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计价“名存实退”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王修林曾提案,建议分币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原因是硬分币不仅需求少,实际用途也不大,清点、包装不易,调运成本又太高。简而言之,其流通成本已经大大超过了流通价值,而支付功能又已经弱化,一般人对分币实币的依赖已不如过去。
最近,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贾文也在《环球时报》上撰文说,硬分币的流通价值极低,铸造它必须消耗大量金属,其实际价值已远低于铸币成本,而后者是由纳税人来负担。他建议,应当把这部分造币经费用于印刷流通中短缺的其他纸币,或替换残破的人民币。
中央财政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桓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表示,分币的存在意义目前来看已经不大了,通常买东西都是以元,最低也是以角为单位。“如果考虑分币的成本,将这部分硬币回笼,制造它的金属的价值已经大于分币本身的流通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币短时间内难以退出的人则指出,一个币种的退出关系重大,涉及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整体金融配置,不能如此轻易决定。
分币在标价中“名存实退”
建议分币退出的一方往往指的是实币货币,即仍在市面上少量流通的硬分币;而认为分币仍不能退出的一方,所指的则往往是作为支付和核算单位的“分”。
实际上,即使定价中存在“分”,实际流通中也用不上硬币,这种情况早已十分常见。根据此前人民网记者的调查,超市、银行等传统“分币收支大户”的分币存储量已经相当少,仅够零星支付。而人民银行保留硬分币流通时所说尚有一定需要的“医院、电信等部门”,也反馈回了相似的消息。
在医院,分币的使用主要局限于药品。记者从2009年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中发现,在百余种化学和生物药品中,只有约15种药品标价至分,且多为价廉的抗生素和注射剂等;中成药标价至分的虽然较多,但基本都为袋装颗粒或口服液、注射液,每购买一盒就有十余服,最终消费者需要支付的已经不包含分。
北京市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没有以分计算的邮票,面值低的邮票标价也是“20分”或“80分”等,实际上相当于以角计价,而邮局的其他业务也早就不再定价至分。
分币可保持计价功能,退出流通
在支付和核算中出现的货币单位并非实体货币,这样的例子也存在。那就是现今仍存在于电价中的“厘”和“毫”。
例如,北京市居民电价是0.4883元,即四角八分八厘三毫。“厘”和“毫”该如何支付?北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电价虽然定到小数点后很多位,但大家往往都是到银行按整数价格一次买几百度电,很少出现大量零钱付不了或是找不开的情况。”她补充说,如果购电量少,出现无法找兑的零散金额,银行一般以四舍五入处理。
为何电力定价要精确到“毫厘”?国家发改委电力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人民网记者,国内用电主体是企业,对于价格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每年的用电总量是四万亿度,试想如果价格动了一厘一毫,会引起多少资金的改变?如果我们把价格最后一位提到分,整体变动该有多大?”
与此相似,2003年,沪深证交所基金交易的最小报价单位由分改为厘。当时专家分析说,这使一分钱以内也出现了套利空间,为交易量小的投资者提供获利机会,实际上鼓励了散户投资者活跃交易。
银行利息等总量庞大、对变动敏感的金额的规定,其原理也与此类似。而在实币支付中,一般都采取四舍五入到现有实体货币最小一位的方式。
“货币有几种功能,其中一种是计价单位,这一点在分币上仍然能保持,人民币元角分的体系不会改变。”刘桓说,“另外一种功能是流通手段,而从这一点来看,分币完全可以退出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