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行家胡义成鉴定后认为,这幅图片是《有明名贤遗翰》清光绪精刻本,为清代进士张旧所藏。他把明末的文人、义士的信札用手写体方式刻印上版印刷,封面有叶恭绰题字,还是大藏家王贵忱旧藏,有印章。如此,藏品的真实、审美、价值相对更有保证。
周先生经营古籍店多年,他说,自己销售的古籍门类、品种、数量都比较多,但本地古籍生意惨淡,收藏古籍的人越来越少了,想在网店把书卖到外地。但市场人士认为,古籍收藏门槛较高,有可能会成为热门,所以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名人藏本更是如此。
广东碑刻研究专家、精诚所至顾问伍庆禄说,古籍收藏比书画陶瓷收藏更加人少,可是,广东自古以来藏书者众,广东藏书家明代有邱浚、陈琏、方献夫、黄佐等,清中后期闻名于世者有吴荣光、孔广陶、伍崇曜、潘仕成、莫天一等人,东莞莫伯骥性好藏书,足迹遍及幽燕江浙,搜罗珍秘抄本,将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孔广陶的藏书楼命名为“三十三万卷书堂”,徐信符的藏书楼名为“南州书楼”,除了藏书量大以外,广东地方文献无不麇集,是集广东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大成者。中山大学学者商衍鎏,学者容庚也是藏书家。
但是在周先生觉得,自己的实体店坚守了几年后,还是不得不关门。目前广东的藏书情况大大落后于一些大都市,甚至落后于个别二、三线的城市。
专家 伍庆禄认为,收藏古籍的人虽然少,但古籍的价值仍会攀高。他举例说,北京某拍卖行近日上拍了一套两册上世纪初铅印的古籍,从500元叫价竞至3450元成交,“如果是宋元刻本,那可得要天价的。
伍庆禄认为,有兴趣收藏的人少,可能和今人的古文字修养不够有关。古籍没有标点且是繁体字,断句困难。是古人行文言简意赅,义理深奥,理解起来太费事。但只要认真去研究,是会体会到兴趣的。
周先生也认为,收藏古籍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收藏名人藏书可以增加书的附加值。他建议收藏者要了解古籍收藏史,特别是广东的古籍收藏史,选择名人收藏的、有资料性、文献性的书本收藏。相信其价值会被市场发现的。