就是母钱。
其实,厚重是相对的。有的母钱在厚度和重量上与常品钱几乎没有区别。母钱比同版别的流通钱略大略重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流通钱在铸出后需清除表面黏附物,摩擦掉粗糙的表层,加上出炉后的稍微收缩,所以大小、重量要比它的母钱小一些,轻一些,但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特征。
而铁母则另当别论。铜母和铁母虽均为铜质,但铜母是铸造流通铜钱的母钱,通用铜钱一般要小于、薄于同价的铁钱。因此,铜母要比同等价值的铁母轻一些、薄一些。
所以说,母钱厚重是相对的,不具有普遍性。厚重乃是母钱的基本特征之一。
拔模斜度也是识别的一大要点
铜母钱是铸造的工艺用钱,是批量铸造常用钱的模具,铸造时需要外轮是斜削和尖削状,内穿也要求有一定的斜度,一般大型铜母钱外轮和穿孔斜度很明显,大、小型铜母也有一定的斜度。这是由于翻砂所用型砂或土砖未经加胶质物拌和压紧固定后仍较松散,易于受损。
用母钱印范时,须将母钱按入型砂或土砖末中一定的深度,形成阴文钱型。若外轮和穿孔是平直的,则形成的钱型壁是竖直的,要取出母钱,稍有偏差就会碰坏砂型,造成翻工。若母钱外轮是尖削状或斜削状,内廓穿孔也有一定斜度,印出的钱型就会形成不同的斜度,母钱容易和型砂脱离,不会破坏砂型。这就是母钱要有拔模斜度的原因。
母钱的收藏价值
朝鲜常平通宝背“户三二”母钱三枚
因为母钱作为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功能等普遍职能外,它又不同于一般货币的功能,其远远超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范畴。
首先是选材优。母钱区别于一般货币的特点之一是其多用优质铜材或其它优材做成。历史上从产生翻砂铸造货币以来,目前可见的存世母钱铜质均优于一般流通货币,据资料记载清代母钱一般用铜均在四炼以上,有的高达六、七炼。除特别情况以外,母钱虽历经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世事沧桑,不论出土之品,还系传世之物,均灿然而富韵致,在币海茫茫中傲然卓立,其非同凡响的特质不言自现。
其次是铸工精。母钱因系雕母直接翻砂铸成,为大批量铸造常品钱的前期重要工序。其铸造采用了一般钱币不具有的特殊工艺。在翻砂过程中,有时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的尚需多次修模,以求尽可能多地保持和雕母钱的一致,耗时耗工可窥一斑。更有精者,几乎可与雕母钱媲美。其钱文与书法原貌不相上下,甚至更富立体感。
还有一点是铸量小。母钱作为成批量翻砂铸钱的直接模具,其要求严、用料精、成本高,不可能像子钱(常用品)那样大量翻铸,因而历代存世母钱均较珍罕。
由于母钱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中,许多藏友重视不够,因此会有捡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